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赋能: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分析框架
2024-06-03孙波杨清溪
孙波 杨清溪
摘要:随着乡村教育数字化的推进,乡村教师可以利用技术创设更具优势的育人环境,开发更加多元的电子教育资源,以此来提升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助力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但令人吊诡的是,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的改善并未让乡村教师技术吸纳效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技术依旧难以赋能乡村教师。带着技术为何难以赋能乡村教师,技术怎么才能赋能乡村教师的核心问题,亟待从理论上廓清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过程机制,打开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过程的“黑箱”,才有可能构建出适切的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促进对策。鉴于此,研究基于技术吸收能力理论、分解计划行为理论、创新扩散等理论,建构了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过程的理论模型。从理论模型来看,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一般过程分为吸纳前的价值辨识、吸纳中的主动消化以及吸纳后的创新应用三段。吸纳结果分为止于接触、困于悬置、达至赋能三种。依据理论模型,结合技术吸纳过程分析和吸纳结果的反馈,提出引导乡村技术接触型教师增进对教育技术的认同、促进技术悬置型教师走向赋能、多元主体协同为乡村教师创新使用教育技术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以及做好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知识的管理等对策,以期推动乡村教师更好地吸纳教育技术,让教育技术更好地赋能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技术赋能;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新时代美好教育需要的义务教育学校功能改进问题研究”(课题编号:BAA190237)阶段性研究成果。
城乡教育发展失衡是当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已经造成严重的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演化为深刻的社会问题,亟需予以关注和解决。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阻力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回到乡村教育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要素去思考。乡村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无疑成为影响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乡村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乡村教育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尽管基于补偿性的政策支持下,国家通过统一城乡中小学编制标准,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以及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城乡教师交流轮岗等措施进行乡村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结构优化[1]。多措并举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数据显示,我国教师队伍结构趋于科学合理,35岁(不含)以下教师占43.4%,男教师占比接近40%,本科以上学历占51.6%,中级以上职称占44.7%[2]。然而,受下不去、留不住的影响,实际上存在着大量的老年教师,乡村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依旧需要提高,才能夯实乡村教育发展的优质人力基础。
如何才能更快地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教师队伍总体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纵深發展,技术更新迭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从利用大语言模型根据人的需要生成文字到可以借助视频大模型通过提示词生成需要的视频,无疑不向我们传递出技术正对各行各业产生着重要冲击的强烈信号。正如丹尼尔 贝尔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不同于农业时代靠体力,工业时代靠机器,信息时代靠的是信息和知识来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3]技术在对各行业的影响时,在教育领域也释放出新动能。通过使用常规的教育技术,不仅能够极大地改变教育教学活动的形态和重塑教育教学活动的空间,也客观上延伸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教育领域产生系统而全面的影响,促进教育领域的全面改革[4]。在技术的支持下,乡村学校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流通和共享其他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数字教育理念,倒逼现有的乡村教师自觉通过积极使用教育技术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5]。
