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46期参考答案

2024-06-03

关键词:阿房宫古义人事

1.D(A项,“骊”读lí;B项,“嫔”读pín;C项,“剽”读piāo。)

2.C(A项,动词,统一/数词。B项,喜欢/爱护。C项,动词,拿。D项,动词,灭族/名词,类。)

3.D(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助词。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C项,名词,丈夫匹夫,男性的你/发语词。D项,都是“比”的意思。)

4.C(A项,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项,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搜集保存。D项,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情况。)

5.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作者认为是不爱民的结果。秦如能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统领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6.作者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这些描写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 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7.不同点:①表达感情:前者是借秦朝覆灭事例曲折反映讽刺现实,针砭时弊,警策统治阶层。后者是抒写自己的性情怀抱和人生感悟,通过对曹操的古今之叹而获得自然永恒和人生无常的伟大哲理。②作者形象:前者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后者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

8.ADF

9.C(《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的“盖”是通“盍”,意思是“何不”。)

10.B(灭亡的原因是因为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11.见译文。

12.①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②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③虚心纳谏,闻过则改。④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思虑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際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 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超出智谋和力量所能而人不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当时认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范。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

材料二: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俗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据时事而变化,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猜你喜欢

阿房宫古义人事
《兵谣》:一曲军人心灵成长的赞歌
古今异义词
人事人才
人事人才
背黑锅的“纵火犯”
人事人才
人事人才
冬之光
“火烧阿房宫”:一场历史的修辞战争
BIM技术在阿房宫站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