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43期参考答案

2024-06-04

关键词:翰林院官职随园

1版

没有了这些自由、随意的现实生活作映衬,战争的创伤缘何而来呢?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又如何得以体现呢?作者由故居庭园的被毁,想到国家领土的沦丧,由个人家庭的不幸写到国家民族的灾难,其意义远远超过一般的写景怀乡之作。作家的“悲痛”之心在这种对比中渗透了出来。

3版

1.A(B.见背:指长辈去世。C.吊:安慰。D.除:授予官职。)

2.C(A.“闵”同“悯”;B.“零丁”同“伶仃”;D.“有”同“又”。)

3.C(④⑥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希望,企图。其他不同。①不行:古,不能走路;今,不可以。②成立:古,成人自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③上报:古,报答皇恩;今,向上级报告。⑤区区:古,拳拳之情;今,数量不大,不重要。)

4.C(前者写作者“进”的困境,后者写作者“退”的困境。)

5.(1)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服侍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2)郡县长官逼迫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

6.B(A.抚:对待;C.制:形式,制式;D.洞然:明亮的样子。)

7.D(只是一般的问句。)

8.D(第二段主要写“亦多可悲”之情,无“可喜”之情。)

9.①亲人离世,睹物思人;②叔伯分家,家族衰败;③屡试不第,兴家无望。

10.(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3)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11.A、C、E

12.C(A.省,文中是探望,《劝学》中是反省;B.而,文中表转折,《陈情表》中表顺接;C.所以,文中是用来,《鸿门宴》中表原因,意思不同;D.以,文中表原因,《项脊轩志》中是介词,用来。)

13.A(朝廷的博学鸿词科开考,袁枚和其他二百余人是被推举上去,并非考取;而考取进士是乡试考中举人以后的事。)

14.见译文。

15.①正面表现:如“巡抚金公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等;②侧面表现:如“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等。

【参考译文】

钱塘县袁君,名枚,字子才。他出仕官职,政绩昭然,声名远播。辞掉官职后,在江宁西城建了一所园子住在里边,称作随园。世人都称他为随园先生,于是更加著名。袁君的祖父名叫袁锜,父亲名叫袁滨,叔父名为袁鸿,都因为贫穷而到全国各地去做幕僚。袁君年轻时,自学成才。二十一岁时,他从钱塘去广西,到广西巡抚的幕府中看望叔父,巡抚金公一见之下,就觉得他才能不凡,试着让他作一篇《铜鼓赋》,他马上就完成了,写得非常瑰奇华丽。正好碰上朝廷开设博学鸿词科考试,选拔博学能文之士,金公就推荐了袁君。当时推荐的有二百多人,其中袁君最年轻。袁君参加了考试,没有考中。后來他参加乾隆戊午科顺天府乡试,中了举人,第二年考中进士,改授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期满后,被改派到江南做知县,最后调任为江宁知县。江宁本来是一个大县,难以治理。当时尹文端公是总督,他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每遇到一件事,也竭尽自己的能力对待政事,从不逃避责任,所做的事情无不成功。后来,袁君被解除官职,住在家中,再次起用,被派到陕西,他刚到陕西,赶上父亲去世,又回到家中,最后一直住在江宁。

袁君本来因为文章写得好而进入翰林院,相当有名望,但忽然被排除到外面;等到做了知县,政绩显著,但是官职始终不见迁升。从陕西回来后,他刚刚四十岁,就下定决心,再也不出仕做官,施展他

猜你喜欢

翰林院官职随园
宰相这一官职怎么来的?
古代的任免升迁
方复 《苏东坡重返翰林院》
聚是一团火 散作满天星
——“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10周年学术论坛活动掠影
从《旧京词林志》看明代南京翰林院地位的下降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明代翰林院在高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随园捶虾
随园·袁枚
刺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