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教师利用技术赋能自身的教育教学,国家不断利用政策工具为乡村教师用好技术兜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要的一些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中,呼吁并制定了具体的保障措施促进乡村教师积极使用教育技术来提升自身的素质,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中提出“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利用远程教学、数字化课程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支持学校、教师使用相关设备的激励机制并提供必要的保障经费”等措施,以此来提高乡村教师的素质[6]。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通过“发挥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推作用”来提升乡村教师综合素质,激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发展力[7]。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8]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积极使用技术,国家大力提升新基建的水平。据现有官方数据表明,截至目前,99.89%的中小学(含教学点)学校带宽达到 100 M 以上,超过3/4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99.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开通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格局初步形成[9]。尽管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总体得到改善,但当前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效果依旧不好,技术无法很好地赋能乡村教师。有研究者就指出乡村学校依旧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配备和网络问题以及乡村教师适应新技术创设数字环境的能力不足制约着技术的使用[10]。乡村教师的教育技术吸纳的总体情况到底如何,唯有通过走近乡村教师群体倾听他们的声音。为此,2023年11月7日,作者参与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的专项调查,选取了河南省某县8所乡村学校老年、中年、青年教师共24人,就信息检索、课件制作与使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平台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常见教育技术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访谈。访谈中了解到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是乡村教师常用的教育技术,其中中青年教师对于这些常见技术都尝试使用过,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老年教师在常规教育技术使用过程中学不会、学得慢,不会使用技术的现象依旧存在。同时,技术使用过程中基础支持不足成为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障碍。在教育技术使用的层次和水平上,青年教师谈道:“我的课件、视频都是从网上下载,查找信息主要依赖百度,论文没有渠道能够查到和下载;我制作课件能力不强,制作的也很慢,感觉很繁琐;之前我会使用多媒体的很多功能,但因为在我们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不太够,没条件实践,现在都忘光了;疫情时期用过钉钉平台,主要是学生点名,大数据分析方面,用问卷星调查过学生学习情况,其他的就没了;我们大多数教育技术的使用都是大学期间学的,没学好,工作后的培训也是以培训组织者的思路进行,不考虑我们的需要,培训过程也只讲理论,不讲如何操作,回去就忘了,培训对我们用处不大。”中年教师们提到:“用的最多的就是希沃白板,资源还可以,就是不能下载保存;现在很多网上资源都需要充会员或者付费才让你下载,很多免费的资源也会在使用过程中突然收费,老师工资就那么多,让自己掏钱,有时候就会抵触,不愿意去使用技术。”老年教师提到:“年龄大了,有时会用课件,但是需要人教我,但是记不住啊,一会儿就忘记了,不会做课件,课件都是直接下载下来就用;网课使用过钉钉,但是使用起来很费劲,很多功能都不会。”我们期待通过促进乡村教师吸纳教育技术,让技术与教师深度融通,以此来赋能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但调研数据反映的是,乡村教师技术使用的方式刻板、技术使用的层次低,具体表现为将技术与自身的工作简单叠加,奉行“拿来主义”使用现成资源不进行加工修改,这样的技术使用行为不仅对于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无益,反而会有弱化乡村教师教学能力的风险[11]。加之,资源的可及性与适配性差、技术使用的条件限制等问题的存在,让乡村教师教育技术使用面临更多的障碍,技术难以很好地赋能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尽管调查反映出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更多的是影响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一些外围因素,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也受到很多潜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嵌套在技术吸纳的过程中不易析出。因此,必须从理论层面廓清技术吸纳的过程机制,明确技术吸纳的关键环节,在这样的框架下去“深挖”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关键障碍,才可能明晰技术吸纳难的根本症结,提出打通乡村教师技术吸纳堵点的针对性对策。
一、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为何
概念界定是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问题研究的前提,通过概念界定,能够明确什么是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有什么特征,能够更好地聚焦乡村教师这一群体技术使用问题,深化对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问题的研究。
