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艺术思政育人视域下的声乐“四维”教学模式研究
2024-06-04张冬琦冯薪潼
张冬琦?冯薪潼
摘要:紅色文化是具有鲜明革命内涵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宝贵文化遗产,它讲述我们从何而来,又告诉我们将去何方。本文旨在将红色艺术融入声乐教学中,通过教学、编排、展演、传承四个维度来强化思政育人的作用,突破传统的声乐课教学模式,提升优化教学程序,加强对于声乐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实现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使命。
关键词: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编排;展演;传承
引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培养专业强、文化好、道德优、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是艺术院校的理想追求。艺术院校是吸纳全国艺术人才的聚集地,教师与学生的专业素养本就是一种优质的文艺资源,在艺术院校中把红色艺术融入声乐“四维”教学模式中,有着较综合类院校声乐教学中更为便利的条件。
一、声乐“四维”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性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流审美观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审美观存在多样性,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以从一些共性趋势中总结出当代大学生主流审美观的一些特点:
1. 多元化与开放性:当代大学生在审美观上更加接受多元文化,对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和风格有较高的包容性。他们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对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表现出开放的态度。
2. 数字化媒体的影响:由于新媒体的普及,当代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数字化媒体的审美影响。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上的时尚、艺术、生活方式等元素塑造了他们的审美趋向,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也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3. 强调个性和独立审美观:当代大学生更强调个性化和独立思考,他们追求与众不同的审美标准,更愿意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美的理解和追求。这表现在服装、发型、艺术品位等方面。
4. 社会责任感:随着社会关注环境、社会问题的增加,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中也体现出一种关注社会责任的一面。他们更关心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多元文化共存等主题,这些价值观也会在他们的审美选择中得以反映。
5. 注重体验和情感:当代大学生更注重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音乐、电影、文学等艺术形式中,他们更倾向于追求能触动内心、引起共鸣的作品,强调情感体验在审美中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呈现出开放、多元、个性化的特点,受到数字化媒体和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表现出对社会责任和情感体验的关注。这一审美观的多元性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快速发展的特征。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学校承担着国家教育事业的重任,“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当前大学生审美观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对大学生审美观出现的问题予以重视,以专业视角对大学生开展符合国家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审美观教育,引导正处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审美观,提升精神境界,养成健全人格,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所在[1]。
21世纪初,审美教育被纳入我国教育方针,审美教育和德、智、体、劳育并列构成了我国教育方针。 近年来,各高校依据国务院办公厅的相关政策逐步开设审美教育课程,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理论课程占比较高,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其次,鉴赏类课程主要集中在特定领域,可能忽略了其他艺术形式;最后,技能课程比例相对较低,影响了学生实际审美能力的培养。解决对策包括平衡理论与实践,确保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拓展鉴赏领域,提供更广泛的艺术学科选择。这样的改进将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升。
(二)国家对于大学思政建设的重托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国家对于大学思政建设赋予了重要使命,体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进要求上。这一举措旨在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以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会议强调“在改进中加强”,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革中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以更好地引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其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旨在通过更贴近学生的方式,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传统的思政教育强调政治属性,而此次改进的要求则更注重思政课的亲和力,即与学生之间情感的契合程度。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体现了国家对大学思政建设的关注和重视。通过适应学生成长的需求,培养他们全面发展所需的品质和素养,使思政教育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好地引导他们在道德、智慧、体魄、美感等方面全面成长。
这一重要使命的赋予,不仅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更多的关切和关爱。这一努力旨在确保思政教育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保持先进性,使之成为推动学生成长的重要引擎,助力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三)思政育人视域下声乐“四维”教学模式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观教育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全方位培育大学生审美观,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民族特征和时代印记,有着多方面的功能,对思政育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想以红色艺术思政育人视域下的声乐“四维”教学模式研究角度出发,探索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专业教育能够所带来的影响[2]。
1.历史印证的影响
在思政育人视域下声乐“四维”教学模式中,历史印证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选取红色音乐作品,声乐教学生动地呈现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通过学唱红色歌曲,不仅感受音乐美感,更深刻理解革命历史,激发对历史的浓厚兴趣。红色文化作为声乐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使他们在音乐学习中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这一教学模式不仅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为培养具有坚定信仰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3]。
2.精神传承的影响
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主要体现在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是国家历史和革命先烈的一种艺术性描述。红色文化伴随着历史、记录着历史,丰富着人民的生活,鼓励着人民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因此,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3.信仰塑造的影响
