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群建设
2024-06-06马娜冯前翰
马娜 冯前翰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新医科建设成为中国医学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群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以医学口腔技术专业群为例,从组群逻辑、专业设置、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群的建设路径,旨在为高职院校医学口腔技术专业群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医科建设;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
新医科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我国医疗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我国医学人才供需失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仍然存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渠道,其医学专业群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群的建设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新医科建设的内涵
新医科建设是新时代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是适应新时代科技革命、生命科学、医学和教育模式发展,基于人体认识、建模、优化理念的对医学体系进行重塑,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础。新医科强调新理念指导下医学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建设新医科的根本目的,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胜任力导向的培养目标,培养更多卓越医学人才,服务全民健康和社会发展[1]。新医科融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技术,推动了医学与工学、理学、信息学和人文的交融互补及实践,在传统医学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新医科的专业性还要求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专业,以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新医科树立了创新型、科技型和综合化的新医科教育理念,要求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新结构,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专业建设新模式,建设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新体系[2]。
新医科建设具有理念新、背景新和专业新的特点。具体而言,新医科建设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五个方面。首先,新医科的理念是全新的。过去,医学教育主要注重治疗,现在医学教育需要将重点放在预防和康养上,突出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过程的大健康理念。这意味着医学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对健康的全面认识,注重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其次,新医科的背景是全新的。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些新技术将深刻影响医学教育和医疗行业。因此,新医科的建设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科技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再次,新医科的专业性是全新的。传统的医学专业只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但新医科要求医学与工程、理学和文学等学科的融合。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能够应对医学领域的复杂问题。
发展新医科要着眼于未来医学发展,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重点,坚持“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立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相适应、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
二、新医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重要阵地,通过建设医学专业群,高职院校能够整合资源,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医学教育,培养具备扎实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医学人才。医学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具备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医学领域的快速变化和挑战。同时,随着综合化发展的不断前进,医疗工作岗位已经不再是单一内容,还需要融合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3]。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医疗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疗的要求,现代医疗工作需要更多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的合作。未来医疗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复合型人才不仅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群建设可以提供多学科交叉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成为未来医疗领域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促进院校发展
医学教育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能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更加先进和专业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引进优秀的教师队伍,开设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从而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医学专业群的建设可以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可以建立多学科的医学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提供更全面、综合的医学教育。此外,医学专业群的建设还可以促进科研与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建设医学专业群,高职院校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平台,搭建起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桥梁,促进医学科研的跨学科和跨机构合作,推动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建立科研平台和开展科研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推动医学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提升院校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三)解决医学人才供需失衡問题
当前,医学人才供需失衡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乡村和基层医疗服务中心的医学人才紧缺。一方面,医疗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患者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医学人才的培养速度相对滞后,医生、护士等专业人才短缺。这种供需失衡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通过培养医学人才,不仅有助于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还能够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通过与医疗机构和社区的紧密合作,可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等服务,提高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四)完善专业设置需求并形成市场优势
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医学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需求变得更加重要。为了保持自身专业稳定,医学高职院校需要通过专业群的划分标准来进行专业设置和布局,并且要具有灵活性,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满足高职院校特殊需求。医学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专业群围绕一定的核心目标进行发展:通过与相关行业和企业的紧密合作,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医学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把握专业设置的方向,确保专业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匹配:要使专业群形成市场优势,提升教学资源的质量,关注市场变化,注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注重国际化发展。只有这样,专业群才能紧密结合市场形势,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从而形成市场优势。
三、医学专业群构建路径