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从现实考察来看,吸纳的本意为吸收和采纳,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是乡村教师以提高工作效能为目的,对采纳和吸收的教育技术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本文提到的常见教育技术是调研中乡村教师反馈的常用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检索、课件制作与使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平台使用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从理论上看,技术吸纳的理论研究方面,丹尼尔·列文萨奥(Daniel Levinthal)和韦斯利·科恩(W.Cohen)为代表的技术吸收能力理论(Theory of Absorptive Capacity)开启了技术吸纳理论研究的热潮,作为最经典的理论,他们提出价值辨识能力、消化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技术吸纳的三种关键能力,这三种能力恰好表征了技术吸纳存在价值辨识、消化和应用的三个过程[12]。此外,学者扎赫拉(Zahra)和乔治(George)将技术吸纳过程分为获取、消化、转化、应用四个阶段[13]。技术是信息的外在化,教师吸纳教育技术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已有教育技术加工的过程,符合人类学习和认知的一般规律,在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中可以得到理论支撑。加涅认为,信息加工作为一种学习认知活动,在主体与环境的互动中,经过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储存、输出等过程来实现[14]。这一理论也正好证实了技术吸收能力理论与人类认知事物的逻辑一致,具备很强的解释力。基于此,参考技术吸收能力理论,我们认为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应该是,乡村教师接触到常见的一些教育技术,在技术与其互动的过程中,遵循辩证否定原则下,对技术进行价值辨识,主动消化学习技术,最终创新运用教育技术的过程。
二、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过程的发生机制
对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过程机制的揭示,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技术吸纳的相关理论基础之上,并需要结合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实际情况,既合情,又合理,才具备解释力。本研究采纳的几个技术吸纳的相关理论,是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以及混合研究相关研究中高倍引用的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这样的根基之上,我们构建的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理论分析框架,能够更加客观地解释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过程的发生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问题的认识。
(一)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理论依据
乡村教师技术吸纳既遵循技术吸纳的一般原理,也属于理性行为选择和决策的过程。本研究为了更加深入分析乡村教师技术吸纳的过程原理,通过结合技术吸收能力理论、分解计划行为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建构了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过程的理论分析模型,模型的建立能够更好地解释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过程的发生机制,打开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过程“黑箱”。
从技术吸收能力理论来看,能够析出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关键过程。技术吸收能力理论由科恩和莱恩特(Cohen&Levinthal,1990)提出,在他们的研究中,认为技术吸收指的是企业组织或者个人意识到对自己有用的技术时,对技术进行价值辨识、消化、运用的过程[15],这一理论在技术研究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借鉴技术吸收能力理论,结合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现实,我们认为乡村教师在教育技术吸纳过程中至少也需要经历对教育技术价值辨识、消化、运用这三个阶段。不同于该理论的是,研究认为,真正能够体现乡村教师技术吸纳的一定是乡村教师对技术辨识之后,对技术的认同和主动消化,并创新运用技术的过程。该理论在技术吸收能力的研究中,提出了经验和知识作为技术吸纳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分析影响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因素提供了新思路。
从分解计划行为理论(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DTPB)中对个体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来看,能够为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影响因素分析提供借鉴。DTPB是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的具体化。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个人意愿的影响,意愿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16],技术吸纳过程的实质是,主体更加理性和客观地分析自身现实需要和条件做出选择和使用某项技术的决定,与计划行為理论不谋而合,对乡村教师技术吸纳问题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理论中三个关键的变量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在分解计划行为理论得到详细地展开,具备更强的操作性,用于测度主体行为意向的指标[17]。具体表征为感知有用、易用、兼容性影响主体对技术的行为态度,行为态度又受到技术特性的影响。同级和上级影响属于主观规范,作为主要的环境因素。