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会”目标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24-06-03范晨锋

成才之路 2024年13期
关键词:三会教学情境教学策略

范晨锋

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数学学科教学应聚焦于学生的学科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逐步调整教学重心,转向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数学的独特视角来洞察现实世界,如何借助数学的严谨思维来剖析现实世界,以及如何运用数学的专业语言来精确描述现实世界。文章基于“三会”教学目标,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生本数学眼光,渗透学法指导、强化生本数学思维,优创实践活动、发展生本数学语言等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三会”目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3-0093-04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已明确为“三会”,即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1]。针对全新的教育要求,数学教师应以“三会”为教学导向,深入解读其教育理念,并将此目标与提升学生数学认知品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紧密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三会”教学目标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生本数学眼光

1.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学生发现数学元素

为了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应积极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通过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元素,从而培养他们数学意识。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与生活息息相关,许多数学定理、规律和概念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整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从多个角度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些直观、真实的生活事物将有效降低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为学生自然生成和准确建构数学知识提供更多支撑点。

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如玻璃杯、大小各异的石块、水,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实验。在课堂的导学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当石块被投入装有水的玻璃杯中时,水面上升的现象,并鼓励学生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由于学生已经在生活中或是通过学习《乌鸦喝水》的故事积累了相关经验,他们很快得出结论:石块占据了玻璃杯的空间,因此杯子里的水就上升了。这里的“占据空间”概念正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体积”的关键所在。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别投入大石块和小石块时水面上升程度的不同。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不同大小的物体所占据的空间也不同。这一生活实验,不仅成功地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从直观现象到抽象概念的桥梁,还使得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发现和理解数学元素。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构建数学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构建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地从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进而构建并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2]。围绕“三会”目标的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教师应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的探索欲望。由于不同学生在构建数学问题上的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善用引导性的语言和策略,以启迪学生的思维,纠正他们的思维偏差,确保每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启发性。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超市货架上多种售价为1.5元的商品。通过引导学生从这些商品信息中提取数学元素,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自主构建数学问题:如果我买3个这样的商品,需要付多少钱?如果每种商品都买2个,总价是多少?这些问题都紧密围绕“小数乘法”这一主题,体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索。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交流自己构建的问题和解题思路。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完善问题的构建和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要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构建和解决的过程中来。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们构建的问题和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果,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不仅成功地创设了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构建数学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3.创设游戏情境,启发学生丰富数学感知

游戏是大部分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更多地创设游戏化学习环境,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活力,帮助他们获得更加丰富的感性认知[3]。在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通常最为活跃,他们更乐于观察和分析游戏中的场景和事物,进而建立多角度的直观感知和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仔细梳理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紧密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创设游戏情境,以确保数学知识与游戏化学习环境的紧密结合。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一课时,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准确使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来描述生活中事件发生的概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摸球游戏”,具体设计如下。(1)教师准备一个装有全部是红球的袋子,并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摸球。学生需要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并通过这一过程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在这个游戏环节中哪些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2)教师更换袋子,这次袋子里一半是红球,一半是蓝球。同样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摸球并记录结果,这次的游戏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描述在这个游戏环节中可能发生的事件。(3)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使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词汇对摸到某种颜色球的概率进行描述,从而加深对概率概念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游戏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强化他们运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

二、渗透学法指导,凸显生本数学思维

1.渗透数学思想,强化生本数学思维多元性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而对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则相对欠缺。这种情况部分归因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滞后,同时也因为数学思想属于隐性教学资源,学生的理解应用难度较大,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教学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根据数学知识特点,有针对性地渗透与之相匹配的数学思想,通过数学知识剖析数学思想,依托数学思想深化知识教学,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公式的推导上,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如何将圆从圆心分割成若干近似的三角形,并将这些三角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对应近似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分别运用极限思想、转化思想和对应思想等不同的数学思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解读和渗透,帮助学生深化对数学思想的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的多元化数学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數学知识,还能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学方法,强化生本数学思维有效性

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各种版本的教材中都巧妙地融入了多种数学方法,如对应法、类比法、假设法、转化法、分类法等。通过融入这些数学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原理和公式,从而夯实他们的数学基础。同时,这些数学方法的应用也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各种数学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数学教材的编排设计,准确渗透数学方法,以数学课堂的核心知识教学为主线,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应的数学探究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着重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从而从更深层次理解和运用数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都离不开“转化”这一数学方法的应用。教师可以采用大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以图形转化方法为主线,指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似性。进而让学生自主设计图形的转化操作方案,通过裁剪、拼接等操作完成学习任务,一一梳理每次转化前后的图形要素对应关系,正确推导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数学方法的作用,领悟到复杂问题可以通过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的数学思想。

