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价与教学的统一视角制定的初中体育大单元教学方案
2024-06-04寇全祥
寇全祥
(深圳市海湾中学,广东深圳 518102)
教育部发布的新课标强调共通性素养教育和课程一体化设置,对于初中体育课程设置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初中体育教学面临体育中考备考,实施教学评一致性设计的体育大单元教学方案有助于破解应试化现象,可以包含课程结构框架、大单元内容、每节课的任务与评价,实现“教会、勤练、常赛”目标,使学生在一般条件下能进行运动专项学习。
1 大单元教学方案设计的构建思路
体育大单元教学依托学校课程构建,进行结构化管理。规划课程包括课程设定、主题内容和学习评价。强调运动能力发展,通过教、学、评的过程分析,形成一体化教学方案,明确具体的结构化知识。设计思路如下:
1.1 体育大单元课程的设定
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在于分析教学内容间的逻辑关系与目标,并根据学生能力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进行专项化教学。通过结构化梳理和归纳总结,明确学习内容方案,并根据课程需求将大单元教学任务分解至课时目标。以单元评价任务为导向确定学习内容,提升学生体能与专项技能,掌握运动基本技能。最终形成以学习内容为载体、以评价任务为驱动、以大概念为统领的课程内容。
1.2 体育大单元主题的设计
设计课程方案应结合新课标与体育中考,旨在提高学生体质。方案围绕体育中考项目构建大单元结构,避免应试化训练。选择有导向性的运动专项,按照课程目的进行分类和整合,解决相关体能、技能、战术和竞赛问题。借鉴运动训练经验,将初三学年设为备考备赛周期进行独立设计。前两年每学期进行三个大单元教学,留有机动课时调节。通过两年12个大单元的课程,覆盖深圳市除游泳外的所有体育中考项目教学。
1.3 体育大单元内容的设置
确定单元主题,细分教学方案为若干个小单元,注意难度区分,融入每节课中。按照能力发展目的设置课程,而非运动类别。如新课标对体操水平四课程要求提高专项运动能力、创编组合动作能力等学以致用的能力,我们可以将相关能力进行分解重构。以深圳市体育中考为例,将体操类项目的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按运动功能划分课程目标,可以把引体向上划归于上肢力量功能范畴,仰卧起坐划归于核心力量功能范畴上肢大单元则设置肌肉耐力、上肢爆发力等要求,又包括推力、拉力的动作模式,按实用性划分的课例则可以有动作模式课或专项体能课,以此灵活地设计教学内容。
1.4 体育大单元评价的标准
教学评一致性设计的评价标准包含同步性、多样性、独立性等关键设计要素,要对每个要素进行量化赋权。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不是独立评价,而是一个综合评价,是运动中体现出的多要素集合。初中体育大单元课程方案中包括技能表现30%、比赛表现25%、作业量化15%、理论测评10%、竞技表现10%、专项相关能力10%。以体育家庭作业为例,完成体育作业的质量作为量化测评依据,所有项目量化分数累加则可以较为明确地看出学生学业质量的完成情况,从而形成教学评一致性的标准。
2 以深圳为例的教学评一致性大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为建立初中体育大单元的教学评一致性设计方案,本研究以深圳市体育中考为例进行案例设计。依据新课标理念和体育考试内容及评分标准,将深圳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方案中的项目分解成若干学习内容,对应相关主题,结合学校实际设计课程大单元结构。
2.1 大单元课程的结构性划分
深圳市现有体育中考项目包括200米、800/1 000米、立定跳远、实心球、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跳绳、篮球、游泳,2024年将会新增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毽子项目。结合各学校实际,创建特色课程和专项竞赛大单元,设定初中前两年12个大单元的课时结构。因笔者所在学校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广东省篮球项目推广学校,有固定的特色课程和班级联赛,故以体育大单元形式进行课程呈现,也符合新课标的全面性联动与协同的思路。同时,因乒、羽、网“三小球”项目对技术和场地要求较高,学校受此影响不宜大规模开展课程,故合并至同一个大单元作认知性了解。
2.2 大单元主题的结构性划分
大单元主题结构划分为四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体能大单元,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技能大单元,提高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和竞争力的竞赛大单元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特色课程大单元(图1)。每种大单元都有其独特的目标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虽然体能大单元数量众多,但其每个单元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专项运动。如速度大单元包含了篮球、足球等技术项目的专项体能要求,对侧滑速度、曲线速度、后退速度、减速后再加速的能力都有所细分。还融合了体育升学考试项目,以此优化学生学习结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图1 初中体育大单元课程主题结构化样例
2.3 大单元课例的具体编制
以篮球特色大单元编制为例。深圳市体育中考对篮球项目的考试规则简述为:半场篮球考试起始点运球至篮下投球,投中后至另一侧水平线的折返点,踏线后运回上篮,成功后返回起点。结合核心素养要求和“教会、勤练、常赛”的课堂要求,将篮球教学分为运球、投篮、传接球和综合比赛4个主题单元,包含6个学习任务。分别是:知识与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与裁判、观赏与评价,共计18课时。通过每节体育课,将单元教学任务落实,设置热身、基本技术、技能练习、比赛等环节。补偿性体能设计将专项体能发展练习融入主题任务,实现教学评价一致性对接。可见通过有效的结构划分能为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表现力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3 初中体育大单元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与碎片化的学习方式相比,该学习方案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质健康水平。在体育中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体育学科的价值。同时,在大单元教学方案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待继续研究:
3.1 项目教学的指标选择
针对大单元项目特点,课堂设计应侧重核心素养的二级指标,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运动技能。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更投入地参与运动项目,享受其中的乐趣。在技能项目轮换联动上,应选择适当的频率和节奏,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应注重体能大单元与具体运动项目选择和轮换之间的关联性,将各项技能技巧融合,互补互促,使教学方案具有延展性。
3.2 基于学情的设计结构
各学校设计的大单元教学主题需基于学段学情。学生体育基础与个体差异影响教学效果,学校应分析各学段学习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结合学校特色与资源,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与评价方式;按学期分配体能与技能课程,提升教学实效性。新课标教学六要素需精细化融入大单元教学方案,针对体育基础好的学生,采用骨干领学激发热情,基础差的学生则确保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注重学科融合,灵活调整教学进度;教学评价以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选择高难度标准与针对性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3.3 丰富内容的技术手段
跨学科融合背景下,大单元教学方案不断拓宽与深化。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多元混合式教学和跨学科结合,能丰富大单元教学内容,结合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结合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创造更多元化的体育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兴趣和参与度。通过与智能穿戴设备和学习平台的紧密融合,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化和可视化,运用AI进行学情分析和个性化指导,使教师能更精确地定位教学,直观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和需求,提供精细高效的教学服务。
4 结语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并融合体育中考政策的大单元教学方案,在实施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可行性,可有效提高教学连贯性,改善体育教学中的应试化现象。本文为深入探讨大单元体育教学方案的改进方向与实践策略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