感知行为控制受自我效能感、资源促成条件、技术促成条件的影响。通过这些因素分析,能够更好地预测和解释技术吸纳过程中影响主体行为的内外部影响因素[18],这一理论对于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埃弗雷特 M.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提出了创新扩散理论。在该理论中,罗杰斯对创新扩散的概念和要素均作出解释[19]。Rogers认为创新可能是一种方法、一个物体、一种实践,对个体来说,一种方法是不是创新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个体认为这种方法是否新颖[20]。创新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队中传播的过程,创新扩散受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即创新、渠道、时间以及社会系统),其中创新具有的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试性、可观察性等特征与是否采用和使用存在显著相关性[21]。创新扩散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经过认知、说服、决定、实施、确认等五个阶段[22],乡村教师吸纳某一种教育技术时,这种教育技术首先会在学校中扩散,以多元的形式渗透进乡村教师群体,当教师能够识别到这项技术对自身有价值时,就可能对扩散的技术进行吸纳。同时,乡村教师在技术吸纳的过程中,会受到技术本身特征、乡村教师自身特征以及学校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23]。乡村教师技术吸纳过程的实质也是技术在乡村教师中扩散的过程,技术吸纳的过程也会经历认知、说服、决定、实施、确认等过程。
基于这些理论资源,通过建构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过程模型,更加深化了对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问题的认识,揭示出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过程的机制,具体如图1所示。
从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理论模型来看,任何一项新兴的教育技术进入乡村学校之后,乡村教师对其吸纳必然经历吸纳前的价值辨识、吸纳中的主动消化、吸纳后的创新使用。相应也存在三种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结果,一是止于接触、二是困于悬置、三是技术赋能。
(二)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一般过程
1.吸纳前:对教育技术进行价值辨识
任何一项技术进入乡村学校之后,乡村教师首先会对技术进行价值辨识。技术价值辨识的实质是一种技术认知活动,全面地审视技术的属性、特征、功能等,考虑技术对于技术吸纳主体的意义,以此作为是否采纳某项技术的依据。在罗杰斯的研究中,提出技术的相对优势、复杂性、有用性、可试性、相容性等特征与技术吸纳者采纳某项技术显著相关[24]。罗杰斯提出的这些技术特征作为影响主体采纳技术的关键,但吸纳主体基于不同的知识、经验、受教育水平等人口学特征,对技术的认知也不同。在戴维斯(Davis)的技术接受理论中解决了这一问题,经过长期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他的研究指出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是决定技术采纳的关键因素[25]。乡村教师在教育技术价值辨识中,也极为关注一项技术是否有用和容易操作。在有用性方面,乡村教师主要考虑技术是否能够满足教学、管理、学生评价、教研以及自身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需要,这种需要是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真实的需要,而不是学校行政命令强制下的虚假需要。马尔库塞对于需要的标准进行划分过,将外在强加给人的需要视为虚假的需要,另一种真实的需要是能够体现人的自由意志,发自个体内心最真实欲求的表达[26]。在访谈中,作者提出技术的什么特征会影响你使用它?一位语文老师说:“我更关注技术是不是能够满足我的需要。我是语文老师,我上课需要课文和古诗的朗读视频,课前我会直接上白板上去搜索。”从技术的本质来看,技术不仅基于人的身体,还延伸着人的力量,是人本质力量的彰显。技术的本质揭示出人与技术互为存在的依据,也侧面反映了人的有限性。人有限的智力、能力、算力、想象力等都成为自身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人的限度决定了人必须借助技术。技术哲学家卡普说:“技术是人体器官的投射,比如铁路是人体循环系统的外化或投射,电报是神经系统的延伸或投射。”[27]在技术加持下,人不断地实现外在化[28]。显然,技术是弥合人限度的主要工具,人与技术互为存在的依据。如果说技术能够延伸人的力量,需要反思乡村教师哪些能力不足可以利用技术来弥合,能够弥合人力限度的技术在技术价值辨识中就很可能被乡村教师认同。从现实来看,乡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客观评估学生学情、高质量教学方案设计、学生管理等困难,制约了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乡村教师通过吸纳教育技术,在技术的加持下,能够提升乡村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个性化教学设计能力、智能管理学生的能力等[29],以此来提高工作绩效,获得家长、学校的承认,这些都可以成为乡村教师积极使用技术的重要动力。此外,乡村教师感知技术的易用性也会影响感知技术的有用性[30]。一项技术结构复杂,很难认识技术的基本功能和适用范围,操作上也不够便利,这样的技术就很难被乡村教师认定为有价值技术。在访谈中,作者提问对于自己使用技术方面还有什么诉求,有教师提到:“我希望学校能为我们培训一些能够对我们有用的常用技术,但是希望这些技术的操作不能太复杂。”信息化建设这么多年,乡村教师总体在信息化能力上有所提升,但不足以支持使用过于复杂的技术。总之,有用性和易用性将会是乡村教师技术价值辨识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2.吸纳中:乡村教师主动消化教育技术
主动消化技术是乡村教师吸纳教育技术的关键环节。进入主动消化教育技术的环节,意味着乡村教师已经完成了辨识教育技术价值环节,采纳了某项教育技术并准备对相應技术进行系统地学习,希望能够掌握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流程,并与自身已有的技术使用经验进行深度的融通,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期掌握技术后能辅助自己工作。
