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问学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2024-06-03赵晓凤
赵晓凤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是教师需要认真探索的课题.文章运用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简要介绍核心素养和“问学课堂”两个关键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导入情境、组织师生互动让学生有效提问,通过优化学习流程、补充练习问题以及鼓励学生设计应用题让学生展开有效学习,最后基于学生的学、练成果设计问题,辅助学生梳理所学,构建“问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学课堂”;策略
朱熹曾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使其想办法解决自己的困惑,从而做到没有疑问.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恰当的方法使学生将“问”与“学”相结合,构建“问学课堂”,使学生先“问”后“学”,在“学”后再“问”,最终透彻掌握学科知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遇到学生“问题意识不强”“难以独立解决学习期间遇到的问题”等情况,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部分学生会出现机械学习学科知识、无法判断自己是否掌握所学知识等问题,限制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细致探索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问学课堂”构建策略,让学生乐问、勤问、好学、善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前言部分说明了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提出“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各学科教师都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明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结合数学学科特点解析《新课标》课程目标版块的内容可以发现: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数学的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数学的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二)“问学课堂”
“问学”是指由“问”而“问”、“问”“学”结合的学习模式.“问学课堂”倡导让学生问以致学,因学而好问,因问而深学.具体来说,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发现问题,并为解决问题而主动获取知识,克服学习期间遇到的困难,最终解决自己的问题.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有助于推动学生深度学习与思考的问题,借助问题推动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成果.“问学课堂”的本质是“让学”,即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问学”的结果是让学生成为会做学问的人,使其在扩充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课外活动中基于课内“问学”经验发现问题,并展开深度探究活动,最终解决问题.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问学课堂”构建策略
(一)创设导入情境,奠定学生“问”的基础
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创设导入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思考,推动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相关工作有助于使学生养成深度参与观察与分析活动的习惯,培养其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潜能.创设导入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引入教材中的例题情境,补充情境相关的细节信息,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相关的照片、故事、新闻等创设情境,以此在课上打破数学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并激活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推动学生快速发现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时,为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如下内容:小林希望了解某动物园的信息,在浏览完网页信息后,她在笔记上记录了一些关键句子,准备结合这些句子在口语交际课上向同学们介绍动物园的基本信息.同桌小刚看到了小林的笔记,发现很多“奇怪”的信息,如:①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票;②年平均气温4.8℃;③2008年,本市投入1.43亿元对该动物园进行改造……
结合以上情境,不了解小数的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文字中“奇怪”的含义,从而提出问题:“1.2”“4.8”“1.43”是什么意思?这些数字应该怎么读?这样,在情境的辅助下,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初步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师生自然互动,提升学生“问”的深度
小学阶段学生的问题意识处于发展阶段,学生基于情境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问题针对性不强、问题深度不够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与学生展开互动,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细致地结合情境展开思考,提升“问”的深度,以此让学生在后续学习活动中展开有效学习.师生互动期间,教师可以通過追问、质疑等途径提升学生“问”的深度,也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提出学生未关注到的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承接上例,在围绕“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相关知识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相对宽泛,为提升学生“问”的深度,教师可提出将小数抄写在黑板上,并在实践中设计一些书写“失误”,如将“1.2”写成“12”,抄写“1.43”时写下“14.3”.一些思维敏捷、观察细致的学生会指出教师抄写数字期间存在的问题.由此,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要关注‘.的位置?”从而使学生提出新问题:“在这些数字中,‘.起到什么作用?是否可以随意改变‘.或省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使其思考“小数点后可以有几个数字”“各个数字分别代表什么”等问题.这样,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提升观察小数的深度,从而提出多个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给出“小数”的概念,并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得出如下“问”的成果:①什么是小数?②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③小数怎么读?④小数中的“.”有什么作用?⑤小数中的“.”是否可以省略或移动?由此,教师在师生互动环节推动学生提升“问”的深度,可以确保学生在问题的推动下,细致分析小数的意义,并加深对小数的数位顺序的理解,形成读、写小数的能力.
