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艺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原则及路径研究
2024-06-03梁钰
梁钰
[摘 要] 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国内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在抗日战争的洗礼中、转移至东北的征途中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鲁艺人创作了大量满足人民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经典作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促进了中国文艺事业发展。鲁艺音乐文化蕴含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华,反映了伟大民族精神,体现党的文艺思想,对于研究和发展中国当代文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阐述鲁艺音乐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时代主旋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三大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其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和路径。
[关键词] 鲁艺;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原则;路径
[中图分类号] J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5-0183-03
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所培养文艺人才的高等学府。1938年4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倡导下在延安成立,史称“鲁艺”[1]。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鲁艺教师和学生根据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由延安向东北转移。后经多次辗转,最终定址在沈阳。1953年,在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部的基础上成立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筹建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即现今的沈阳音乐学院和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鲁艺人在八十多年的奋斗中,扎根于人民群众,重视体验生活,采用各种艺术形式,創作了《黄河大合唱》《延安颂》《我和我的祖国》等音乐作品,讴歌党、赞美祖国、颂唱人民,在文艺史册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2]。随着世界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鲁艺音乐文化只有保持活力,坚持创新性发展,才能谋得一席之地,不断铸就新辉煌。
一、鲁艺音乐文化的价值
(一)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引导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其个人的全面发展。鲁艺从创办伊始就重视政治教育和革命文艺教育,因而塑造了鲁艺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文艺精神以及严肃求实的治学精神[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4]沈阳音乐学院顺应新时代,努力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和创新,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将鲁艺音乐文化内嵌于思想政治教学,让思想政治课“活起来”。2021年7月,沈阳音乐学院为推进“音乐党史”教育,组织教师和学生精心创作排演音乐舞蹈史诗《红韵颂》,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旋律和歌声中缅怀筚路蓝缕的革命岁月,加深对党的历史的认识,从党史中感悟思想的伟大力量,赓续鲁艺精神血脉。2023年4月,沈阳音乐学院举办鲁艺红色经典乐演颂会,遴选数部主题鲜明、内容生动的经典鲁艺音乐作品,深入浅出地演绎鲁艺前辈投身革命文艺的故事,回顾党领导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牢记初心使命的“赶考”之路,让在场的教师和学生观看了一堂“舞台上的思想政治课”。
(二)弘扬时代主旋律
弘扬时代主旋律是鲁艺的传统。鲁艺以艺术创新为亮点,以音乐作品为载体,讲述时代故事,弘扬时代精神。2017年9月,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爆发86周年,沈阳音乐学院复排演歌剧《星星之火》,重新创编咏叹调、重唱、交响序曲等音乐形式,在音乐内涵、舞美设计、造型等方面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作品时代气息,将抗联将士英雄故事进行艺术再现,生动地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气节。2020—2021年,沈阳音乐学院组织创排由百年礼赞、革命曙光、黄河怒吼等八个篇章组成的大型情境音乐舞蹈史诗《红韵颂》,用红色经典音乐述说百年党史,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了一堂精彩的音乐艺术党史课。自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沈阳音乐学院教师和学生主动发挥自身优势,投入到抗疫文艺作品的创作中,如创作和录制抗疫歌曲《隔空拥抱》《坚持就是胜利》。2022年,在北京举办冬奥会之际,沈阳音乐学院与辽宁省委宣传部携手创作歌曲MV《奔跑吧 梦想》。歌曲旋律激昂,节奏明快,催人奋进,将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支撑中华民族走过漫长历史长河的精神支柱,对于滋养民族精神根脉、增强全民凝聚力具有关键作用。鲁艺音乐文化的自信体现在其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音乐人才,创作了大量影响甚广的音乐作品,为中国的音乐文化事业和教育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鲁艺音乐文化的自信还体现在它在坚持民族根本利益的基础上,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外来音乐文化,以我为主、兼容并蓄、创新发展,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奏响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最强音。
