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的形式与效果
2024-06-03凌玉娇
凌玉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当前,已经有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敢于放手让学生尽情与文本对话,就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一样,这样能萌生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
一、閱读教学中对话形式的多样化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一篇优秀的文章,其人物形象的鲜明、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思想感情的的真挚,都源自字与词表达的贴切与形象。如果教师想要引导学生去深刻地体会到这些原汁原味的精髓,与文本进行多层次的对话,去思索: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怎么表达?假如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我会有怎样的想法?又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有怎么不同的意见?教师自己先认真地与文本“对话”, 取得亲身体验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阅读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无法代替学生自身与教材的亲密接触的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地进入文本,认识作者描绘的事物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自然地与作者契合成一种共鸣。学生把从文本中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当一个课堂,教师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结论评判者时;当教师愿意放下身段与学生亲切交谈时,彼此间的师生关系才能达成新课程中提倡的“民主、平等”。教师“教”,学生的“学”,加之彼此间的交流、互动、倾诉,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课堂,师生在这平等对话中来完成知识的建构和情感的体验。
(四)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肖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 生生对话有利于每个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吸收他人不同的意见,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产生新的感悟、新的思想等。
二、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的效果
(一)情境交融──让对话展现人性的美丽
师生同为课堂的参与者,课堂之间的对话应彼此欣赏,相互悦纳。在对话中,师生配合着参与对语言文字的诵读、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实践过程,抒发自己的见解,加之教师恰如其分的点拔和引导,如同叩击学生心灵的鼓点,使得阅读教学的课堂上绽放出一簇簇激情的火花。
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时就深刻体会到了对话塑造的情境之美、人性之美。课文描绘了珍珠鸟从一开始的害怕和恐惧到最后趴在“我”的肩上熟睡了的动态画面。看到这一幅画,大家都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这时引导学生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如:在这幅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此时你心中有怎么的感受?然后试着结合课文生动形象的描写和自己内心的感受,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说明你取这个名字的意义。学生能畅所欲言的表达,从而为这堂课的教学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与感动。
(二)自由互动──让对话释放生命的气息
对话要求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语言和文字的过程。在进行阅读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然对话,更多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比如在教学《静夜思》一诗时,不仅识字习词,我引导学生以天上的圆月与李白的辛酸生活进行对话,思考“李白站在寒冷的雪地上,为什么没人给他送件衣服”给予学生自由互动的空间,从诗句中体会他的波折重重的人生,思乡念家的情感。
(三)促进发展──让对话点燃生命的火花
阅读教学中,经过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阅读训练,学生会试着从多角度去感悟课文,产生自己的感受、体验,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因而有一种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形成个性化的“生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小英雄雨来》一课,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当雨来把自己的课本包裹得那么完好时,当雨来遭日本鬼子毒打时,当雨来的血滴落在他心爱的课本上时,正是那种浓浓的爱国之情包围着雨来。通过对话,不仅可以让学生增长了见识,而且深深体会到小英雄雨来小小身躯蕴藏着的伟大的爱国之情。
(四)思维碰撞──让对话绽放无限精彩
课堂教学的奇妙就在于它无时无刻都在生成,将随机生成适时地转化为教学资源。很多教师都会用“填补空白的”教学方式来丰富自己的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去年的树》一课,作者用朴素透明的语言和文字,表现了一只鸟和一棵树之间至死不渝、凄美感人的友情。文章余留了大量 “留白”,也留下了一个使人遐想的空间。对于这个“空间”的“补白”,要求教师引领着学生一步步去体会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
结语: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充分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坚持平等对话,师生敞开心灵,让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让课堂对话焕发生命的活力,它必将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