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者苏洵与学者苏洵

2024-06-03刘川眉

关键词:少年时期名山大川苏洵

刘川眉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这是苏洵40多岁时写的回忆少年时期游历山川的诗句。少年苏洵天性喜欢搜奇猎异,常常把眼光投向头上的天空和脚下的大地,喜欢骑马四处游历,尤其偏爱“阅读”名山大川。据苏洵自己说,从童年起到40多岁间,除家乡眉山的山水外,他先后游历了峨眉山、青城山、长江三峡、剑门蜀道、秦岭终南、西岳华山、中岳嵩山、江西庐山等名山大川,有些地方还不止游过一次。

当然,苏洵少年时期的喜游历,使他荒废了学业,也令他永远无法跨过科举考试这道门槛。从少年到壮年,苏洵其人常常“在路上”,其兴趣常常“在别处”,自然与科举考试渐行渐远。从18岁到37岁的20年间,苏洵参加过大小4次科举考试,但每次都名落孙山,以失败告终。其间,虽然苏洵在家庭和社会的无形压力下,也曾先后被迫闭户读书将近十年,但一个落拓不羁、情系山水的人,一个手捧“子曰诗云”却心在高山旷野的人,怎么能与刻板僵化的科举考试制度实现无缝对接呢?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游走天下、纵情山水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优良传统。像屈原、司马迁、谢灵运、柳宗元、李白、杜甫等大师,无一不是因山水陶冶而诗文益发雄奇的。寻山问水,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开阔胸襟,陶冶性情;可以磨炼意志,启迪神思。

苏洵青壮年时期,虽然行了万里路,却没有读遍万卷书,这对他来说,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苏洵真正开始潜心读书,读有用之书,有目的地读书,是在他“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的39岁以后。他以坚韧不拔的惊人毅力,以闭户苦读、“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的精神,弥补了他“童子功”的缺失,并在他45岁以后,写出了大量“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的“有用”文章。

我们今天读苏洵的文章,特别是他的论说性散文,如身凌绝顶,有一种俯瞰古今的壮阔之美;如驰目旷野,有一种丰俭适度的自然之美;如观山川布列,有一种刚柔相济的和谐之美;如俯仰宇宙之间,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平衡之美。这与苏洵从小就亲近大自然,眷恋大自然,阅读大自然不无关系。毫无疑问,正是得益于少年的山川壮游,苏洵才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磨砺了意志,淬炼了思想,才锻造出了一支能够摹山范水排山走浪的如椽之笔。广涉各地的风土民情,苏洵才有可能激发出对世界对生活的美好想象,在其文章中才有了对治国安邦的严肃思考和设想。

因此,苏洵的“行者”生涯,不僅不是光阴浪掷、韶华虚度,而且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是他成才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种铺垫,是他最终成为一代名家巨儒不可或缺的器识蓄养和精神储备。

(选自《眉山日报》,有删改)

猜你喜欢

少年时期名山大川苏洵
苏洵发愤读书
秘密
利用当地历史资源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秘 密
苏洵焚稿
论苏洵的史学成就
浅谈孩子少年时期的教育
苏老泉大器晚成
试论金代塑造正统地位的举措——以祭祀名山大川为例
中国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