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个强化”做好“加法”
2024-06-03张英卫
张英卫
〔摘 要〕 “双减”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阐述了如何强化学生知识与能力融合,如何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并对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科学;强化;“加法”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6 073-075
“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为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其科学素养,如何在规范校外培训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科学实践,如何在加强课后服务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如何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创新教学方式,这些都是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双减”为契机,以小学科学教育为对象,以科学素养为目标,以教学改革为路径,以实践探究为核心,探讨新时期小学科学教育的策略、模式和效果,以期为推动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课时压缩,教学任务重
“双减”政策实施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时间大幅缩减。在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科学教学任务,是小学科学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具体而言,课时压缩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知识内容难以完整覆盖。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涵盖广泛,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基础知识。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科学课程内容难以完整覆盖,科学知识学习可能会出现断层。其次,科学课程实验教学比重较大。科学课程的学习,实验教学必不可少,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原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科学教师应如何合理安排实验教学,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科学探究活动难以开展。科学探究是学生主动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科学探究活动难以开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可能会受到影响。
(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目的性和责任感逐渐增强,如果学生不能明确科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就容易产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其次,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够紧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最后,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单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的机会,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学习动力缺失。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并协调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以科学教育为载体,将“五育”融入科学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减轻学生负担,保障健康成长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应聚焦于减轻学生负担,保障其健康成长。具体而言,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优化课程设置,减少课时安排。小学科学课程设置应注重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减少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和重复性内容,合理安排课时,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阅读、休息等。
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小学科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引导其自主学习和探究,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时间,以提质增效。
加强作业管理,杜绝“题海战术”。小学科学作业应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巩固与提升,减少重复性、机械性作业,杜绝“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
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小学科学课外活动应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活动内容应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强化学生知识与能力融合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改革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实际,优化课程内容,注重知识与能力融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小学科学课程内容要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突出科学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而且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要减少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重点讲授学生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增加探究实践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中学习科学。另一方面,应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結合起来。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掌握科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等。
例如,在《冬眠与迁徙》这一课中,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冬眠和迁徙的概念、动物冬眠和迁徙的原因、动物冬眠和迁徙的特点等方面。这种教学内容虽然比较全面,但缺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应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目标。在《冬眠与迁徙》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优化课程内容。一方面,增加探究性学习环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探究动物冬眠和迁徙的具体过程、意义等。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冬眠中的动物,了解动物冬眠时的外形特征、体温变化等;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动物冬眠与体温的关系。另一方面,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可利用启发、诱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例如提出“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动物冬眠有什么好处?”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这样,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强化学生自主探究
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是“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科学学习积极性不高,科学素养难以提升。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多创设机会供学生自主探究,使其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在探究中进步、成长。与此同时,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丰富科学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真实的科学现象和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科学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和能力。
例如,在“叶的蒸腾作用”这一课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師讲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原理和意义,然后让学生观察叶片的结构,并根据观察结果回答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让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基本知识,但缺乏启发性和探究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应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如“植物为什么会蒸腾?”“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等。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自己发现蒸腾作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加深对蒸腾作用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路径是,应注重强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思维的培养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科学知识是抽象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认知,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是解决科学问题的工具,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科学方法的运用。科学思维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此外,小学科学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之,通过强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其科学思维,小学科学教学才能真正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生活中的压力容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简易压力容器”这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压力容器的工作原理。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压力容器,如汽车轮胎、气球、水枪等,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压力容器是如何工作的?压力容器有什么用处?接下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简易压力容器,提供一些简单的材料,如塑料瓶、胶水、橡皮筋等,让学生自行设计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并指导学生注意安全。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在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简易压力容器充满空气或水,并观察其变化。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压力容器的工作原理。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压力容器的工作原理,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此外,该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等,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未来,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应坚持减负增效、注重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式的原则,探索符合小学科学教学规律的改革路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建坤.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变革与突破[J].启迪与智慧:成人版(上),2021(11):24-25.
[2]顾婷婷.“双减”政策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20):116-117.
[3]程丽鹏.双减政策下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措施探讨[J].世纪之星(小学版),2022(36):205-207.
[4]孙楠.“双减”政策下的体验式小学科学教学实践[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2(1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