高考地理卷中涉及国家安全的试题分析及复习教学建议
2024-06-06谢梅梅邵琳萍
谢梅梅 邵琳萍
摘 要:国家安全是高中地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作为重要考点屡屡出现于高考地理试题中,反映出地理教育具有重要的国家安全教育责任,也凸显出高考命题“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本文通過对2023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卷中蕴含国家安全元素试题的统计分析,结合课程标准内容,梳理国家安全的常考知识点,归纳相关命题特点,探寻今后的考查方向,并提出针对性的复习备考建议。
关键词:地理高考;国家安全;命题特点;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6-0042-06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家安全共出现26次,创历届报告之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将“国家安全”列入高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在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充分体现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培育的要求,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
一、地理高考命题体现国家安全必然性
1.党和国家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于国家安全有系列论述,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理论及实践方面提出了新的思想、表述和要求。报告的第十一条“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用专章的形式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进行详细论述:“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其中还指出:“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海洋权益,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可见,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2.新课标中强调国家安全教育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通过高中地理的学习后能具备家国情怀的理念,形成关注国家安全等问题的意识。”[2]梳理新课标中国家安全的相关内容,主要分布于必修《地理2》、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以及选修《海洋地理》《政治地理》等,涉及国土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具体领域,具体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新课标多次指出学生应具备国家安全意识,其与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理念一脉相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理应成为落实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地理教育,既是促进学生掌握国家安全知识、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强化责任担当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
3.新时代高考命题的价值追求
高考是一项事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大事件,2019年,国家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新时代高考改革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指出高考具备“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创造性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考试评价的全过程,切实将高考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将国家和高校的选才需求与素质教育育人目标有机联通,以期实现“招—考—教—学”全流程各环节无缝衔接、良性互动。因此,高考改革将“价值引领”作为首要目标,以核心价值为“金线”。新时代高考命题必将关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聚焦二十大报告中与地理学科关联性较强的“健全国家安全体系、脱贫攻坚、共同富裕、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区域高质量发展”等内容,国家安全作为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无疑将是高考命题者的关注重点。
二、2023年高考地理卷中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试题统计与分析
纵观 2023 年全国和各省自主命题的高考地理卷,国家安全已成为高考地理命题关注的主题之一和常见的素材来源(表1)。
从表1可知,2023年全国及各省自主命题高考地理卷直接或间接地考查了国家安全相关的内容,旨在引导考生提高国家安全认识、提升国家安全责任感、树立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虽然各卷在考查内容、试题形式及分值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具备以下特点。
①分值占比恰当。各卷中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试题分值大多在10~20分,比例与新课标中国家安全相关的标准条目(10条)占总条目(49条)的比例大体相当。其中占比最高的是河北卷,占29%;占比最少的是广东卷,占6%。②非选择题占主流。统计值166分中非选择题的分值为102分,占61.4%。③重点关注生态、战略性资源、水资源三大安全。根据分值统计数据,在总计166分的试题分值中,其中“生态安全”分值占比最高,约占58.4%;“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占比第二,约占20.5%;“耕地与粮食安全”占比第三,约占15.1%;“水资源安全”占比第四,约占6.0%。从试题数量看,主要关注了“生态安全、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耕地与粮食安全”三大安全问题,“水资源安全”只出现了一道试题,而“能源与石油安全”在2023年的考试中无相关试题出现。
三、国家安全在2023年高考地理试题中的命题趋向
总体而言,2023年全国及各省自主命题高考地理卷均有关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聚焦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及相关决议,摘选党的二十大报告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材料,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等,引导学生“读原文、悟原理”。例如,全国文综甲卷第44题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学生阐释与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蕴含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全国文综乙卷第37题围绕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排放特征、大气环流等方面思考气流与二氧化碳扩散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碳减排和国家安全问题;全国文综乙卷第44题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主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理念。
全国及各省自主命题高考地理卷皆重视对国家安全相关内容的考查,但在考查内容和考查载体设置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特点。
1.耕地与粮食安全的考查
新课标中关于“耕地与粮食安全”的标准内容定位于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高考把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核心考点之一,指向地理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彰显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近年来,“粮食安全”相关内容考查频次高、题型多样,多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围绕核心概念,从“启示”“建议”“作用”“措施”“意义”“影响”等角度进行设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落实地理核心素养(表2)。
