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音乐创作中作曲技术的运用

2024-06-03弓晨

轻音乐 2024年5期

弓晨

[摘 要]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民众对于音乐审美的诉求和品位不断提升,音乐创作领域的风气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音乐创作者迎来了全新的挑战。流行音乐由于风格多变,符合大众审美,其借助多种传播渠道和商业运作,近些年在我国的发展呈现迅猛的态势,收获了非常庞大的受众群体。本文拟站在流行音乐创作的视角下,探究作曲技术理论在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以期对流行音乐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承载;发展变化;审美品质;结构原理

[中图分类号] J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5-0086-03

在音乐史发展中不同时期对于作曲技术理论的定义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国家之间的作曲技术和创作风格也不一样。作曲技术的内容主要包括和声学、曲式结构、配器、复调和基础音乐理论,而基础音乐理论中又涵盖了旋律音程、旋律发展、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内容。创作者在掌握了作曲技术理论后,结合作曲的具体实践,科学地将各种音乐要素进行融合,创意地设置表现形式和顺序,进而创作出优美的音乐内容,实现音乐内涵情感的表达[1]。

一、和声、复调、配器的运用

在作曲技术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中,有几点要素需要创作者在创作时尤其注意。

其一,和声。在进行流行音乐创作时,创作者需要运用和声技术将作品中的高、中、低音三者进行适当的转换变化,确保作品保持在“稳定和不稳定、协调与不协调”之间重复变化。除了要做好各声部之间的衔接、过渡与转换之外,还需要在音乐的伴奏乐器如键盘、吉他、贝斯等演奏中加入不同的和声。进而通过和声运用构建出音乐作品的结构,助力音乐内涵的深层次表现[2]。

其二,“复调”。即是把既不相同却有关系的几段声部创设在一起,各个声部之间既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关联。在流行音乐创作中,创作者经常会使用“对比复调”与“模仿复调”两种方法进行编创。这两种复调方法的运用,能够更好的确立音响的独特性,在塑造音乐形象、丰富音乐表现形式和彰显音乐磅礴的气势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能够帮助欣赏者更好地感受音乐旋律的起伏,并切身体会到流行音乐所蕴含的魅力。

其三,配器。配器是指创作者根据音乐的音色、力度、织体等不同角度的考虑,合理调动乐器进行组合搭配,让音乐的表现更加清晰有层次,既满足音乐平衡性的需要,又丰富音乐的表现效果。流行音乐的创作需要用到各式各样的乐器元素,如西洋乐器、民族乐器、电声乐器等。配器与表现效果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配器的成功会直接关系着音乐表现的好坏。在流行音乐创作的阶段,针对配器技巧的运用,通常都是在完成相应的音乐形式之后,才把配器科学合理地加入音乐内容中[3]。

总的来说,和声、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法对音乐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创作者需要充分掌握和声、复调、配器的使用方法与原则后,才能在流行音乐创作中,更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作曲技巧创作出科学、系统、内容丰富的音乐作品。

二、旋律音程的运用

旋律是流行音乐创作中最基本的要素,节奏可以比喻成整个音乐作品的骨架,而旋律就是依附于骨架上的肌肉。节奏和旋律是音乐作品的重要构成,在二者基础之上,点缀和声、配器及其他要素,共同形成完整的音乐作品。

歌曲的旋律能够将创作者内心最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完美地呈现给欣赏者,体现了创作者的深刻人文内涵和良好音乐素养,同时旋律也是帮助大众鉴别音乐体裁、风格的一个重要依据。关于“旋律”,可以简单解释为由不同音高、不同时值的音符按照创作者设置的规律进行横向移动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旋律中包含了音符的时值、音域的高低、节奏节拍与情感的起伏。

旋律音程指的是旋律在发展进行之中音符之间相距最短的单位,也是音乐旋律能够正常进行发展所构成的最基本的因素。创作者对旋律音程发展进行的设计是十分自由随性、没有定式的。根据音乐旋律的发展走向,它可以呈现出任何度数的音程,而不同度数的音程设计带来的旋律感也不同,进而形成独特的音响体验。最基本的旋律音程共有七个,每度所表现的音乐的状态与感受都不尽相同。在音乐旋律的创作中,对于级进音程的运用非常广泛,级进音程也就是二度音程,是旋律音程行进中最基本的音高单位。级进音程中分别包括了大小二度,小二度音程因为其半音的关系往往会让旋律有一种导向性的矛盾,大二度音程在全音关系的表现下使旋律更具有流畅感,能够更好地表现出音乐的明亮。SHE组合的歌曲《不想长大》,旋律的构成运用了典型的小二度旋律音程创作,其音乐风格具有浓浓的西方古典时期音乐特征,正是因为创作者采用了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中的主题作为副歌的旋律,并將该主题通过反复的歌词吟唱进行修饰。从歌曲的前奏开始,创作者使用旋律音程进行的变化基本上都是在降E→D的过程中完成。同时节奏运用了重复的手法,不断地使用后十六分音符节奏型,赋予了歌曲轻盈、活泼的音乐感受。

