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解放区“人民的交通线”建设
2024-06-05闵莞
闵莞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邮政事业发端于交通工作,最早统称为邮交工作,战时特征明显,主要服务于党政军机关,具有保密性和隐蔽性。至解放战争时期,党的交通体制由战时形态向人民邮政形式转化,建设方针也从注重军邮向兼顾民邮的方向发展,并逐步走向正规化和开放化,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邮政蓬勃发展起来,并逐步向城市推进。
组织动员群众,发展人民邮政
1947年9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组建中共华中工作委员会,同时成立华中行政办事处,下设华中邮政管理局(简称华中邮管局),同时在各县区设立邮政分局。在华中第一次邮政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华中致力于建设互联互通的乡村邮政交通网络,宣传党的政策,服务乡村社会。
当时,邮政传递主要以信件、文件及报刊为主。邮运工具比较简陋,各主要干线使用船只、汽车、牲畜等工具,各支线则依靠徒步传递。由于条件限制,华中邮管局分管下的交通站只设到区为止,有些分区在乡一级设立义务交通员到区交通站取文件。仿效此经验,各乡村纷纷建立起义务工作性质的乡邮站,每天由乡或村的通信员到区站取回信、报,再转给收件人。
按照规定,乡站通讯员的选定对象必须是“贫雇农或较忠实的中农”,并且要“经大会评定,群众同意”方可,“如不能做,即洗刷”。按乡的大小规模不同,“大乡选定八至十五名乡站通讯员,小乡五到八人,均不脱离生产,轮流服务”。为保障邮件在解放区境内顺利传递,乡邮站之间还建立起联合组织,“几个乡站组成一个中心邮站,中心站有十二人到十五人”,在较大的市镇上建立镇市邮站。1947年间,华中解放区人民邮政的格局初步形成。其时部分乡村成立义务性质的乡传递哨,转递区到乡、乡到村的各种信件、报纸、情报等。
1948年1月至1948年10月,人民邮政在乡村得到广泛的发展。1948年11月至1949年8月,是人民邮政全面覆盖的时期。以华中第二次邮政工作会议为开端,人民邮政逐步实现由乡村向城市过渡,并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覆盖整个华中地区,最终形成了人民邮政的大格局,为建国后人民邮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传播党报党刊,提高农民政治文化水平
农民阶级是华中民邮的主要服务对象。当时华中解放区境内大部分贫雇农从土改以后政治经济上逐步翻身,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乡邮站主动承担起帮助农民实现由“政治上经济上的翻身”到“文化上的翻身”这样一个“极为重要艰巨与复杂的任务”。
乡邮站首先要确保将大量通俗报刊及读物普遍深入地传播到各个农村的角落。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各乡邮站长率先承担起“宣传代订代购书报”的责任,尤其是党报的订阅,并经常关注“情报通报贴报”。对群众代订代购的书报,沿途各局妥为传递与爱护,做到严格点交、严格检查,不得中途扣留或拆开,更不得损坏书报。乡邮站不仅要将党报按时交递到读者手中,“积极发展新订户,巩固老订户”,还要关注他们对党报的反馈,使党报发挥文化教育与政治宣传的叠加功能。在乡邮站的努力下,党报党刊在乡村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如叶挺县(今盐城)在1949年第一季度的报刊推广中,累计售出书652本、《大众报》3639份、《新华报》1225份。在农村识字率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只有书报等阅读材料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农民阅读的能力、兴趣和习惯。乡邮站经过斟酌,采取与各种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在农民中组织读报会,开展文件教育工作,并经常进行代笔、问事等活动,受到群众的好评。
乡邮网络对区乡间通信联系、传播大众报纸读物以及宣传党的政策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如盐东县“自建立乡邮网络后,县、区、乡各级党政军组织在开展政治宣传,组织支前后勤、动员青年参军、坚持原地反扫荡斗争、进行土改反霸、生产自救等工作中,各项指示、方针政策、工作布置,都得以在农村迅速贯彻落实”。乡邮组织通过不断充实工作内容,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事,在为农村通信带来便利的同时,将精神食粮输送到落后的农村,得到了广大农民尤其是贫雇农的信任,为战争动员、支前工作和将来的战后建设工作起了有力的支持作用。
参与支前运动,保障战时通邮
1948年秋季,淮海战役拉开帷幕,在争取华中全面解放的关键时刻,全党提出以支前为第一要务,动员和组织一切力量服务前线。华中邮政管理局发出指示,要求整个邮政系统“动员全部邮政力量,紧张地担负起战时邮递任务,特别是与前方部队的联系,保证后方邮件及时送抵前方”,同时“把大量精神食粮、胜利的消息传至前方部队”。
经过部署,县以上各级邮局随时准备成立支前邮局,当人民解放军进入某一地区后,当地县邮局与邮管分局随即主动与部队军邮取得联系,满足部队军邮要求,并规定邮件传递速度要保证“一昼夜(24小时)达120至150里”。淮海战役中,淮海交通总局局長韩国立亲率十七位交通人员组成两个支前区站,上前线服务。并组织全区十三个干线局、九十个区局、八百三十二个乡邮站以及六百多名交通人员,开展“三快”工作,即“处理信件快,发信快,送信快”。高效的邮政工作促使邮路畅通无阻,在大规模的战争中,实现前线与后方的紧密沟通。
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华中区动员了大量支前民工,执行运输、修建公路桥梁、架设电线和长途电话等一系列的紧急命令。为了优待支前民工寄信,华中第一邮管局根据华中邮管局的通令,决定“在本分区境内,在支前司令部发出的各种信函都可免邮优待”,加盖“支前邮件,规定免资”的邮戳。支前民工从前线纷纷寄去报喜和报平安的家信、喜信,一时间信件纷至沓来。某位亲历渡江战役备受胜利鼓舞的民工给家中去信称:“我们第一次任务已经完成,现在在评功,我们要求还要接受任务,立功回来。全国胜利就在眼前了,望你们放心。也希望你们努力生产,把各乡各村的生产、治安等情形经常来信告诉我们。”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邮工们不顾运输工具简陋、工作任务繁重,冒着遭遇轰炸或流弹的风险,仅靠着肩挑步行或独轮小推车就达成了“书信不停”的承诺,为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出一份力量。
兼具动员、服务与支前多重效能的华中邮政交通线,无论是组织方式还是工作内容,都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依托人民建立,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历经战争洗礼的邮交人员在长期革命实践中获得了思想的进步与升华,最终成为人民邮政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以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精神,保障干线邮路畅通无阻,实现前线与后方的紧密沟通,在中国邮政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