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韵之美 传承经典
2024-06-03柳文杰
[摘 要] 静态美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古典舞当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且呈现出了非常理想的应用效果,但大多舞者因受到创作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对静态美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这实际上不利于静态美及我国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在古典舞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运用古典舞的意识及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在古典舞创作中合理运用静态美,以“以静制动,以少博多”的理念,促进古典舞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本文首先阐述了静态美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其在中国古典舞当中的体现方法,随后结合当前实际教学情况,就静态美在我国古典舞教学当中的传承与发展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静态美;中国古典舞教学;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 J7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5-0004-03
静态美与动态美一样,其都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展现舞蹈艺术,很多舞蹈作品当中都是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来呈现创作者及舞者想要向外传达的情感、故事、状态等,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觉感受,更能打动观众内心,提升舞蹈的整体表现力。从某种艺术角度来讲,静态美能够为舞蹈披上一层更加神秘的面纱,使其具有更独到的魅力,让人想要去进一步探索,甚至在动静配合得当的情况下,能呈现出更加震撼的舞台效果,层层递进、紧扣人心,因此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中都运用了静态美。尤其对于我国古典舞来说,静态美的运用有助于进一步呈现舞蹈的审美艺术,更深刻地体现人物情感,促进舞蹈主题的深化与升华。古典舞教学承担着传承舞蹈艺术的社会责任,一代代学子都是促进古典舞发展的中坚力量,静态美的运用值得受到古典舞教学的重视,并采取合理、科学的方式实现其与教学的有效融合。
一、静态美教学的内涵及其在古典舞中的价值
(一)内涵
静态美简言之就是人、事、物在静态时所呈现出来的美,舞蹈中的静态美是与动态美相对应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舞者通过静态造型与动态造型的转换来呈现不同的舞蹈效果,提升舞蹈整体艺术感与生动性,总体来说静态美是一种美的体现,是舞蹈中塑造美的一种方式。而静态美的教学则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创造静态美,让静态美融合于舞蹈艺术当中,促进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在静态美教学中,教师主要向学生渗透的是舞蹈表演者在造型、形态或表情上在瞬间以静化动,再配合整体舞台或音乐节奏、结构的变化,让“静”有了“动”的感觉,形成了一种独特美感,以此来表达内心情感或故事情节等方面的发展,将观众完全带入“静”所创设出来的情境当中,使其得到更深刻的欣赏感受。而学生需要掌握的就是如何去运用这种美学艺术,在舞蹈创作中融合“动”与“静”的交替,学会用静态美呈现动态故事,在动静与快慢交替的瞬间,掌握控制造型、舞姿等各个舞蹈元素的技巧,为受众带来不同角度、力度、幅度的视觉变化,以视觉感官的刺激给人以深层次震撼[1]。
实际上,静态美的教学并不简单,大部分学生对“静”的理解都比较模糊,其与动态美相比可操作性较低,需要其更深层次地体会“静”的内涵,就如沉默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但若想用语言来表达沉默,那么沉默就会被打破。静态美也是如此,只有先学会感受“静”,才能理解并学会在舞蹈中运用、融合“静”,进而有效实现静态美在古典舞当中的传承与发展。
(二)价值
首先,静态美有助于进一步呈现古典舞的审美艺术。审美艺术是舞蹈造型设计的集中体现,也是舞蹈创作者、表演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古典舞是一门动态的艺术,其需要更多地通过肢体语言来完成美的塑造,因此整个过程需要不断变化动作,但长时间、不间断、同节奏的变化会让受众感到过于密集,进而形成审美疲劳,无法深入感知其中的艺术之美。若能够在舞蹈中适度融合静态造型,就能强化舞台整体效果,起到欲扬先抑、抑扬顿挫、隐藏伏筆、激发高潮等作用,让古典舞的审美艺术更完善、明确地被呈现出来[2]。
其次,静态美能更深刻地体现古典舞者的人物情感。我国的古典舞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情感与文化,通过对舞蹈的赏析,能够塑造人们的精神品质,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而情感的表述应有激昂、平静、沉默等多种方式,舞者可以向观众激情讲述,也可以向观众娓娓道来,不同的表现形式给人的感觉也会有所差异。而静态美的运用,就能达到不同的传达效果,以更多元、灵活的形式,来体现舞者的人物情感,让表演的人物更加生动形象。
再次,静态美的运用有助于提升古典舞表达效果。在观看古典舞演出时,经常会出现一瞬间的短暂停顿,或者很明显的静止,也就是我们常在舞蹈表演中所说的“亮相”,这种处理手法能让整个舞蹈的节奏瞬间放缓或快速升华,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被激发出某种情感,就像音乐表演当中的高低转换,进入高潮又恢复平静,这种鲜明的对比让舞蹈更有表现力,更能提升舞台表现效果。
