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巷陌为“初心”
2024-06-05蒋菊花
蒋菊花
2007年,我来到镇江市银山门社区担任社区书记,一干就是十几年。我熟悉这里的每一条街巷,参与并见证着社区的发展和变化,也感受到居民群众把我当成“自家人”的幸福。作为一名直面群众的基层党员干部,唯有把“初心”深耕巷陌,才能让“幸福”长留心中!
“步行工作法”倾听真实民声
随着城市中心和商业中心的迁移,加上老城区配套设施不完善,辖区渐渐呈现出“老房老屋多、老街老巷多、老头老太多”的特点。如何让百年老街巷走出新面貌,让群众以生活在这里而感到幸福?从担任社区书记起,我就反复思索这个问题。
没有思路、找不到头绪,怎么办?我决定采用“步行工作法”,先从熟悉每一条巷道和每一个居民开始,思路也在一次次的走街串巷中打开。通过登门入户,我听到了最真实的民声——生活单调的老城区居民,也想拥有丰富的文化生活。
经过“民意调查”,我们决定尝试开设“街巷剧场”。群众喜欢什么,我们就组织演什么。起初,“街巷剧场”就设在居民家门口的一小片空地上,邀请辖区的戏剧团队来表演,居民们有的搬把椅子过来,还有的路过时也饶有兴致地停下来看一看。台上台下互动不断,演的高兴,看的也满意。
除了戏曲,“街巷剧场”还举办说书、歌舞等,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自娱自乐,有兴趣的还可以登台表演,每年近20场大大小小的演出就近就便为群众服务。后来“街巷剧场”推广到了整个街道,成为社区、街道乃至市区的文化品牌。连续十几年举办的“小巷歌王赛”广受欢迎,滚铁球、打井水等契合社区环境的“街巷运动会”场场火爆,参与人数年年创新高。
在日常走访中,我注意到辖区内很多老年人没有或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为方便他们了解天气情况,我们在节约巷小黑板设置了天气预报专栏。现在,很多老年人已经习惯来这里了解天气情况。老年人普遍生活节俭,买东西常货比三家。为了让他们少跑腿,我们成立了“菜情员”志愿服务队,在附近各大超市、菜场采集鱼肉、蔬菜等价格信息,定期公布在巷子里的“菜情栏”上,迄今已坚持10余年。此外,我们还为辖区内的独居、高龄老人安装了爱心门铃,门铃一头连着老人,一头连着邻里志愿者。关键时刻按响门铃即可及时提供帮助,如今已经安装了近100个。
将服务延伸到街巷、送到老百姓家门口,老城区有人气更有人情味。虽然生活条件差一点,但很多老年人都不愿搬走。
千方百计让老街巷“活起来”
银山门社区地处老城区腹地,有着市区现存最完整的街巷群落,历史底蕴深厚,各类建筑遗存、人文掌故丰富。辖区内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镇江博物馆,孙中山下榻的广肇公所,宋庆龄题名纪念辛亥革命上将军赵声的伯先公园和市级文保单位火星庙古戏台、节孝祠牌坊墙等。
作为社区书记,我常引以为傲。我仔细研读过许多关于辖区人文典故的书籍,几乎每条巷子的历史文化我都耳熟能详,被称为街巷“活地图”“百事通”。与此同时,我也经常在思考,如何让独特的资源“立起来”“活起来”?能不能让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带来人口流量?
经过反复研究,我们多次向上级部门建议和争取。近两年在市、区两级慈善总会的指导和街道的关心支持下,社区以布业公所巷和节约巷、火星庙巷、生产巷为主线,重点打造了以“孝、助、善、忠”为主题、“古善”和“新风”相辉映的文化街区,沿线设置嵇直故居、同济救火会、冬赈局等9个历史文化遗存和6处学习打卡点。通过深入挖掘嵇直故居、五卅演讲厅等红色资源,弘扬本土红色文化,在老街老巷植入红色元素,将党的引领融入老城区,让党员群众看到、听到、感受到,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根据四条街巷的历史底蕴,打造“家庭慈孝、邻里互助、小巷大爱、爱国忠诚”四个主题,以街巷新风助推文明新风。
街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征求居民意见建议、争取为民办实事。改造后的节约巷、火星庙巷等街巷墙面出新、绿化改造,“颜值”大为提升;嵇直故居所在布业公所巷新增仿古路灯,照亮居民回家之路;完成破旧雨棚维修和更换、路面平整等民生实事20多件。在古善新风街的基础上,打造出“党史教育一条街”、“清风里”廉政教育基地等,成为行走的学习教育课堂。
让我们倍受鼓舞的是,每年前来参观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络绎不绝,寒暑假还有很多学生群体来此参观见学。作为街区头号解说员,我牵头组织成立了辖区由老教师志愿者、党员志愿者组成的义务解说员队伍。此外,我积极对接新媒体,通过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进行推介。古善新风街现已成为老城区的“网红打卡点”。
爱心化解“身边的难题”
我们是市区最早探索大党委制的社区之一,以党组织换届为契机,聘请伯先公园、金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江博物馆等单位为兼职党委委员,参与社区事务,进行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走出了项目化认领、组团为民服务之路,逐步形成“联学共享、联建共融、联办共治”的“三联”模式。
事情要从一条三条腿的板凳说起。老年人大都喜欢在巷子里或家门口歇脚、聊天,刚开始有的居民把自家闲置或者破旧的板凳、沙发搬出来,放在家门口给邻居用,但是既不美观又不安全。社区组织清理时,有的居民不理解,经常还会有矛盾。有一次经过民国春街时,我发现一位老太太坐在一张三条腿的板凳上,坏的板凳腿用砖头支着,我真是又心疼又担心,当即组织社区班子讨论研究。初步计划由社区统一规划和安装。但是跑了几家市场,发现一张长椅就要九百多元,且辖区内多处都需要安装,单凭社区的能力很难实现。我四处奔走,最终争取到辖区3家单位支持,在居民经常聚集的街巷安装了第一批3张便民椅,次年又增加4张,一经推出即受到居民的热烈欢迎。但是,社区有大大小小20多条街巷,这些便民椅还远远不够,很多居民到社区来询问,自己所在的巷子能不能也安装一个。后来采用结对单位和爱心人士认领的方式,持续推进安装爱心便民椅。2016年起,社区的“三结三定”单位——润州区水利局认领了社区的“爱心便民椅”项目,此后每年都根据居民需要新增和维护,如今辖区内已有近60张便民椅。
“爱心便民椅”为社区党建共建工作打开了新思路。近年来,社区的“爱心门铃”“邻里节”“古井维护”“街巷美化和绿植认养”等近20件民生实事,都通過为民服务项目被党建联盟单位一一认领。万家巷有16处花坛,花坛外部大都用木板围成,时间一长许多木板腐烂或破损,已经无法固定土壤,一到下雨天,泥浆水四处横流。润州区住建局认领了该项目,木围栏花坛均砌成水泥花坛,外立面全部换成装饰砖,花坛面貌一新,彻底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难题。
便民椅、花坛翻修、小黑板、古井清淤……看似小事,却关系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党建联盟单位每年认领社区的为民服务项目,凝聚起了更多服务社区发展、服务老城区居民的强大合力。
(作者系镇江市润州区金山街道银山门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张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