主动消化技术更多的是乡村教师对技术进行分析、处理、解释、理解的过程,分析和处理属于主体对技术的输入过程,分析是对技术结构、功能、适用范围进行分析,处理是将现有技术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整合的过程,解释是输出的过程,理解是技术与自身认知结构实现同化或者顺应的过程,具体如图2所示。消化技术实质上是全面系统地学习技术的过程,学习技术的结果有两个,学会或者学不会。对技术学习结果持有的态度相应会产生三种技术吸纳结果。一是学会了技术,并成功创新应用了技术,技术很好地赋能了乡村教师。在调研过程中,就技术使用的水平差异问题访谈时,有教师说:“我学得慢,用得也不算熟悉。我们学校有老师,能够快速从网上搜索自己想要的教学资料,熟悉各种格式的修改,课堂上多媒体也用的好,学生可喜欢上他的课。”二是没学会技术,技术依旧游离于乡村教师群体间,未能赋能乡村教师。在调研中,年龄大一些的教师在技术学习中比较吃力。有老年教师说“我看大家用技术之后,课堂丰富多彩,我也尝试去学习,可是学习起来很困难,当时会了,过一阵又忘记了。”三是学会技术,未将技术用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将技术悬置起来。这种情况目前来看比较少,但是也存在。有老师谈道:“我会简单对视频进行剪辑,但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每天特别忙,学校的条件也不支持,有时就直接从网上下一个勉强能用的。”
其次,提升乡村教师辨识技术价值的可行能力。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提出了可行能力理论,以下简称森,森认为可行能力(Capability)是“一个人选择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实质自由。”[33]森用通俗的例子解释了什么是可行能力,他认为以前衡量一个人贫穷还是富有的标准是财富多寡,而真正导致贫困的却是一个人的基本可行能力被剥夺,比如身体残疾、受教育程度低等。受此理论启发,保持对技术的敏感性,能够预见技术的价值,快速识别出对自己有价值的教育技术,乡村教师必须具备辨识技术价值的可行能力。决定价值辨识可行能力因素包括专业能力强弱和技术知识多寡。专业能力强对自己工作如数家珍,能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技术知识丰厚能够明确技术的功能和适用范围,能及时在大脑中将自己的工作与相关技术进行匹配,辨识出对自己有价值的教育技术[34]。
再次,引导乡村教师认识到技术带给乡村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契机。传统社会中,因为科技发展水平落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财、物缺失或者不足,成为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障碍,难以消解。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技术+乡村教育成为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技术资源作为新型资源能够弥合因为教育资源劣势造成乡村教育发展的短板。在现如今城乡发展水平鸿沟依旧明显的情况下,乡村教师如果不能通过在教育教学中利用技术积极求变,主动应变,乡村教育的发展现状依旧无法改变。因此,必须引导乡村教师认识到技术带给乡村教育业态变化,自身素质改善以及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效能实质性提高的可能。积极鼓励乡村教师接触技术,认同技术,利用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探索。通过技术驱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变,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提质增效,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
总之,只有夯实技术知识和专业能力基础,主动接触大量的新兴教育技术,才能辨识出对自己可能有价值的教育技术。
(二)促进技术悬置型教师走向技术赋能
技术悬置型老师是技术“拿来主义”的典型群体,他们使用技术,但将教育技术生硬叠加在自己的工作之上,工作效能无法提升,这样的赋能可以说是一种虚假赋能,这样的老师在乡村学校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让教育技术赋能自身的教育教学的关键是,技术要贴合自身工作的需要,并且要要利用好技术实现工作形式上、内容上、理念上的创新,才可能从虚假赋能走向现实的赋能。所以时下,推动技术悬置型教师走向赋能,是乡村教育数字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首先,通过优化内外部的技术使用环境,激励技术悬置型教师积极利用技术。一是从外部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出台更多的法律法规,技术使用标准以及相关激励措施来规范与鼓励乡村技术悬置型教师积极使用技术。长期以来,乡村教师在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误用、滥用技术,技术使用过程缺乏准则作为参考,同时在教学中擅自使用平台产生的数据,可能存在侵犯学生隐私的伦理风险,没有形成良性健康的技术使用环境,导致教师因担心违规而不敢用技术。二是要创造创新使用教育技术的有利氛围。一方面,要促进同事之间要在技术使用过程中相互支持和学习,形成技术吸纳的积极氛围。另一方面,领导要及时解决乡村教师在技术使用中的瓶颈问题,为乡村教师提供便利。三是要营造宽松的教育技术使用的心理环境,让教师形成使用技术的自觉。当下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校为了给学校贴上数字化的标签,在借助政策工具迫使教师使用技术,在此之下,教师既不能自主使用技术也不敢公开反抗,只能做出一系列非制度性的隐性抵制,教师被迫盲目地展开全面的信息化教学,造成虚假的信息化。促进悬置型教师走向赋能,需要鼓励乡村教师根据自身需要自主进行信息化教学,为其提供更多的内外部支持即可,避免过多地干涉教师使用技术的自由,这样的宽松环境反而有助于推动乡村教师用好教育技术。