最后,静态美能促进古典舞主题的深化与升华。在古典舞的创作与表演当中,大部分舞蹈动作的设计都是为了促进舞蹈主题或情感的发展,推动故事走向高潮,而静态美在其中的运用,能辅助表演者阐明故事的走向,或帮助其概括某一节舞蹈的主题或风格,突出舞台的中心内容,让观众可以在静态变换的引导下,瞬间被某一个点或某一舞台区域吸引,如此也就达到了深化、突出、升华主题的目的,促进整体舞蹈效果的提升[3]。
二、静态美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体现形式
(一)在服装与动作上体现
表演者的服装与动作是舞蹈中静态美的最直观体现之一,舞蹈表演者需要以符合观众审美的角度,去选择服装、设计舞姿,结合想要讲述的故事情节或情感,来调整自己的舞姿,进而促进静与动的结合。比如,我国古典舞会将“曲、圆、收”等对舞蹈动作是否标准进行评判,若能在舞蹈中高质量完成这三点要求,就表示该舞蹈表演者非常善舞。而静态美可以呈现在“曲、圆、收”当中的每一点上,在符合故事情节、舞蹈逻辑、大众审美的基础上,适度运用静态造型,能提升动作的表现力,尤其在“收”这一动作上,静态造型能在很大程度上凸显舞者的舞功,且在一瞬间帮助舞者突出主题[4]。
(二)在舞蹈构图上体现
舞蹈构图也是体现静态美的主要方式之一,构图的设计主要通过舞者在舞台结构、内容、走位、队形等要素的变换,呈现出一个整体的舞台画面。由于走位、队形等要素在大部分时间是变化的,因此整体舞台画面并不固定,这就为静态美的呈现提供了更多机会,也必定会让更多静态造型美衍生出来。
(三)在身韵及神韵上体现
若想通过身韵与神韵来体现静态美,对舞者的要求相对较高,其需要舞者在“形、神、劲、律”四个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准,才能让受众感受到静态美的变化。比如,对于“律”而言,其指的是舞蹈过程中每个动作应有的节奏与规律,古典舞演出要求舞者的每个动作都能连贯、舒适、顺畅,如此才能呈现出古典舞的特殊艺术感。而在这种要求下,静态美的体现难度也会有所增加,需要舞者对舞蹈动作、技巧进行精心设计,自然地以静制动、由动转静[5]。
三、静态美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由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发现,静态美在中国古典舞当中的运用已经渐成趋势,将静态美融合在古典舞教学中也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但就具体应用情况来看,我国古典舞者对静态美的重视程度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教学当中,古典舞教师依然更重视动态美的设计与教学,这也让学生对静态美的认识产生偏差,不利于静态美在古典舞中的融合与发展[6]。因此,在古典舞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自主融合静态美教学,从理论、实践、创造等多个方面对学生展开引导,让学生关注到独属于古典舞的静态美,推动其自主学习、领悟、创作静态美的多种融合形式,为静态美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也为我国古典舞的创新融合提供助力。
(一)在理论教学中渗透静态美
理论教学是我国古典舞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比较容易忽略的部分,大部分教师会更加倾向于舞蹈教学,对学生的肢体、舞姿、气质等进行训练,在不断练习中帮助学生成长,虽然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艺,但若缺乏理论、思维的支撑,学生的舞蹈将缺少灵魂,且难以理解舞蹈中的情感、文化与真谛,这实际上与中国古典舞教学要求并不相符[7]。因此,教师要注重古典舞理论教学,通过理论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静态美,其价值是什么。比如,教师可运用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舞蹈视频,将其中体现静态美的内容突出出来,引导学生对视频进行赏析,分析不同舞蹈中对静态美的处理方式及形成效果,并推动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合理运用静态美来提升中国古典舞的表现效果。让学生在自己所学基础上进行自主研究、创作,并给予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如此有助于为学生打下理论基础,为后续舞蹈教学及静态美的运用提供辅助。
(二)在舞蹈教学中引导学生塑造静态美造型
在中国古典舞教学当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舞蹈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去尝试静态美的运用,帮助其塑造更多静态美造型,使其在塑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静态美,推动学生在舞蹈中的自主创作。比如,教师可在舞蹈教学中,为学生讲解静态美当中的“造型美”。对于大部分舞蹈编创者而言,其创作灵感的来源都是现实生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舞蹈学习及创作视野打开,加强对真实实物的观察,在生活与自然当中去探寻静态艺术,并通过提炼、修饰、加工形成自己对静态造型或动作的了解,以此表达自身对静态美的理解,将其融合在舞蹈作品当中,这些创作与实践都将成为学生未来成长的养分,提升其塑造静态美的能力[8]。
诚然,舞蹈中的动作与造型都具有直观性,在特定的空间内连续的画面、动作组成了舞蹈的整体形象,舞蹈造型的设计也将影响整个舞蹈的观赏性及艺术效果,因而即使是静态美的运用也需要做到生动、形象、鲜明、典型,如此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让观众获得沉浸之感。因此,教师还要向学生明确提炼、修饰以及加工的真实意义,避免学生出现机械化模仿、照模板修改等问题,主要可为学生提出以下几个要求:第一,从生活、自然中提炼出来的静态造型或动作,必须能够符合古典舞审美要求,具有古典韵律及节奏,符合我国古典舞动作一般规律;第二,舞蹈动作的修饰与设计,要能够表现一定意图,能够通过舞蹈的设计表达自己的审美或呈现完整的故事、情感等,如此才能形成具有基本意义、相对完善的舞蹈作品。在提出要求的同时,可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思路,如在我国古典舞创作中曾有一个流派提出,古典舞舞蹈动作的设计要坚持“三道弯”的原则,如此才能体现出舞蹈美感,他们认为曲线运动更符合我国古典舞的韵味。也有很多人认为,我国古典舞应以对称、平衡的状态呈现,如此更符合人体美学,更能体现肢体神韵[9]。这些都能成为指导学生创作的优秀理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塑造静态造型的灵感。