二、鲁艺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
(一)人民性
鲁艺著名作曲家傅庚辰曾说过:“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这是鲁艺人一直不变的情怀。”早在抗战时期,鲁艺教师和学生就以人民群众为主角,创作出许许多多反映人民群众悲惨命运、现实生活和真情实感的作品。转移到东北后,鲁艺又从不同宣传对象出发,把握其特点和需求,及时地为不同的宣传对象创作新的歌曲,如农民歌曲《生产忙》、工人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部队歌曲《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5]。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说的:“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6]今天,鲁艺人创作音乐作品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围绕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进行创作,实现用音乐文化教育人、鼓舞人的目标。
(二)时代性
鲁艺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与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路径总体上是基本一致的。虽然鲁艺在每个时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但其发展轨迹是由国家、社会以及党的现实需要决定的,无不反映每一时期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例如,1945年创作的家喻户晓的歌剧《白毛女》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鲁艺人紧扣时代的脉搏,将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进行艺术化处理,并与民族戏曲文化紧密结合,创作出来的作品深入人心。鲁艺人在解放战争时期创作的《二小参军》《地主罪恶》《旧恨新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的《翻身之歌》《千年铁树开了花》,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作的《春天来了》《农村风光》以及近年来创作的《苍原》《遮不住的青山》等作品都体现了时代主题,产生了极大的社会轰动效应。如今,国家正处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以及“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鲁艺面临着新的发展需求,肩负着新的使命,其音乐文化发展要顺应时代需求,反映新征程的新面貌。
(三)审美性
歌剧《白毛女》在排演时注重还原故事情节,借助舞台空间感受艺术的审美样态,并与声、影交汇后再塑造出真实而又生动的舞台形象,展现出戏剧性的综合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鲁艺音乐家们根据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创作的秧歌剧极具观看价值,得到人民群众高度赞扬[7]。所以,鲁艺音乐应创造和弘扬“真”“善”“美”,让其作品成为人民群众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三、鲁艺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一)加强鲁艺音乐文化理论研究
鲁艺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加强对其理论的研究。理论建设包括内涵和外延研究、红色资源开发研究、红色基因传承研究等,可通过整合高校、馆所资源,以创建研究中心等方式进行。依托研究中心吸引专家学者承担智库角色,培养高素养的鲁艺音乐文化传承、研究人才;或依托高校开展鲁艺音乐文化专题研究,围绕其开展纪念和研讨活动或设立相关课题基金项目,形成研究报告或学术论著,努力推动音乐文化传播和高质量发展。例如,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革命故事以音乐的形式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为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沈阳音乐学院开展为期一年的“百年卓越”活动,按照党史和新中国发展史脉络,对上百首经典红色音乐作品进行梳理。井冈山组教师和学生两次重上井冈山,采访红军后代、红色歌曲传唱人及纪念馆工作人员等,深入学习井冈山精神。抗日组教师和学生走访鲁艺旧址、南泥湾革命纪念馆、西柏坡等地,采访鲁艺校友,认真学习抗战精神、鲁艺精神、南泥湾精神等。抗美援朝组教师和学生奔赴丹东、上海等地,聆听参加抗美援朝的文艺老兵讲述充满烽火硝烟的革命岁月,潜心学习抗美援朝精神……在寻访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沉浸式学习以及互动式学习,收集到了大量一手资料,为音乐艺术理论研究和创作积累了丰富资源。
(二)发挥高校主导作用
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代表的艺术类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音乐文化和培养优秀音乐人才的使命和责任,所以,在音乐文化发展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第一,高校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对各种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借助慕课、校园电子图书室等共享学习平台构建音乐资源数据库。第二,高校要灵活运用融媒体创设仿真式、互动式教学情境,营造浓厚的音乐学习氛围,将兼具历史厚度和文化深度的音乐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层面,激发学生对鲁艺音乐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第三,高校要切实承担音乐学术研究任务,让音乐理论和实践共同发展,通过研讨会等促进不同流派的观点碰撞,从而推动音乐文化事业发展。第四,高校要为专家学者和教师营造轻松的学术、教学研究氛围,大力推进学术自由思想意识的普及,构建兼容并包的学术交流平台。例如,沈阳音乐学院召开中国区域音乐文化数字化与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围绕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数字音乐文化资源服务地方文化繁荣发展、音乐资源数字化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对话,不仅汇集了专家智慧与经验,还促进了音乐文化数字化共建共享,为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举行“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 传承弘扬鲁艺音乐文化”研讨会,探讨如何加快科研平台建设,发挥科研平台“智库”作用,推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