“耕地与粮食安全”试题的设计,往往以“耕地”作为切入点,以“粮食安全”作为目标指向,着力于考查某区域耕地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指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措施及途径。试题命题结构类似,多以典型农业区中常见农作物为材料背景,围绕“粮食安全”主题命制若干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问题,层层递进,最后聚焦于国家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图2)。
2.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的考查
新课标中关于“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的内容标准着眼于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该课标内容要求考生利用图表信息,归纳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阐释其形成过程,多角度分析其与国家安全的关联性,并能多层次阐述保障其安全的措施。
2023年地理高考题中对“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相关问题的考查,主要从“资源禀赋、资源生产与供给能力、资源消费需求”三个角度展开(表3)。由于考生对具体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较为陌生,试题设计大多呈现出较为详细的情境信息,要求考生运用“信息获取与解读”关键能力,获取情境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析某一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空间分布特点,以及如何在保障国家安全的情况下开发利用等问题(图3)。
3.生态安全的考查
“生态安全”领域涉及的知识层面较广,新课标中与“生态安全”直接相关的标准内容多达7条,涉及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流域开发与保护、碳排放、自然保护区、污染物跨境转移、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等考点。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又与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因此,高考试题命制必然会重点关注“生态安全”相关考点,且分值占比较高。例如,已统计的2023 年全国和各省自主命题的高考地理卷中“生态安全”试题的分值占国家安全类试题总分值的58.4%(表4)。
2023年全国及各省自主命题高考地理卷中“生态安全”类试题涉及的素材范围较广,考点指向多样化,并具备较强的时代性。试题情境关注当前世界性的生态热点,聚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紧扣生活实践;试题方向侧重于人地协调观的考查,常以生态安全为导向,以区域情境为载体,以思维能力为主线,着力于区域生态问題产生原因的剖析、人地和谐观念的阐述,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陈述等;试题形式多为非选择题,问题设计注重学习探索,追求小切口设问,在同一主题下往往会设置一连串层次鲜明的设问,形成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链(图4);试题导向“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进阶,需要考生在解答问题时深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借助正确的“思维链”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论证,对问题链进行逐一突破。
四、国家安全主题复习教学建议
高考“引领教学”,在新课标高考对国家安全考查力度不断加大的趋势下,通过对高考真题的归类整理以及对试题价值取向和特征的分析,能“以考促学”并明晰复习备考方向,采用富有实效且针对性强的教学策略。
1.梳理必备知识,构建思维线索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用“四翼”回答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师生需要全面、精心地梳理课程标准涉及国家安全考点下的必备知识,包括国土安全、生态安全、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能源(石油)安全、水资源安全等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结合高考试题常见的命题方向,从核心概念和原理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思维线索,以便学生在考试中面对新情境、新问题时,能快速调用相关知识原理解决真实的地理问题。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构建“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思维线索(图5)。
2.聚焦安全热点,开展案例剖析
“无情境,不命题”,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聚焦于区域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地理问题,注重考查学生解决真实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凸显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功能。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需要留意国家安全相关的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密切关注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并尝试从地理视角解释真实地理现象和解决真实地理问题。
考前复习活动应利用“情境—问题—任务—生成”的路径剖析重要热点案例,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和任务驱动下聚焦热点,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认识资源和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了解资源、环境问题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将人地协调观升华为国家安全观。例如,针对“碳排放与生态安全”,可选择“南亚黑碳排放加速青藏高原冰川的融化”这一案例开展专题复习活动(图6)。
3. 精析经典试题,提升应试能力
新时代高考地理命题的特点(图7)要求教师选择经典高考真题,师生共同剖析命题意图、解题思路及其蕴含的知识、能力、方法,从解决“个问题”到解决“类问题”。
针对高考试题结构主题化的特征,复习活动可用微专题的方式开展,从国家安全的概念出发,设计以国家安全为主线的微专题复习活动。教师可充分利用高考真题,引导学生明晰“考什么(问题指向)、要什么(知能构建)、有什么(关键信息)”,通过对关键信息的提取与分析,梳理问题解决的思维链,以阐释和说明地理事象、论证与探讨地理问题。[3]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师生共同感悟试题背后隐含的价值取向、知能要求、地理方法和素养目标,知晓该类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在平时复习过程中明白什么概念、理解什么原理、掌握什么方法、形成什么观念。即在复习活动中,师生应通过分析试题的命题背景、知能方法要求和素养指向,充分发挥高考真题的价值,提升同类问题的解决能力。
教师应基于课标、高考和学生复习的诉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复习活动,引导学生重视试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总结,注重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过程的落实。[4]新时代的高考要求教师不再追赶进度和拔高难度,而是严格按照课标要求做好基础性备考工作,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在充分掌握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归纳、构建知识体系、厘清思维脉络、整体把握所学知识、培养发散思维,实现知识从识记、理解到应用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梁东成.新高考地理绘图题的考查内容分析与趋势预测——以新高考地理山东卷、北京卷为例[J].地理教育,2024(1):41-45.
[4] 龚声全,邱雯.高考试题中地理事物“四类变化”的分析与教学启示——以2022年全国高考文综乙卷为例[J].地理教育,2023(3):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