(三)优化学习流程,学生参与“学”的过程
借助“问”的活动推动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后,教师需要优化学习流程,借助“问”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不断提升学习的深度和效果,确保学生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并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设计自主分析活动,请学生基于已有学习、解决问题的经验尝试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析教材,结合教材中的例题验证自己的猜想,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此后,考虑到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未能解决问题、走入思维误区等困扰,教师需要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实践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教师辅助学生按照科学的流程展开学习,可以推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获取学科知识,并积累获取参与学科学习活动的经验,取得相对理想的课堂学习成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单元时,为使学生有效探究“乘法运算率”的相关知識,教师可以在请学生结合情境提出“如何快速开展乘法计算”“乘法有哪些运算律”等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如下课堂活动:①学生独立学习;②学生自主参考教材学习;③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系统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整合运算律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提高其运算水平.
(四)补充练习问题,强化学生“学”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提升其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确保学生基本掌握所学知识后,教师可以在教学期间设计补充问题,以此让学生将“学”与“用”有效结合,通过构建“问学课堂”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升学生“学”的效果.在设计补充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引入一些相对基础的、简单的问题,确保学生可以快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师也要精简补充问题的数量,提升补充问题的应用效果,以此减轻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确保学生理解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解决“390×13=?”“134×12=?”“180×50=?”等练习题目.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计算时间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展开互评活动,以此快速、准确地确定学生的知识运用情况.在此期间,教师会发现,部分学生存在计算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此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这部分学生所列的竖式,并鼓励其分析自己计算期间存在的问题,如列竖式方法不当、在解决“180×50=?”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少写了一个“0”等.然后,教师需设计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结合计算期间的易错点进一步展开训练.这样,通过少量的、简单的练习题,教师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效迁移运用学习成果,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发展其核心素养.
(五)学生设计应用题,提升学生“学”的深度
在学生真正掌握并内化所学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其基于所学知识设计并解答应用题,提升学生“学”的深度,使其形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请学生结合已知信息设计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判断学生的基础水平,提出差异化的要求:针对低年段学生,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分析已知信息,系统辅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设计应用题;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题设计经验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分析信息,设计应用题,并鼓励学生通过口述的方式分享自己设计的应用题,由教师借助多媒体整合信息,进一步提升学生设计应用题的能力;针对高年段学生,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在练习本上记录自己设计的应用题,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应用题设计成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学生掌握了“笔算除法”知识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基础信息,如结合“货物”的图片引入“550吨”这一关键词,结合“火车车厢”的图片引入“60吨”这一关键词.这样,在图片、关键词的辅助下,学生可以使用数学语言描述图片蕴含的信息:要通过火车运走550吨货物,每节车厢可以运走60吨货物.并据此提出问题:“运走这些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整合学生的发现和学生设计的问题,并邀请学生作答.教师辅助学生设计应用题,可以使其形成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能力,并形成基于已知信息提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相关问题的能力,引导其结合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六)基于学、练成果设问,辅助学生梳理所学
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练习成果设计问题,以此辅助学生系统梳理所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结合教学重点设计问题,并指引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等探索问题答案,提升解答问题的全面性,最终通过文字记录学生的答案,确保学生可以系统、全面地整合所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单元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在课上设计如下问题:①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势?②如何画条形统计图?
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学、练成果设计问题,并通过文字整合学生所提出的答案,帮助学生有效梳理所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本单元的课堂学习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引领学生认识到数学语言的简洁与优美,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问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中,教师需要明确核心素养和“问学课堂”的内涵,并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导入情境,奠定学生“问”的基础,通过师生互动提升学生“问”的深度,通过组织学生系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学”的过程,通过补充练习问题提升学生“学”的效果,通过引领学生设计应用题提升学生“学”的深度,最后通过补充练习问题推动学生系统梳理所学内容.教师科学地构建“问学课堂”,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他人提出的问题等方式做到“有疑”,并由此展开思考、学习、练习和总结等活动,从而解决问题,做到“无疑”,最终实现内化所学知识、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静.知理明法问学: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3(26):56-58,62.
[2]朱晓军,张晓芳.从“听”数学转变为“问”数学: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实践[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8):127-129.
[3]芮怡.小学数学问学课堂的范式研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3(2):74-76.
[4]姜浩坤,徐婧.“问学”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整理与复习”课堂的实施[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19):149-151.
[5]崔方.小学数学“立学”课堂“问学”策略的优化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