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圣境:盛开的海天莲朵
2024-06-03骆昌芹
骆昌芹
普陀山,佛教传说是“观世音菩萨应化善财说法圣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曾招来西藏活佛、南洋弟子,也吸引过前朝皇帝、近代名士,使之成为无数善男信女心中的“海天佛国”。
普陀山为浙江舟山群岛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约13平方千米,鼎盛时期有三大寺、八十八座庵院、一百二十八处茅棚,群落在苍翠环抱的山麓之中。一入夏令,来此度假的游客便不绝于途;而喜清静之人则专候秋天来此游玩,他们将这里的清静绝尘比作“世外桃源”。
西部:画笔氤氲的奇妙仙境
普济寺,又称前寺,建于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六重殿阁,开阔深邃,黄墙琉顶,气宇轩昂,规模大于杭州灵隐寺。寺内大圆通宝殿为清代早期建筑,重檐歇山顶,庄严巍峨,有“活大殿”之称,千人进去不觉宽,三五千人进去不觉挤。新塑的高达6.5米的金身毗卢观音结跏趺坐在莲花宝座上。殿内两侧是观音三十二应化身,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寺前的海印池,又称“放生池”,广约十余亩,池上东跨永寿桥,西建瑶池桥,中为平桥,上有八角亭,南连御碑亭,内竖丈六高汉白玉雍正御碑,上载普陀历史。东南岸耸立元建的多宝塔,四面五层,精雕细刻,具有浓厚的元代艺术风格,为全国罕见。夏时,登桥远眺,则见寺院林立,鼓声杂沓,梵山当屏,多宝塔立其左,风景十分雅趣。而当夜幕合下,环山林木映入水中,托出一轮水中银月,恍如一幅水墨图画。“莲池夜月”为普陀十二景之一。
从前寺往西而行,至盘陀庵沿石阶而上便到普慧庵。那里有一株古樟,树干周长达7.5米,枝繁叶茂,相传树龄在900年以上,人称“千年古樟”。出普慧庵而上,经心字石、西天门、一叶扁舟石到达梅福庵。这里相传是西汉梅福的炼丹处。内有炼丹洞,亦名“灵佑洞”,洞中石隙间渗水常年不歇,滴液成潭,潭水甘洌可口,游者到此小憩皆以品尝“仙水”为乐。
普陀山多奇崖怪石,危石若悬,庋石若举,堕石若抉,崩石若斧,形容肖貌,神态毕现,“熊罴之上山,牛马之饮溪”遍山皆是,西部一路尤为集中。自盘陀庵至梅福庵之间,有逶迤广平、上刻八丈方圆心字的“心字石”,这样大的字,不仅书写气魄雄伟,丰姿挺拔,而且摹刻精湛,堪称一绝。尤其是号称“天下第一石”的盘陀石,更令人赞叹。只见它横卧山巅,形似石船,上可容二三十人,下渐成锥状,由另一石托起,旁空中倚,似连非连,用力推去却又纹丝不动,真是鬼斧神工。见者无不叫绝,每当夕阳西照,石披金装,光芒闪烁,蔚为壮观,“盘陀夕照”也是普陀胜景。
北部:距离繁华一刻钟
朝阳洞在几宝岭尽头,面临东海,是普陀观日出的最佳处。每当晨光熹微之时,来此观赏旭日东升,但见红光四射,海面尽赤,而洞下激浪拍岸,轰然有声。“朝阳涌洞”也是普陀胜景之一,在此观日听潮,是旅游者当天一早的必修课。
文物馆,原处为悦岭庵,殿宇规整宽敞,普陀文物皆集于此,其中有万历圣旨、康熙龙烛、乾隆御赐龙袍、光绪赐的玉印,以及日本佛像铜屏、印度梵文贝叶经、缅甸玉佛、泰国铜佛、柬埔寨菩提树叶、菲律宾玳瑁塔等,令观者目不暇接。其中之经塔,是一幅高206厘米、宽88厘米、由经文组成的塔形图案,乍一看往往会误以为是一轴珍珠塔图画,细看原来是用工整的蝇头小楷逐字写成的。62156字的《楞严经》被抄写排列成七级宝塔图案,竟无一差谬,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作者是安徽歙县人李国宁,于1856年用七个多月时间写成的。
慧济寺,又称“佛顶山寺”,规模虽较前后两寺为小,但宏构巧制,又高处山顶,深掩于万木之中,故有飘飘然似天上宫阚之感。山上古樟苍翠,珍木遍植,其中鹅耳枥树更为稀罕。初視貌不惊人,细察便觉与众不同,生枝长杈,无不两两相对。1930年,我国植物界老前辈钟观光先生在普陀山首次发现鹅耳枥树;1932年经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郑万钧同志鉴定,定名为“普陀鹅耳枥”,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其山之西为茶山,终年烟雾缭绕,盛产普陀云雾茶,有“茶山宿雾”之称。东有佛顶天灯,为全山之巅,可一览普陀全景。
东南部:驻守的宁静
紫竹林庵,面临东海,朝阳洞上,由一片风吹萧萧的紫竹而得名。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慧锷赴五台礼佛,请得观音一尊,取道东海回国,船到莲花洋,忽遇风浪,慧锷以为菩萨显灵,不愿东去,而要留于此地,就祷告说:“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从所向建立精舍。”果然船漂到潮音洞处而停。当时山民张氏舍宅建庵供奉菩萨,称为“不肯去观音院”,院址即今紫竹林禅院,成了观音修身居住的地方。《西游记》中屡次提到孙悟空曾来南海紫竹林请观音,更使这里平添几分传奇色彩。现在洞上建有大石桥,崖顶有一小亭,形成全山东南隅的独特风光。
潮音洞,即传说中的观音泊舟处,洞中岩石交错不容立足,日夜吞吐海潮,潮水奔驰,浪石相激,水花溅起数丈高,经阳光折射化为彩虹,时隐时现,蔚为奇观。涨潮时依岩俯视,仿佛足下蛟龙翻滚,令人炫目震耳,惊心动魄,潮音洞与梵音洞合称“两洞潮声”。
观音跳在紫竹林南不远处,伸出海中,是东眺大海的好去处。海边巨岩上刻有“观音跳”三字,岩上有42厘米长的脚印,传说观音原住对面洛迦小岛,见普陀风光更佳,便纵身一跳到此,留下了这个脚印。这当然是人们怀着对普陀的偏爱之情附会出来的。
短姑道头,为普陀山古老码头,游人进山出山皆由此出入。相传从前有姑嫂两人来山礼佛,船至岸边,适逢小姑月经来潮,按例身体不洁是不能见佛的,其嫂短之,便叫小姑留在船中等她。晌午潮涨,船浮离道头,小姑又慌又饿,观音感其精诚,化老媪送饭给她。后人称此为“短姑道头”。岸边建有海岸牌坊,飞檐翘角,琉顶翠瓦,气势非凡,三门柱石上镌刻八条佛门楹联,匾前面额上书“南海圣境”。它就像一枝圣洁美丽的莲花,正亭亭玉立在祖国的东海大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