(一)理清专业组群基本逻辑,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理清组群逻辑,首先要分析专业需求,通过调研梳理医学专业群中各个专业的需求情况。各专业不同,需求量和就业前景可能不同,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调整;其次,要考虑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医学专业群中的各个专业之间存在密切的知识联系和能力培养关系。梳理各个专业的知识结构,确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实践环节的安排。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群群内各专业理论上均属于医药卫生大类,具有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特点,群内各专业之间应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整合专业共性资源,可共享课程资源、专业教师、实训基地等。实现各专业的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有利于新医科背景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纵向深化与横向扩展。新型医疗行业要求医护人员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和多样化的工作岗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关注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的专业群设置,培养具备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在专业群设置上进行精准定位和差异化发展,不同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选择不同的专业群发展方向。在口腔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整合学科前沿、产业技术、标准等深度融入课程,对接行业需求构成整合教学内容和课程大纲,实现与岗位需求、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并据此全面调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的标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形成整体协调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二)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构建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群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和需求,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具体来说,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能力。根据各行业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及企业的用人需求来设置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进而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采用“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相结合,同时通过以赛促学、以学促教、以教促改、以改促建的方式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重构课程教学体系,缩短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差距,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丰富教学资源建设
医学口腔技术专业群的建设中,丰富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应不断优化专业群“课岗对接、课证融通”的特色课程体系,形成包括人文修养与素质教育模块、专业群共享课程模块、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将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优化课程内容,制定专业群课程标准。参照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校级共享教学资源。以学习者为中心,健全共建共享平台功能,应对行业人才培养需求,健全资源认证标准,扩大资源覆盖面,健全多主体协同模式,校企共建共享高水平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按照“一体化设计、模块化课程、颗粒化资源”原则,依托校内教学平台进行专业群教学资源网络运行,高质量完成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四)优化创新双师型教师团队
教师是育人之本,想要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必须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4]。医学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更新换代迅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引入创新型教学团队。医学口腔技术专业群双师队伍建设可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双师型”师资团队,构建生产、教学、实训立方体,建立教师能力发展平台。教师通过参与产业项目指导与制作,加强教师对于行业前沿技术、市场用人需求、市场验收标准、项目实操流程等方面的认知,打造掌握数字化设计、分析和制造高质量双师团队,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双创建设、社会服务等的有效开展注入原动力。
校企双方根据实训任务需要的基础知识、软件操作基础、案例实操等知识点,制作各种教学视频课件,通过技术手段和实训案例进行智能匹配,针对学生需要的知识进行智能推送,快速帮助学员完成实训任务,提高实战能力。医学专业的培养需要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学院联合院校及企业优势邀请高校教学名师、产业技术专家等为学院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以数字口腔设计、CAM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及教学技巧等为主。学校和企业专家“互聘互培”,通过线下培训和线上远程授课等方式深度参与双方教育教学及产品生产。双方共同开展专业和课程建设,进行资源共享,企业全程参与实训过程,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
(五)多方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引导人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场所,因此,强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必不可少。实践教学基地能够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口腔医学技术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课程设置中有大量的操作实训内容,实训课的内容是理论课内容的重要补充,是理论课内容的巩固和先导。固定义齿工艺技术、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可摘义齿工艺技术教学离不开实践操作,同时随着义齿行业的发展和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要求,需要建设符合学生学习实践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通过充分的练习,可以紧跟时代发展,更好地完成专业学习与工作岗位的对接。充分的数字化实训练习也可以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并且可以提升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在招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六)构建地方经济特色型的产教融合体系
依据地方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构建以“一平台,一基地,一工作室”为基础单元的地方经济特色型产教融合体系,将其应用于人才培养、专业发展、企业建设等,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及特色,最终实现对地方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一平台”发挥产品设计专业综合服务平台的作用,统筹安排师资、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等要素,合理创新,满足“地方经济特色型产教融合体系”的宏观建设要求。“一基地”为建立深度合作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设计中心、校企联盟,与“一工作室”分别实现定向合作,使专业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三方共同受益,打造有特色的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模式,以有限的资源实现特色专业的利用最大化,从产业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多方力量,带动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依据地方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产品设计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发挥“校外+校内+校企”的三重协调作用,推动产品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发展。秉持“以产教融合优化专业发展,基于地区发展建设专业,发展特色型专业建设”的发展理念,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配套工作室建设+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与方法”的专业特色建设模式,以“对接行业、联合企业、服务就业、引领创业”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地,影响带动周边地区,培养适用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创业潜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七)动态监测,定期评估
动态监测和定期评估对于专业群的发展至关重要。动态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定期评估则可以为专业群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動态监测的内容应当包括对专业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的监测。通过了解专业培养计划的实施情况,评估专业群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就业情况也是动态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监测,了解专业群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监测也十分重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行业等方面的情况,可以评估专业群的培养目标是否与就业需求相匹配,以及专业群的就业竞争力如何。定期评估是对长期监察的一个补充和总结。通过定期评估,对专业群的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视和评估。定期评估的内容包括专业群的教学质量、学术研究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估,我们可以了解专业群的优势和不足,为专业群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结 语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群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及监管等方面的努力,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群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医科的需求,并为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作出贡献。未来,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群应该与医科大学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并与行业进行合作,进一步提升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韦君曼,蒋娟.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专业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05):5-8.
[2] 顾丹丹,钮晓音,郭晓奎,胡翊群. “新医科”内涵建设及实施路径的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08):17-18.
[3] 赵欣,张虹,刘洋,马艳慧. 医学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的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7):90-91.
[4] 徐立君.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探究——基于“三教”改革视角[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9):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