其次,了解技术悬置型乡村教师技术使用的诉求,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一是当前乡村教师在技术使用中资源匹配性和可及性问题依旧突出,亟须解决。国家要指导乡村学校自主打造能够匹配乡村学校教师教育教学需要的电子资源库。现实中电子教育资源琳琅满目,既有政府主导、各级参与建设的免费的教育资源平台,如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该平台上上传有多种类型资源,内容涉及多个模块[35],另外网络资源也比较丰富,但由于乡村学校的学生和教师素质依旧不高,大量资源无法契合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利于推进乡村教师吸纳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二是要优化网络使用条件,净化网络使用的环境。一方面,能不能、愿不愿吸纳教育技术,除了对乡村教师自身能力有要求,更重要的是技术使用条件是否具备,再好的技术没有内部硬件和软件和外部网络使用环境的支持,都无法更加顺利地吸纳技术。因此,还需要要加强网络环境的净化。现在网络下载的软件常常会捆绑一些窃取信息的软件,夹带相关的广告。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会担心信息和隐私泄露,还受授课中突然弹出的广告的困扰,这些都成为阻碍技术吸纳的重要因素。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的过滤,通过技术手段,确保更加绿色的网络环境。从上网条件和上网环境上给乡村教师全面使用教育技术提供支持。
(三)各主体要协同支持乡村教师创新应用教育技术
鼓励与支持乡村教师使用教育技术,需要社会各主体协同发力为乡村学校信息化教学提供支持,夯实乡村教师使用技术的数字底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使用的保障。
首先,乡村学校自身要提高数字化生存的意识,学习其他学校在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数字资源建设、新基建建设方面的经验,寻求其他学校的指导,加强校际间资源共建共享,丰富鄉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解决乡村教师数字资源可及性等问题,为乡村教师合理利用数字资源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其次,社会应该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社区要为学校提供更好的环境,积极配合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企业作为以技术为支撑的组织,掌握有最为先进的技术,对新技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要积极为学校推介和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社会应该积极关注乡村学校教育技术使用问题,在人力、资源、场所上给予乡村学校支持。乡村学校也需要积极融入社会,争取更多社会资源。
最后,政府的精準投入成为乡村教师用好技术的关键。乡村学校因为受限于人、财、物的局限,很难有能力支持乡村教师更好地进行技术的创新应用,让技术更好地赋能乡村教师。因此,政府要积极作为,摒弃“漫灌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思维,精准地助力乡村学校教师技术使用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乡村学校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的新基建,在此基础之上需要解决的是一些关键设施的优化升级和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引进,政府在投入过程中,必须基于现有基础,满足乡村教师技术使用的诉求,解决技术吸纳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是从0—1,而是在1的基础上做出整体优化和局部改进。
(四)建立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知识管理的常态化机制
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过程会生成海量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不系统、零散的,需要专门去进行管理。对乡村教师技术吸纳知识的系统管理,能够让技术吸纳的经验更好地指导乡村教师的技术吸纳过程。因此,建立教育技术吸纳知识管理的常态化机制,实现对教育技术吸纳知识的分类管理必要且紧迫。
首先,对教育技术吸纳的知识进行分类管理。技术吸纳过程所产生的知识和经验是可以分类的。乡村教师的教育技术吸纳需要经历价值辨识、主动消化、创新应用技术三个关键的技术吸纳环节,这三个环节对应产生不同性质的技术吸纳知识,这些知识既有技术吸纳的原理知识,反映为技术吸纳是如何发生的。也有技术吸纳的实践性知识,主要包括技术的操作性知识、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知识、技术使用过程中问题应对和解决的策略性知识等,都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整理、记录、转化,这些技术吸纳知识能为乡村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技术吸纳提供技术知识基础。
其次,成立专门的教育技术知识吸纳的管理部门。乡村教师教育技术使用所产生的知识和经验是持续生成的,所以需要建立专门部门就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知识进行管理,以此来确保技术吸纳知识管理的规范性、及时性和可持续性。乡村教师吸纳技术的过程中,因为自身素质局限,即使能够很好运用技术,在取得良好效果时也未必能够对技术使用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如此这般,在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因未能及时被认识、保存而消逝,难以对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产生促进作用。
教育技术吸纳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经历吸纳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与困难,在突破每个阶段技术吸纳障碍,解决技术吸纳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时都会产生大量的技术吸纳的经验和知识,这些知识和经验对乡村教师成功实现从接触技术到实现赋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因此,必须重视对教育技术吸纳知识的分类管理,建立技术吸纳知识和经验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宋臣,蒋亦华.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设定与实现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23,(9):186-191.