在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主题曲《小机灵的歌》则使用大二度旋律音程进行创作,C→降B的不断行进给人以欢快、明亮、活泼的感受,塑造了主人公一休聪明伶俐、欢快活泼的音乐形象。

在三度旋律音程的创作中,由于三度音程在旋律的发展进行时是建立在主和弦之上的(如1、3、5大三和弦),所以在流行音乐的创作中,跟随主和弦的应用使得三度音程的使用非常宽泛。小三度的旋律音程是建立在小调式的主和弦之上(如6、1、3小三和弦),表现出的音乐情绪会有跳跃、活泼之感。大三度旋律音程给人以明亮舒适的旋律色彩,典型的音乐作品如义勇军进行曲中大量地叠加了三度音程的使用。而在很多情绪较为忧伤的歌曲中,创作者往往会使用下行的三度旋律音程,比如蔡健雅《Beautiful Love》在唱到“我失去过,更珍惜拥有”这一句时,“更珍惜”在音符B→A→G三度旋律音程下行中完成,连用两个下行二度加三度凸显了音乐中表现“更珍惜”的情感特征。

四度音程在进行上行运用时,会给人力量的加持,有种向前推进的感觉,常常出现在进行曲体裁的音乐作品中。而下行时会给人坚定、果断的感觉。五度旋律音程由于上方音是下方音关系序列中的第一个泛音,从音响效果来分析会给欣赏者空洞、虚无的感受,缺少了实在的音响支撑效果,但是从和声上分析,这样的关系属于主音到属音的进行,因此会使旋律性较强[4]。常见的旋律走向构思中,一般在五度的衔接之后会将旋律的走向进行反方向的移动,赋予作品强烈的色彩感。一般这样的四五度下行音程进行多与表现音乐情绪低落的旋律相联系,这样的表现手法,极大提升了音乐的感染力,能够使欣赏者笼罩在忧伤的情绪之中。

六度音程可以看作是三度音程的转位,所以音程的色彩如三度一般也较为和谐,与二度音程相比更加的舒展、柔和。六度音程常常运用在表现音乐气势宏大雄伟的音乐氛围中,为旋律的发展和进行创造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六度音程在上行时会给人气势雄伟磅礴之感,下行时又较为平缓、柔和,给人舒适、感性的音响效果。在梁静茹的《宁夏》中,歌曲第一句“宁静的夏天”宁静二字为下行六度音程,旋律的设置仿佛让人感受到夏天宁静的夜晚的舒适和闲趣。

七度音程在旋律调性中属于不协和音程,具有强烈的矛盾冲突色彩,创作者往往会在表现音乐戏剧性色彩时才會使用。比如孙楠演唱的《不见不散》,歌曲在演唱到高潮部分“不见不散”时,七度音程的使用将欣赏者的情绪随音乐旋律直接到达顶点,强烈的戏剧性给人非常酣畅、痛快之感。

最后关于八度音程的具体运用,八度音程是最能够将音乐的情感推向极致的旋律音程,创作者常常会在歌曲的副歌高潮部分进行八度音程的使用。比如在张信哲演唱的作品《究竟》中,副歌开始演唱“爱是梦”,“爱是”两字运用了八度跳跃随后紧接下行四度,这样的设置让旋律扣人心弦,将欣赏者也一同带入进音乐的情绪当中。

通过以上从二至八度旋律音程在音乐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旋律音程的设计对于流行音乐创作中音乐的旋律色彩和情感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创作者在进行编创时对于旋律音程的使用,需要根据音乐作品情绪特点或情感表达的需要而灵活运用。

三、旋律发展手法的运用

旋律的发展手法一般分为三种,分别为完全重复、变化重复和模进。完全重复是旋律发展创作的手法中最常用,也是最高效的方法之一,变化重复是在完全重复的基础上做出符合一定规律的改变,重新发展而成的创作手法,这两种重复手法的运用,能够加强欣赏者对音乐主题和思想内涵的印象。同时创作者可以通过改变音乐织体、变化音区音域以及加强音乐效果等手段,在音乐主题重复再现时塑造音乐中冲突性和戏剧性的效果。周杰伦编创的歌曲《安静》中,就是采用了完全重复旋律的发展手法,很多乐句中出现了后一句与前一句的旋律完全相同,对于深化主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赋予作品失意和伤感的意境,让听众深陷忧伤的音乐氛围中难以自拔。

