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社会化辅导机制研究
2024-06-03曾欣管宝珠
曾欣?管宝珠
摘要: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表现在学业、人际关系、亲子、社会适应、职业认同、品行道德、行为偏差等多方面,导致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屡见不鲜。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现状和规律,加强全社会对校内外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青少年社会化辅导机制,是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也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解决方法。因此,在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辅导各主体联动模式、服务网络、经费等方面,形成不同群体、不同年龄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会化辅导的长效机制,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心理问题;社会化辅导机制;长效机制
一、前言
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我国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和心理障碍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在联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中明确制定了行动目标、具体行动以及保障措施,进一步推动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建设与完善[1]。目前,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辅导的相关研究更多集中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分析和辅导,同时,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和辅导机制的探讨多以学校青少年为主。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为更好地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及时预防、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社会化辅导机制。聚焦校内、校外两类青少年群体,调查研究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和主要问题,以及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意愿与需求。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会化辅导开展的现状与困境
随着各地方、各部门提高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许多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学校、社区、机构等多方联动的协同辅导模式,虽然心理健康服务供给有所增加,但与青少年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各地区差异比较突出,东部地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较优。校内心理健康问题辅导机制较为完善,社会青少年辅导资源缺乏。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发挥不足,资源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旧突出。本项目重点调查研究当下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会化辅导在理念、主体、内容和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分析产生困境的原因,总结青少年社会化心理辅导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化辅导方面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和比较完善的实际操作经验,借鉴其典型经验和做法。同时深入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辅导的服务主体和实施途径,分析总结政府、社区、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媒体等主体在青少年心理问题辅导过程中所具备的优势,明确其工作职责与教育职能[2]。
项目组针对校内学生、校外青年、家长三类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最终收到校内学生有效问卷876份,涉及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地域的青少年。其中女生占比61.42%,略高于男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9-22周岁,占72.72%。教育程度以中专/大专为主,占65.41%。大多数青少年与母亲相处时间最長,占69.41%。此外,本次调查还收集到了33份校外青年问卷,涉及不同性别、14至23岁及以上的未在学的青年群体。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女生稍多于男生,且大多数参与者的年龄在19至22周岁和23周岁及以上。教育程度以大学本科为主,占比达到66.67%。本次调查收到672份家长填写的问卷,旨在了解家长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态度以及对于目前心理健康服务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如下特征。
1.青少年群体有较强的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的需求
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青少年群体,其中48.63%的受调查青少年表示如果有医生或专家的话会寻求他们的咨询或帮助。在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方面,75%的学生认为需要涵盖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表明当前校内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仍有待提高。校外青年群体中也存在着类似情况,51.52%的校外青年会选择正规医院或卫生部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78.79%的校外青年认为需要普及健康知识但对求助的渠道不够了解。
2.寻求心理困扰解决途径固化
家长、朋友、老师是青少年出现心理困扰后选择沟通和倾诉的对象,朋友和家长的比例最高,分别达64.95%和51.71%,校外青年中也有69.7%的人倾向于和好朋友倾诉,其次是和家长沟通交流,占30.3%。同时也有30.3%的人选择保持沉默、自己消化。在寻求专业帮助方面,选择寻求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医生等)的比例较低,学生群体占12.56%,校外青年占18.18%(见图1)。此外,虽然有52.53%的家长会选择解决孩子心理困扰,但存在工作压力大,时间难以协调,家长很难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以及专业知识缺乏等制约因素,需要校外专业心理辅导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3.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
从受调查学生的反馈来看,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占比最高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占78.65%;班会活动占60.05%;心理辅导信箱、热线电话占47.15%。仍有2.17%的学生表示学校没开展过心理健康宣传活动,6.85%的学生不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61.76%的家长、63.58%的校内学生以及72.73%的校外青年都认为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多方需建立联动合作机制(见图2)。
三、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会化辅导问题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学校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其教育内容和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拓宽和丰富,校外青少年心理问题也日趋严重,但缺乏了解解决的途径,以解决目前校内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首先,青少年群体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以及接受心理教育和辅导的必要性。青少年由于所处环境、家庭背景、接触信息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困扰,学业、考试、工作、睡眠、交往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心理问题爆发的源头,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高度重视。其次,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解决路径亟需拓展。大部分青少年以家长、朋友、老师作为出现心理困扰后的倾诉沟通对象,但这些人群无法提供具体的心理问题解决办法,且沟通倾诉仅能解决一时的情绪问题,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根源还需要专业的心理问题专业人士提供详细周密的诊疗方案。政府和社会机构也在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辅导体系,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会化辅导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一)多服务主体的联动和协同模式构建模式不完善
《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已经明确了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建设与完善[3]。但是在多主体的联动和协同模式构建中,存在主体责任不明晰,多部门协同配合不完善,社区作用发挥不突出等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实现多服务主题的高质量联动和高水平协同,是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难点。
(二)社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社会化辅导机制建立不够完善