[2] 教育部.乡村教师队伍结构趋于科学合理 地位待遇明显改善[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20n/2020_zt16/ meitibaodao/202009/t20200907_485978.html,2020-09-04.
[3] [英]韦伯斯特.曹晋等译.信息社会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6.
[4] 杨宗凯.立足“四个着力”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强国[EB/OL].http:// edu.people.com.cn/n1/2016/1110/c1006-28849012.html,2016-11-10.
[5] 郭绍青,雷虹.技术赋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21,(4):98-108.
[6] 国办发[2015]4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Z].
[7] 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3735/202009/ t20200903_484941.html,2020-09-04.
[8] 人民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3/0530/c1024-40001653. html,2023-05-29.
[9]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EB/OL].http://www.cac.gov.cn/2023-05/22/ c_1686402318492248.htm,2023-05-23.
[10] 赵磊磊,代蕊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教师职业焦虑纾解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6(1):148-156.
[11][34] 孙波,杨清溪.乡村教师技术吸纳的内涵、困境与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4,(2):86-92.
[12][15] Cohen W,Levinthal D.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13] Zahra,S.A., & George,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
[14] 李虹,曲铁华.信息加工理论视域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机制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7):39-43.
[16] 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211.
[17] Taylor,S., & Todd P.A.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 [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5,6(2):144-176.
[18] 高峰.教育技术的接受和采纳:几个相关理论的比较[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6):37-41.
[19] 李敏.创新扩散理论框架下的精品课程共建与共享[J].现代教育管理,2011,(8):86-89.
[20][21][22][24] [美]埃弗雷特 M.罗杰斯.辛欣译.创新的扩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3] 张春华,胡婷玉,杨会彦.教师基于信息技术开展精准教学的过程及影响因素[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4):85-91
[25][30] Fred D.Davis.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Center,1989,13(3):319-340.
[26] [美]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8.
[27] [美]卡尔 米切姆.殷登祥,曹南燕等译.技术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
[28] 武先云.技术、知识与人的解放——斯蒂格勒技术思想解读[J].云南社会科学,2022,(2):41-49.
[29] 彭泽平,邹南芳.智能技术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诠释与治理逻辑[J].中国电化教育,2023,(2):118-126+141.
[31] 陈国权,郑红平.组织学习影响因素、学习能力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5,(1):48-61.
[32] 任友群,杨晓哲.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强师之路[J].中国电化教育,2022,(7): 1-6+15.
[33] [印]阿马蒂亚·森.任赜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2.
[35] 孙田琳子,石福新等.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20,(6):130-146.
作者简介:
孙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杨清溪: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Towards Empowerment: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Absorption of Rural TeachersEducational Technology
Sun Bo, Yang Qingxi
Faculty of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rural education digitization, rural teachers can use technology to create a more advantageous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 more diversified electronic education resources,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rural schools and help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However, paradoxically,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conditions in rural schools has not substantially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of rural teachers technology absorption, and technology is still difficult to empower rural teachers. With the core issue of why it is difficult for technology to empower rural teachers and how technology can empower rural teachers, it is urgent to theoretically clarify the process mechanism of rural teachers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sorption and open the‘black box of rural teachers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sorption process. Only in this way can it be possible to construct an appropriate promotion strategy for rural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sorption. In view of th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echnology absorptive capacity, the theory of decomposition plan behavior, the theory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and so on,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process of rural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sorption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model, the general process of rural teachers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sorp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value identification before absorption, active digestion in absorption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after absorption. The absorption result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contact, trapped in suspension, and empowermen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echnology absorption process and the feedback of absorption resul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guiding rural technology-contacting teachers to enhance their recogni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moting technology-suspended teachers to empower them, providing all-round support for rural teachers innovative us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rough multi-subject coordination, and doing a good job in the management of rural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sorption knowledge, in order to promote rural teachers to better absorb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o tha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an better empowe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Keywords: technology empowerment; rural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sorption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11日
責任编辑:李雅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