3.渗透数学解法,强化生本数学思维灵动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思维,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种数学解法。通过教授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视野,培养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解法的多样性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不同的解法往往能够揭示出问题的不同侧面和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解法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方法,掌握各种解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思维。这类问题通常没有固定的答案和解法,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解答。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而且能够在面对新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展现出数学思维的独特魅力和灵活性[4]。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散思维,尝试寻找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进而提出假设法、列举法、图解法、代数法等多种解题方法。在学生展示各自的解题成果后,教师应及时给予梳理和评价,详细解析每种解法的具体步骤和关键点,以提高学生对解法理解和应用的准确性。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渗透和强化这些数学解法的应用,使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展现出数学思维的灵动性和创造性。

三、优创实践活动,发展生本数学语言

1.优创说理活动,搭建数学语言表达平台

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包含了大量的概念性知识,如公式、定义、法则和规律等,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进行阐述的。为了更有效地教授这些知识,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数学说理活动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说理活动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特别是在数学语言表达上的不足,并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以确保学生数学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此外,教师应将说理活动视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方法,并贯穿于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说理活动,以搭建数学语言表达平台,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圆的概念和特点。在探讨圆的图形特点时,教师可以不直接提问“圆有哪些特点”,而是联系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的?车轴应该放在哪个位置”。与传统的直接提问相比,这种结合现实生活的说理问题更符合“三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讨论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刻理解圆的特性,如所有半径长度相等,还能领悟到这些特性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如确保车轮平稳转动、减少颠簸等。通过数学说理表达,学生不仅对圆的图形特点建立深刻学习印象,还锻炼了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

2.优创辩论活动,提升数学语言表达频次

数学辩论活动因其特有的竞争性质,往往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求胜心和竞争意识,使他们在课堂上保持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5]。为了确保辩论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事先进行全面的学情分析,深入了解学生在数学认知、表达能力以及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遵循“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划分辩论小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各方面能力上相对均衡。这样的分组方式,不仅有助于每个学生都能在辩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还能有效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数学语言表达机会,锻炼他们的数学语言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特征后,可以展示一个具有两个正方形面的特殊长方体,然后让学生判断它究竟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由于这个几何体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学生的意见会产生分歧。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展开分组辩论。随着辩论的深入,认为它是正方体的学生(正方)会意识到自己的初步判断有误,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介入,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异同。在教师的引导下,认为它是长方体的学生(反方)会意识到正方体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从而找到突破口,继续展开有力的辩论。最终,通过激烈的辩论和教师的引导,双方学生达成共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3.优创研学活动,强化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数学研学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特定的数学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还能在讨论交流、个性展示、结果汇报等多样化的研学环节中,全面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由于研学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基础展开的,因此其教学拓展性更強,能够帮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和感知数学知识。在这样的研学活动中,学生有机会积极展示自己的个性化思考和学习成果,从而实现数学学习思维的充分碰撞和交流,以提升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习的几种统计图,设置多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课后研学活动,包括统计分析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影类型、本地区近一个月内每日最高温度变化情况、上个月家庭支出的类型占比情况等,这些研学活动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同的数据分析场景分别对应不同的统计图应用。通过研学活动,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不同统计图的适用场景和应用方法,从而充分延展数学认知思维深度。同时,由于学生对自己选择的研学活动具有更高的探究热情,他们将更积极地投入到数据收集、整理、归纳、分析等研学环节中。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有效塑造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四、结语

基于“三会”目标的数学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用数学的方式观察、思考和描述现实世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且强调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能力的提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三会”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学法指导、优创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彦璇.落实“三会”促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J].云南教育,2020(10):7-9.

[2]邓星华.引导学生立足“三会”学统计的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2022(13):50-52.

[3]张小红.“双减”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23(24):57-58.

[4]宋君.“双减”背景下数学学科“小初衔接”的实践探索[J].新教师, 2023(06):39-42.

[5]范冰冰.核心素养视域下基于“三会”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教师,2023(07):45-47.

Exploration of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Goal of "Three Cans"

Fan Chenfeng

(Fujian Luoyuan Binhai School, Luoyuan 350601,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mathematics teaching should focus on the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ubject abilities and core competencies.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gradually adjust their teaching focus and shift to teaching students how to use a unique perspective of mathematics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real world, how to use rigorous mathematical thinking to analyze the real world, and how to use professional mathematical language to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real world. Based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three cans", this article explores in depth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mathematics classrooms from the aspects of creating teaching scenarios, cultivating student-centered mathematical perspectives, infiltrating learning methods to guide, strengthening student-center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optimizing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developing student-centered mathematical language. The aim is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students mathematical core competencies.

Key words: "threecans"objective; primaryschoolmathematics;teachingcontext;teachingstrategies;corecompetencies

猜你喜欢

三会教学情境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诗歌教学要注重“三会”
南通市“三会”召开学好用好红色期刊总结表彰会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