以往的政策和资源都倾向于在校青少年。但在工作实例中发现,相对于校内的青少年,校外的社会青少年,特别是农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但是社会青少年存在不了解国家政策、难以获取社会支持渠道、更有边远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足,社会化辅导难以覆盖这部分青年,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会化辅导的工作盲点,实现这部分青少年心理社会化辅导,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将促进社会安全建设。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长效机制的建立
目前学校与家庭、媒体及政府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有效的联动机制,打造了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但是在学生步入社会后,社会化支持就会减少或者缺失,很多青少年没有渠道或者难以获得免费的社会化辅导,导致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脱节,如何建立学校青少年和社会青少年辅导的长效辅导的机制建立,实现学校和校外辅导的对接,将极大促进校外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实现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会化辅导的闭环辅导,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四、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会化辅导机制搭建
在构建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会化辅导机制时,构建主体联动模式、构建网络心理健康育人协同阵地以及经费保障是三大核心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构建主体联动模式
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会化辅导机制的构建,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多方参与、协同合作的主体联动模式。这一模式以学校为主体,同时整合社区、社会、媒体、家庭以及医疗机构等多方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使命。因此,学校应加强与社区、家庭等外部环境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学校还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邀请社区心理专家开展讲座、组织社区心理健康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验[4]。
媒体在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会化辅导机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媒体应发挥宣传优势,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度。通过报道典型案例、发布心理健康指南等方式,媒体可以帮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青少年心理问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此外,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关爱和支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家庭应积极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学校、社区等形成教育合力。家长可以通过参加家长学校、阅读心理健康教育书籍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更好地关注和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医疗机构在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会化辅导机制中扮演着专业治疗的角色。当青少年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医疗机构应提供及时、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服务。同时,医疗机构还可以与学校、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预防性干预工作,降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青少年心理社会化辅导体系的建立需要专门的机构搭建平台,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专业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行准确识别,为后续辅导提供依据。以校内班导师和心理辅导员、校外社区青少年工作者和乡镇青少年工作者为主体,通过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方案,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在辅导过程中,注重校内外、政府和社会组织、家庭和媒体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构建网络心理健康育人协同阵地
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构建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会化辅导机制的关键环节,包括建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设立热线电话、开展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是服务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辅导中心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为青少年提供个体或团体辅导服务。同时,辅导中心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目前,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多设立于学校,社区和乡镇多未设立心理健康中心,可以结合校内外资源,有条件的社区对现有资源进行改造,设立心理健康中心,借鉴法律援助的模式,整合咨询师、辅导师资源,每位咨询师执业期间每年需要有公益咨询时长要求,弥补校外咨询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5]。
热线电话和网络咨询平台则为那些需要及时帮助但无法到现场咨询的青少年提供了便利,这些平台应保证24小时在线。县级及以下的地区需充分利用这些平台,随时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持和建议[6]。此外,通过网络咨询平台,还可以实现远程辅导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扩大服务的覆盖范围。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需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机构的设立。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设立专门的培训项目,为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提供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设立,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服务网络的完善还需要增加服务的频率和种类。根据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和心理需求,定期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活动。针对不同群体和年龄段的青少年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案,以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
(三)经费保障
经费是构建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会化辅导机制的重要保障[7]。政府应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这些资金可以用于支持学校、社区、医疗机构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企业可以通过捐赠、赞助等方式支持心理健康服务项目的开展。社会组织则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基金、开展公益募捐等方式筹集资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
五、结语
我国校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辅导模式较为系统,资源配备也充足,学生有学校、家庭和医院的心理辅导已经足够。校外青年的心理辅导模式构建具有一定难度,构建校外青年心理问题社会化辅导体系需要政府、社区、家庭以及专业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预警机制、提供个性化服务和持续关怀等方式,让校外青年有心理问题能找到资源和平台,并且能享受持续稳定的服务,才能够帮助更多有心理问题的校外青年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会化辅导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辅导体系、加强多方协同以及实施联动和成长社会化辅导,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未来,还应继续深化研究,不断优化和完善社会化辅导体系,以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EB/OL].[2019-12-1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2007/t20200728_475479.html.
[2]余志刚.构建立体多元的青少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简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01):78-80.
[3]本刊编辑部,蒋海涛.《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 年)》要点解读[J].清风,2020(02):14.
[4]王晓慧.社会支持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7):86+85.
[5]汪晓艳.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探索[J].科教文汇,2023,(15):40-43.
[6]郭洪福.春风化雨赋能“心”健康——江西省于都县社会心理服務体系建设试点的实践与成效[J].人口与健康,2022(01):31-33.
[7]曹智荣.中西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模式的比较[D].郑州:郑州大学,2006.
作者单位:曾欣,天津财经大学团委;管宝珠,天津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王颖振、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