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上去是“矛盾”读起来是“学问”

2024-06-05赵桂萍张强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文本解读矛盾

赵桂萍 张强

摘要:文本的矛盾是作者笔法奇特、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情境不同、文本叙事张力、故事对象情感突变等多种因素下,叙述者、文本人物、读者之间难以在短时间产生在文本内容、情感、手法的通路、共鸣,进而引发的文本曲解、误解或浅表理解———乍看上去是“矛盾”,研读起来是“学问”。这样的矛盾之处,恰恰是教学的“锚点”。将之作为定位器,师生立足教学的“锚点”,拉长文本解读的链条,形成古诗文学习的网状知识点互通格局,解读更加真实合境,阅读体验更加丰富,语文教学更加和雅。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文本解读;文本矛盾处

文本矛盾是叙述者、文本人物、读者多主体处于信息不對等下的文本解读状态,在“似懂非懂”之间,恰是教学的切入点。语文教学理应聚焦文本矛盾处,在人物答非所问处抽丝剥茧,在情感非常处知人论世,在逻辑相对处重构文本,在文化差异中融通品咂:师生阅读交流,在一个个“锚点”上深度阅读,在文本的矛盾处爆发思维活力,探索形成立体化、系统化、统整化的古诗文深度阅读模式。

根据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理论,“矛盾的现实世界,矛盾的观众欣赏”是文本矛盾的两维。针对初中教材中古诗文选篇,可以从如下几点抓住“矛盾”教学古诗文:作者叙事裁减、辞格运用造成的矛盾;文本人物语言矛盾、行为矛盾和情感矛盾;古今文化差异的矛盾等。抓住这些矛盾,可以释放文本解读的张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

一、在答非所问处激活情境

在一般的语言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之间的互动本应自始至终保持同一性[1]。然而有的文本或人物对话看上去答非所问,或人物行为看似前后矛盾;学生如果不细心品读,容易漏掉这“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宜采取情境教学的办法,还原文本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

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中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例,“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

生1(张岱):阁下尊姓?

生2(亭上人):金陵x氏。

根据古人见面时自我介绍的习惯,应该是“籍贯+姓氏”,如“琅琊王氏”。在《湖心亭看雪》中,亭上人应该是回答了自己的姓氏,而张岱对其籍贯记忆深刻,或为有意略去其姓氏,在答非所问中,构筑了“真实的故国世界”与“理想的故国世界”,显性与隐性的叙事构成了一种内部充满强烈对比的整体和谐[2]。教师再出示“崇祯五年十二月”这个时间矛盾,围绕两个矛盾辐射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引导学生梳理从语言现象的矛盾过渡到语义矛盾,立足天地此湖,理解张岱作为前朝臣子,对明故国的情有独钟和深深哀思。

此类还有人物言行的前后矛盾,在《十五从军征》中,老兵回到家乡“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不问人而问家,问家之状态。教学中组织学生情境交流,“道逢乡里人”———你一般会问哪些问题?一位征战几十年的老兵会问哪些问题?情境对比中,理解老兵数十年离家,与家人音信全无,近乡情怯,求问心切,希望与衷情交织的复杂情感。

二、在情感非常处知人论世

情到深处不讲“理”,初中生对情感的认知受限,无法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有全面的认识[3]。创作者与读者在信息、情感上不对等,加之文本的叙事张力,基于不同体验和立场,文本的矛盾之处就会暴露出来。即文本读起来与学生的日常经验存在情感冲突———如果拓展作者个人生活经历、时代特征、创作特色,或许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与行为。

关于知人论世,胡根林做了较为细致的课例分析。以“知人论世”为切入点,从诗人的身世背景、人生境遇、生命思考和精神追求角度切入,体会诗词的情感世界;进一步细化,“知人论世”还要关照诗人的职业、代表作品、后世影响等,作为教学的铺垫、支架或理据[4]。

在秋瑾的《满江红》中,有一句“早又是中秋佳节”,明明是“中秋佳节”,众人眼里一个皆大欢喜的团圆节,秋瑾为何埋怨“早早地又来了”?“矛盾”之意是:中秋来得太快、太勤了。在这种情况下,师生需要结合课下注释、补充资料,理解词人的情感。

本诗写于1903年,列强环伺,秋瑾立志救亡图存。

秋瑾寓居北京期间,接受了新思想。但丈夫以封建思想束之,不允许她外出参加爱国救亡活动。

1904年,秋瑾东渡,积极参加革命组织。

上述助读资料,充分糅合了秋瑾的婚姻生活、思想历程、人生重大经历和社会背景、年代信息,形成了一个大的“诗词解读意象群”,帮助学生理解秋瑾现在的“家庭生活不幸”、回忆中的闺中生活渐远、眼中的“家国被瓜分而不完整”、心里的自由精神不被理解……因此,“大家的”中秋与“个人的”中秋存在矛盾,岂不是“太早了!”