(三)为学生创设静态美舞蹈训练
想要实现静态美在我国古典舞教学当中的传承与发展,单纯依靠静态造型的塑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除了要能塑造造型,还要能通过肢体动作将造型表现出来,如此才能更好地在舞蹈中运用造型,体现出静态的肢体美。因此,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静态美舞蹈训练。训练的内容可以包括服装、动作、舞蹈构图、身韵及神韵等能够体现静态美的多个方面。以身韵为例,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呼吸”的控制,让学生学会调整气息,让动作随着气息而动,在完成动作的整个过程中,呼吸都始终贯穿于其中,并对动作起到协调作用,真正做到一套动作一气呵成,尤其在动静转换的过程中,气息的调整就显得更加重要,若气息凌乱会容易让身体失去平衡,无法体现出“静”的效果[10]。
(四)向学生渗透“以静制动,以少博多”的舞蹈理念
当前我国古典舞已经取得了非常优秀的发展成果,在舞台演绎上能呈现出行云流水的舞步及动作组合,表情、动作、舞者之间的相互配合,都能体现出一种非凡的舞蹈气质。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空间的操作上,我们还存在很大进步空间[11]。传统教学中除了基础教学以外,主要以大量观摩、练习为主,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艺术界现有艺术表现手法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但不能促进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创新,这就导致古典舞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发展。笔者经过大量研究,发现了“以静制动,以少博多”的舞蹈理念,可尝试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渗透,引导学生以静态美创造出出神入化的舞蹈演绎。比如,古典舞中“拉、拽、跳”等动作都是亦静亦动的,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舞者之间的配合,让整个舞蹈有了节奏,若能在其中多加一些静态的元素,促进静与动的快速切换,就会形成时而柔美、时而激昂、时而沉静、时而疯狂的舞台效果,再加之灯光、音乐、造型等元素的配合,让整个舞台虚实交错、环环相扣,能给观众带来一种跌宕起伏的观感体验,其会下意识跟随舞者的步伐,不断思考其中的故事、情感,进而达到表演者与创作者的传达目标,而这都源于“以静制动”的设计与编排。此外,该理念还可通过静与动的对比来实现,以《一起跳舞吧》这支古典舞为例,其中有快递员、小护士等多个角色,通过不停的舞姿展现自己的故事,而其中只有一个吴老师安静地待在那里,并不会做太多大幅度的舞蹈动作,甚至连表情也比较单一,与其他角色形成鲜明对比,这就让人不得不关注到这个角色,思考其为什么这么安静,为什么如此独特,而在后续他真正展现实力开始开怀舞动时,全场也燃起了欢呼与掌声,这也是一种“以静制动”的表现手法,为观众提供了非常独特的观看感受。总之,教师要善于创新静态美在古典舞当中的融合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创造静态美,促进其与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静态美在中国古典舞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值得中国古典舞教育予以更多重视,深入剖析静态美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其在古典舞当中的体现形式,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其在古典舞当中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静态美“以静制动,以少博多”的作用,同时促进古典舞自身的创新与改良。
参考文献:
[1] 杨志强.高师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改革的具体步骤与措施[J].戏剧之家,2023(23):152-154.
[2] 闫婷.高职院校中国古典舞之情境教学探索导入研究[J].艺术研究,2023(03):110-112.
[3] 孙瑜浛.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解析[J].尚舞,2023(11):162-164.
[4] 童心悦.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与表现[J].尚舞,2023(10):96-98.
[5] 樊钰蕾.“美育”视域下高师院校中国古典舞教学路径探析[J].大众文艺,2022(24):154-156.
[6] 尹微微.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文艺家,2022(12):127-129.
[7] 王金玉.天地自然与中国古典舞教学的有机融合[J].绿色中国,2022(12):76-79.
[8] 李姿敏.“互联网+教育”视野下中国古典舞袖舞教学初探[D].北京舞蹈学院,2022.
[9] 贾甜.中国古典舞身韵动律元素教学实践探析[D].北京舞蹈学院,2022.
[10] 路芳慧.探讨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J].尚舞,2021(24):103-104.
[11] 刘怡诺.中国古典舞“角色塑造”的教学意义[J].戏剧之家,2021(27):113-114.
(责任编辑:刘露心)
[收稿日期] 2023-12-24
[作者简介] 柳文杰(1968— ),男,沈阳音乐學院舞蹈学院教授。(沈阳 1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