在思政育人视域下声乐“四维”教学模式中,信仰塑造起到关键作用。这些歌曲不仅是音乐的表达形式,更是对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展现。学生通过演唱这些充满信仰力量的歌曲,逐渐形成对红色文化所代表的信仰体系的深刻认同。声乐教学作为文化艺术的传承,通过音乐情感的表达,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信仰观念。红色文化所传递的革命理念和先烈精神在音乐的艺术表达中得以生动展示,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信仰。这种信仰塑造不仅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到信仰的美好力量,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信仰,为塑造有信仰、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声乐“四维”教学模式研究
声乐是听觉与表演的统一,歌唱者在舞台上歌唱表演才能充分地体现出声乐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课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一)抽样调查
在本课题实验开始前,本项目团队选取广西艺术学院声乐系大一至大三每年级各两名学生,大四的四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声乐系部分学生的口头采访式调查,得知当今高校红色声乐教育的局限性,笔者将其划分为以下二类原因:
1.教学环节局限
红色歌曲与专业教学的重点是如何融入并强化思政教育的引领,常规教学主要为声乐技巧练习。在具体教学中,只有演唱相关红色声乐作品时,教师才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声乐课堂教学中,因此对于声乐艺术思政课的全方位、全过程有很多的局限性。
2.教学发展局限
高校声乐课教学过程中,把红色艺术思政育人视域下的声乐教学、编排、展演、传承四个维度的音乐综合型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教学模式处于摸索阶段,对比传统的授课形式其还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二)针对挑战的问题原因分析
1.针对教学环节的局限问题
声乐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殊性,教学的步骤和环节决定了教学的性质,对声音技巧的练习比重大,在语言交流上比重小,实践需要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应用思政理论概念指导学生演唱,学生难以领会,完成度偏低,教学效果不明显,往往不如老师的示范来得直接有效。
2.针对教材选择的局限问题
主要原因是红色歌曲没有特别针对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教学“由低至高”不同程度的所需进行作品分类,教学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系统性和针对性,高校声乐教学本土化教材相对匮乏,给打造红色艺术思政育人视域下的声乐“四维”教学模式带来很大难度。
3.针对教学发展的局限问题
红色艺术思政育人视域下的声乐“四维”教学模式研究是以常规、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的声乐教学模式,还未形成一种常规且得到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
(三)如何开展声乐“四维”教学模式
1.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教书先育人的重要性,育人是第一要义,声乐课教学目的是培养专业声乐人才,但声乐人才的培养更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思政融入声乐教学正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更优方式。
2.推进声乐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本项目的教学模式是围绕“教学、编排、展演、传承”四个维度展开的,在四个维度的教学中,声乐人才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生可以在四个维度中等比发展,也可侧重发展,为声乐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多元选择。
3.实现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使命。高校声乐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传承教学模式,声乐教学有不同的体系和风格流派,本项目以广西红歌为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编排、展演、传承”的四个教学维度,有效连接课堂和舞台,让广西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在声乐教学中得以流传。
三、结论与展望
红色艺术思政育人视域下的声乐“四维”教学模式研究是以红色歌曲为载体,通过教学、编排、展演、传承四个维度强化思政育人的作用,突破常规、传统的声乐课在教学环节、教材选择、教学发展上的局限性,提升和优化声乐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声乐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实现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使命,进而探索出适用于本土音乐文化和声乐表演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教学模式。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团队更应利用艺术类院校资源,一是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创新思考,为国家培养输送一批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二是突破传统声乐课教学的程序化,让学生不光可以学习,还可以创新实践,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作品、演唱作品。三是促进声乐人才的全面发展性,“四维”声乐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中体验到红色歌曲及红色文化的重要性,从学习-编排-展演-传承过程中学习到的不仅是声乐知识,还是一种责任感,促使拥有艺术的人才将国家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使命感。
(一)培养学生的声乐审美能力
在声乐课堂中掌握的知识放在舞台实践中检验,令学生根据个人体会、社会评定等方式牢固掌握声乐技巧,多为学生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可使他们拥有判断作品好坏的区别,提升其对于声乐的审美能力[4]。
(二)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四维”声乐课堂教学可将科学的发声方法与完整的歌唱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日后能够为舞台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们的艺术表现力。
(三)激发学生的声乐演唱潜能
学生通过“四维”声乐模式的学习,从学唱-演唱-表演-传承的过程中能够克服声乐演唱的紧张情绪,从而在舞台上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地演唱,使其不断丰富自身经验,勇于展现自我,激发积极的歌唱情绪,使演唱与表演得到完美地结合。
结语
在红色艺术思政育人视域下,声乐“四维”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项富有创新性和实践意义的工作。通过对红色艺术作品的分析、阐释、演绎、创新和传承,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表演技能,更强化了学生对红色文化、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实現了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于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红色艺术思政育人视域下的声乐“四维”教学模式仍需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挖掘红色艺术作品的深层内涵,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和艺术修养,以满足该教学模式的专业需求。
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红色艺术思政育人视域下的声乐“四维”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KCSZ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闫伟奇.新时代大学生审美观现存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2.
[2]梁维康.红色文化融入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23.
[3]朱亚楠.红色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承[D].西安音乐学院,2022.
[4]谢文慧.舞台实践表演课在声乐教学中的功能应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