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影视文化传播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
2024-06-03任少云
任少云
当今时代,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艺术与科技不断融合发展,使得新媒体时代的影视文化逐渐呈现出与传统文化形态所不同的新特征。现代影视文化具有即时性、导向性、普及性等显著特征,通过对生活和情感的直接再现,让观众在直观化的视听说中去认识、感受和思考,它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影视文化传播是大学生群体易于接受和钟爱的一种尤其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大学生从各种各样的现代影视文化中接触导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向,从而对这一群体自身的思考方式、生活习惯、价值态度和审美格调产生了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重要影响。
孙瑶和孙滔是在影视文化传播方向的重要研究者,在此领域钻研数年,二人合作编写的《影视文化与新媒体艺术》一书立足于新媒体时代的社会背景,对新媒体艺术与中国影视文化理论研究以及经典案例进行了海量的归纳和总结,全程关注新媒体艺术与中国影视文化生产创作传播的诸多环节,反思了中国影视文化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发展短板,着重分析了新媒体艺术在影视制作和传播方面的交互性、时效性、参与性、个性化的表现,并提出了新媒体在影视制作与传播方面发挥优势的建议,助力新媒体时代影视文化传播的发展。从受众群体来看,娱乐活动在大学生群体的日常活动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影视文化在娱乐文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可否认,现代影视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群体带来健康和积极的信息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众多负面影响。因此,现代影视作品还承担着重要的道德作用,新媒体时代的影视文化传播应该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学习榜样和道德价值,高校教学中也应该更加注重涵养学生价值观,促使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朝着更高水平发展前进。总的来说,《影视文化与新媒体艺术》一書对新媒体时代影视文化的传播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各大高校开展价值观培育工作提供了思路。通读全书,其内容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流动的“新媒体艺术”,打造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作者在该书中首先明确了“新媒体”一词的概念,从目前的媒体发展来看,其可以被定义为:利用录像、数字摄影、声光装置等一切新的科技产品作为表达手段,以实时互动方式,满足受众综合资讯需求的交互式、数字化、复合屏幕媒体。然而,针对“新媒体艺术”一词,作者指出,由于它产生的时间很短,并且是一个相对的、流动的概念,因此人们目前很难赋予它一个明确的定义。基于专家已有的定义,该书指出,新媒体艺术作品可以被概括为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吸收容纳传统艺术的优点,并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在创作、承载、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进行创新,达到人与艺术的完美互动的新艺术形态。因此,新媒体艺术的内涵是不断流动且丰富的。
该书强调,在新媒体时代影视文化传播过程中,新媒体艺术呈现出了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首先是技术性,信息技术、机器人科技等科技领域的重大发展创新都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新媒体艺术对技术的依赖性表现在其艺术语言、艺术形式以及审美特征与其应用的技术密不可分,并且随着技术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第二是联结性,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受众与创作者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进行联结、交流,不断进行着沟通和交流;第三是互动性,表现为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艺术家与智能化机器的互动、艺术家与科学家的互动等;第四是虚拟性,幻想、规则、虚拟、复合等特性都可以在新媒体艺术作品的语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后是新媒体艺术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不断打造“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艺术理念,使观众在艺术中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其中,新媒体艺术的媒体交互形式引人入胜,具有十分鲜明的新媒体时代传播特征。在时间轴线上展开的新媒体艺术,其叙事能力远超传统媒体;从多个空间角度来体验同一时间下的状态,能让观众拥有更加丰富的时空体验。除此之外,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具有使人“身临其境”的特点,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艺术设计得以拥有身临其境性和交互性,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身临其境的艺术设计”,同时也涵养了一种崭新的虚拟现实艺术设计方式,不断丰富新媒体艺术的文化内涵。
良性的影视文化传播,助力“人人对人人的传播”。纵观传统的媒体影视作品,其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播媒介、播放时段和播放宽容度等因素的限制,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因为没有合适的播出平台而被不幸埋没。但反观新媒体作品,它摆脱了传统影视作品传播的桎梏,具备了不受时空限制、能够全球传播等特点,正在不断发挥着其明显的优势。
该书作者指出,新媒体的交互性、时效性、参与性和个性化传播特点极大地增强了影视文化的传播效果。首先是交互性,这一特点使传播内容摆脱了单向性传播的各种限制,形成了“创作者-接受者-创作者”的良性循环,甚至在边拍边播的影视作品中,观众的意见可以直接影响整个电视剧的发展进程,这是影视创作的一个里程碑。从传播平台来看,观众可以重点依托手机、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从故事编写、演员选择、场景设定等各个方面参与影视作品的创作,不断利用新媒体交互性强的特点,让观众自身能在互动体验中增强对影视作品更加深刻的认识。其次是时效性,新媒体的时效性可以使影视作品反映当下社会热点与时事,并且能捕获受众对于影视作品的即时反馈,从而避免创作者“不接地气”,有利于使影视作品创作者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这一点也要求影视制作人员应积极探寻利用新媒体传播主流声音和社会正能量的方式,使公众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正面信息,实现“传道”的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时事热点。再次是参与性,该书指出,“新媒体就是人人对人人的传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是影视创作和传播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满足受众由被动导主动的需求,从而牢牢抓住受众群体,实现有效传播。最后是个性化,满足个性化的重要路径便是影视作品传播的分众化与定制化,新媒体影视文化作品能深入细致地了解观众的个性需求,精准定位,有利于带来更高度文艺的繁荣景象。
积极的文化传播使命,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价值观。本书强调,新媒体时代影视作品的传播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过于商业化、低俗化的,不断使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在零碎肤浅的八卦娱乐之中”,逐渐偏离了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加之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十分快捷、传播途径限制有限,对广大受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因此,作者重点强调,从长远角度来看,新媒体时代影视文化传播必须积极践行使命,在传播中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在内容方面,要满足大学生群体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发掘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文化角度和作品,提供优质影视内容;在制作方面,配合网络视频和播放硬件,拍摄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不断更新播放系统,适配青年群体的显示要求;在价值观方面,与主流影视机构和主流媒体通力合作,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在影视作品中不断传播正能量,使大学生群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向的文化熏陶,做新时代文化价值的传承人。除此之外,青年大学生群体更应该积极承担起“世界性”和“全民性”的使命,积极运用新媒体时代的影视文化传播路径,加速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的步伐,追赶国际化的脚步,从而抓住历史机遇,促进我国新媒体艺术再上一层楼。
同时,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积极融入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改变影视媒体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践行传播使命。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合理安排影视媒体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时间分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解答,衔接好理论与实践,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对象上,学校要加大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资金技术投入,开展教师培训,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媒体手段教学,研判当代学生的喜好特点,不断提高先进技术的应用率。在教学素材上,教师要不断选取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类型影视作品作为教学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做到在传授具有价值意义的作品时又能保持课堂的趣味性,给大学生群体带来正向的观影体验。在教学成果上,可以采用以展促教和以赛促教,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在课堂内部,可以采取展示短视频创作、举办作品展等形式,通过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外部,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总之,作者在本书中细致入微地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影视文化传播的鲜明特点,诠释了新媒体艺术时代文化传播的因素,精辟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影视文化传播对于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使命,提出了新媒体时代影视教学的应对之策,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塑造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