与完全重复相比,变化重复在歌曲创作中的使用则更加的灵活多变,变化重复手法将之前旋律的乐句或乐汇做了局部的改变创新,使得重复与变化同时体现在音乐中,这样既能加深音乐对于欣赏者的印象,又能赋予音乐新鲜感。比如在动画片《铁臂阿童木》中主题曲《阿童木之歌》,创作者使用了变化重复的旋律发展手法。歌曲第三句与第一句的音乐材料基本相同,是变化重复中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第四句是第二句在保持节奏特点的基础之上自由模进。第二句停在了属音F上,第四句则结束在主音降B上。这首歌使用重复变化的旋律发展手法使音乐的材料集中精炼,便于学唱和记忆。“模进”指的是创作者将旋律按照提前规定的音程关系进行整体的移高或者移低,音乐在进行模进时,节奏节拍是重复进行、不发生改变的。在歌手韦唯所演唱的《爱的奉献》中:“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两句节奏不变,而音程关系发生了变化,使得旋律表现得非常亲切自然。

四、节奏节拍的运用

节奏节拍在音乐中是一种定式的音乐体验和感受。节奏节拍的进行具有时间性和运动性两方面特质,在组成和构思上表现着音乐的各项要素在持续不断、反复出现的音乐运动时所带来的律动感和节奏感。节奏和节拍是流行音乐创作手法中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流行歌曲的创作表现中,正是由于节奏节拍感染力强且简单通俗,便于大众接受理解,促使其成为音乐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基础的节奏节拍在流行音乐的创作使用中最为广泛,比如常见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音乐作品表现中对八分音符的具体运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八分音符给人以坚定、平稳的感受,另一方面八分音符本身有着流动感、行进感,推动着旋律不停地进行。而十六分音符对音乐的表现比八分音符有着更强的推动和影响力,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使用会使欣赏者产生跳跃、轻松、活泼的音乐感受。

附点节奏型也是流行音乐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节奏形态,其表现的音乐效果具有延迟和摇摆的特性。创作者为了表现欢快热烈或紧张不安的音乐情绪时,会大篇章的连续使用前十六分音符与后十六分音符节奏型,这样可以提升音乐作品的张力,渲染气势恢宏的音乐效果。

五、曲式结构的运用

曲式结构是所有音乐成品的结构形式,同时也是音乐旋律的发展逻辑。创作者对曲式结构设计的好坏、巧妙与否都深深影响着音乐表现的逻辑性和审美性。在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曲家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中,曲式结构基本上以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为主,他们创作的这些艺术歌曲恪守着音乐情感的走势和思想内涵的表达,这就是我们所指的音乐逻辑性[5]。以流行音乐创作中使用较多的单二部曲式为例,单二部曲式一般分为AB两段,A段一般是指我们常说的主歌部分,而B段则是A段音乐情感的发展和升华,我们将其称为副歌部分。主歌和副歌二者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相互成就,同时二者的排列组合、曲式结构也要严格按照音乐创作所要求的逻辑和美感进行设计构思,要贴切地展现出音乐所蕴含情感、内涵的逻辑变化。拿孙楠演唱的《是否爱过我》举例,这首歌曲是一首典型的并列结构,由复乐段所组成的单二部曲式。《是否爱过我》全曲实际上只有A和B两个乐章,创作者在进行曲式设计时,将这A、B两个乐章作并列展示,且不断地循环和变化,此类曲式结构设计构思和模式是现代流行音乐创作中,创作者之间形成的一种“默契”和“定式”。歌曲的A段是一段平稳、沉静的叙事段落,在进行到歌曲的间奏之前一共有两个叙事段。B段是A段感情升华发展的副歌乐段,音乐进行到B段时会出现一个小的高潮。而间奏过后,创作者又将叙事段在发展变化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一次,而感情升华的副歌乐段B过后又增加了B1乐段,副歌发展进行了两次,B段和B1段的重复进行将音乐的情感迸发至顶点无以复加,歌曲在这时持续地进行至高潮阶段。这种曲式结构的设计极大提升了音乐作品表现的张力,整首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设计符合音乐情感起伏的走向和规律,将欣赏者的注意力和情绪一直牢牢紧握,与音乐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情感的共鸣。这种曲式结构的设计和展现,虽然较为简单且会使歌曲的篇幅缩短,但是满足了欣赏者对音乐表现中逻辑性的要求和审美的需求,在所有作曲技术手段中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结   语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流行音乐在民众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二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流行歌曲赋予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也间接反映着国民的艺术审美及社会价值的变迁。流行音乐高度自由的创作体验和雅俗共赏的表现特性,让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积极投身其中,不断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及作曲技术谱写着反映人民内心情感的音乐作品,希望本文所探究的内容能够为流行音乐的发展创作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蘅鸾.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1919-1949)[D].上海音乐学院,2020.

[2] 杨天成.分析传统作曲技术内容与未来发展的延伸[J].中国民族博览,2019(02):136-137.

[4] 王斌.作曲理论课程有效整合的探索——评《作曲技术理论与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01):143.

[3] 蔡建纯,陈迅.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观念及技法比较[J].北方音乐,2019(18):10.

[5] 吴成源.阴阳哲学思想与现代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相结合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20):155-156.

(责任编辑:刘露心)

[收稿日期] 2023-12-05

[作者简介] 弓 晨(1994—  ),男,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