(三)与地区文化协同融合发展
鲁艺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需从整体出发,以地区文化生态作为相关工作的立足点,确保鲁艺音乐文化与地区其他文化要素相互协调、相互融合。近年来,沈阳音乐学院与地区相关单位开展了广泛合作,人民群众反映颇佳。沈阳音乐学院组建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小队发挥鲁艺光荣传统,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中小学、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镇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宫、博物馆等场所,为群众演唱经典红色歌曲,普及音乐知识,成为丰富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的先锋劲旅,为推动地区文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此外,地区相关部门可推出适当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措施,为鲁艺音乐文化研究和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硬件环境。如在传承人方面,可制定专项激励机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地区旅游部门可推动文旅协同发展,将鲁艺音乐文化打造成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品牌,在旅游景点和活动中宣传鲁艺音乐文化。同时,推进鲁艺音乐文化进红色文化馆所和遗址,激活地区文化和谐发展内驱力和活力。
(四)借鉴融合国外音乐文化
鲁艺人深知想实现创新性发展,就应批判性地吸收国外优秀的音乐文化。自延安鲁艺时期开始,鲁艺人在着眼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前提下,尝试用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借鉴国外音乐文化,将中国的传统音乐形式与西方的音樂文化交流融合。由鲁艺副院长周扬牵头,音乐系、戏剧系等集体创作的《白毛女》借鉴西方歌剧的音乐戏剧化经验,通过主题贯穿发展方式展开戏剧性,同时运用板腔体戏曲中的板式速度变化对比以及自由组合表现人物心理、情感层次,解决了歌剧创作中的戏剧音乐性和音乐戏剧性问题,实现了音乐元素与戏剧元素的和谐统一。可以说,鲁艺的音乐创作开启了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融合创作的新篇章[8]。现今,沈阳音乐学院重视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挖掘中国戏曲音乐文化元素,与国内戏曲研究单位联合主办中国戏曲音乐学术论坛,针对戏曲音乐的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等进行交流讨论,推动了戏曲音乐理论建设和创新实践。同时,沈阳音乐学院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理念,积极推进办学国际化,不断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已与多所国际知名艺术院校开展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红色音乐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历经长期艰苦的磨炼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而鲁艺音乐文化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具有弘扬时代主旋律、展示民族文化自信以及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重价值。为了让鲁艺音乐文化在新时代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更好的传承和创新,必须在坚持人民性、时代性和审美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发挥高校主导作用、与地区文化协同融合发展以及借鉴融合国外优秀音乐文化等路径促进其高效高质发展,从而创造出无愧于人民群众的精品音乐力作,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助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
参考文献:
[1] 马莉.延安鲁艺对革命文艺的贡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01):120-126.
[2] 崔健.鲁艺历史价值与当代音乐文化思考[J].新世纪剧坛,2021(04):36-42.
[3] 丁楠.鲁艺精神培育与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8(03):135-139.
[4] 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0525/c40531-32429654.html.
[5] 易一.鲁艺在东北解放区音乐文化宣传之研究[D].沈阳:沈阳音乐学院,2022.
[6]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7] 李放.延安鲁艺红色音乐文化价值与当代启示[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4(05):99-101,117.
[8] 季惠斌.鲁艺精神与中国新时代音乐文化的发展[J].音乐创作,2018(06):101-102.
(责任编辑:庄 唯)
[收稿日期] 2023-12-22
[作者简介] 梁 钰(1978— ),女,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沈阳 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