有的文本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需要结合创作者当时的人生境遇、社会现实来分析。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提到“月有阴晴圆缺”,而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却是“缺月挂疏桐”。苏轼的月为何“随意圆缺”?

“丙辰中秋”,月本该是圆的。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自求外放,以求离苏辙近一点。在《水调歌头》中,借“问天问月”来表达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也抒发出“月有阴晴圆缺”的豁达乐观。同期作品《江城子·密州出猎》《祭常山回小猎》等也多以会列神采、倾吐豪气为主。几年后,苏轼因乌台诗案“寓居”黄州,眼下“缺月挂疏桐”“幽人”“孤鸿”“沙洲冷”,不复密州时“千骑”“出长围”的豪壮。这种情感越不被理解,苏轼心中的寂寞越是厉害,所以缺月孤鸿就“显身”来寄寓词人内心的孤傲蔑俗之情,是为苏轼“内在心志”与外在自然的矛盾。

三、在逻辑相对处打通文本

矛盾格是利用两个矛盾项所指对象的同一或包含关系,将辞面冲突而辞里统一的语义单位组织到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5]。在语义冲突中,辞面与辞里融合、消解、冲突和叠加,强化表达效果。逻辑相对在文本层面多表现为前后存在矛盾,或为字面意义上矛盾,或为主题阐释性矛盾。正因如此,打通这些矛盾之处,有利于充分理解文本的叙述逻辑和抒情脉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诗句在字面上存在逻辑矛盾:“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上句为写被子之“冷”,将其比作“铁”———诗意暗含其“硬”。常理上,布衾多年不拆洗,污垢满沾,质地应该较硬。而下句却紧接提出“里裂”。“似铁布衾里裂”于逻辑不通,需要反复咀嚼文本,打通矛盾之处。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出前后语境中描写“环境”的词语,比如“云墨色”“昏黑”“屋漏無干处”“雨脚如麻”“丧乱”“沾湿”,然后让学生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双重因素下,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迁居之不易,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娇儿需要……但是……因此……”的句式表达看法,理解内外交困下,杜甫一家人长夜难眠、辗转反侧,甚至乱中难眠的窘态。

四、在文化差异中咀嚼味道

文化差异产生文本“用词”矛盾。因为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不同,学生接触古代、国外文学作品时,难免有疏离感,对古代或其他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表达习惯、民族文化等感觉与现代、本民族文化存在矛盾冲突之处。教师采取对比阅读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深化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理解其背后蕴藏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审美特性的差异[6]。比如《曹刿论战》中,学生会产生疑问:衣食都分给人了,为什么还会“民弗从也”,古代的“人”和“民”的两个概念与现在“人”“民”连用形成矛盾。“人”是鲁庄公的近亲,“民”则是奴隶:在对比中增强理解力。

在学习《行路难》时,学生读到“拔剑四顾心茫然”会有疑问: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可以理解,但是在宴会上为什么要“拔剑”?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同舍生的优渥生活时,介绍“左佩刀,右备容臭”。“同舍生”带刀上学吗?古人佩剑带刀的习惯与现代人的生活存在文化差异,单从文本上看,确实存在矛盾。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剑在左,刀在右。”古人佩剑,自周至唐,颇为盛行。帝王佩剑,是为地位、权力象征;文人士大夫佩剑,是为防身自卫、礼仪所需;游侠佩剑,是为见义勇为、伸张正义的载体。而文人剑胆琴心,诗剑风流,更有文武双全、忧国忧民、儒雅孤傲之气。因此,拓展李白的“诗剑风流”,让学生理解李白佩剑所独有的雄心壮志,及剑所寄托的建功立业豪情。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赠何七判官昌浩》)

文本是作者、编者、文本人物、读者之间交流的媒介。教师要善于“发现矛盾”,在多维交流场域中以问题、情境、资源为引子,让语文学习有理有据,有料有样,有趣有味。在文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一个个“锚点”,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和雅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杨.答非所问,别有洞天:从语用学视角分析初中语文课本中人物语言的艺术效果[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7).

[2] 曾仙乐.《边城》的文本矛盾与冲突[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2).

[3] 林楚芬.以文本矛盾解读人物情感:《群文阅读:矛盾中的父子情》教学课例思考[J].师道·教研,2021(2).

[4] 胡根林.知人论世:还原诗人立体的生活世界: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学语文,2022(1).

[5] 刘颖.汉语矛盾格的多维观照[D].合肥:安徽大学,2011.

[6] 李思滢.对比教学法在“跨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

课题项目:2022年度淄博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古诗词项目化学习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实践研究”(22ZBSKB090)

编辑/王波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文本解读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