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运用情境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4-06-03陈晨
陈晨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音和注释,读准“鬻、吾、夫、弗”4个字,会写“矛、盾、誉、吾”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古文凝练含蓄却又意味无穷的特点。
2.运用看注释、插图、组词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尝试学习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方法,理解“誉、弗、立”等字的意思,感受文言文词语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培养阅读小古文的兴趣和能力。
3.在故事情境中进行角色表演,结合人物的言行、图表辅助,演绎人物内在思维过程,把“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说清楚,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4.结合故事创作背景和作者资料,了解古人通过寓言说理的方法。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物或现象,并能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事物中的矛盾,感受寓言的哲思与智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矛”解“盾”,感受“对立”
1.由字形起源了解“盾”。“盾”是会意字,“[斤] ”是盾牌从侧面看的样子,“十”是盾牌供人持握的手柄,“目”是古代士兵在打仗时保护自己、遮挡进攻的部分,是一种用来防卫的兵器。
2.由字形起源了解“矛”。“矛”是象形字,金文写作,前端有锐利的矛锋,后面跟着长4米的棒。《三国演义》中,张飞的武器就是一杆丈八蛇矛。矛是一种用来进攻的兵器。
3.“矛”“盾”从诞生之始,就处于各自的对立面。相悖或对立的现象,便称为“矛盾”。
4.了解作者,走进故事。
(1)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
的思想家,擅长用事例说明道理,发人深省。韩非子去世后,后人根据他所言汇编而成《韩非子》一书,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著名的有《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等。
(2)《自相矛盾》也是一个寓言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但韩非子想借故事说明一个什么观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小古文。
二、走近“矛”“盾”,梳理文意
学习活动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借助注音,读准同音字“鬻”和“誉”、“夫”和“弗”。
2.强调易错字“吾”。拓展诗词,了解“吾”是“我”的意思。
(1)吾日三省吾身。吾身:我自己。
(2)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吾:我。
3.出示停顿辅助线,指导朗读难读句子。
夫/不可陷之盾/與/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齐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学习活动二:回顾方法,合作学习,梳理文意
1.回顾三年级以来学过的理
解小古文字义的方法:结合注释,关注插图;补充组词;联系上下文。
2.运用方法,小组合作,理解关键字词,梳理文意。
3.全班交流,结合关键字词,共探文言文形式。
(1)结合注释,理解“鬻、陷、或、夫”4个字的意思,并放入句子中,尝试理解句意。
(2)组词理解:
吾盾之坚:坚固。
弗能应也:应答,应对。
吾矛之利:锋利。
(3)联系上下文猜测。
①誉:夸赞、夸耀。(联系下文“陷”的注释,可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是楚人在介绍自己的盾特别坚固,由此猜测“誉”是“夸赞、夸耀”的意思。)
出示原文: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第一个“之”:代词“它”,指盾。第二个“之”:“的”的意思。)
文中的“楚人”所“誉”何物?(盾和矛)
叫卖中,他夸耀了盾和矛的什么特点?(盾坚、矛利)
如果让你来叫卖一件物品,你打算如何叫卖?看句式,尝试叫卖。
誉之曰:吾 之 ,物莫能 。
②弗:不。(联系上下文及卖者的话和围观人群的发问,猜测句子的意思,即卖者无法应答,猜出“弗”是“不”的意思。)
③立:存在。(联系上文,引导学生理解“不可同世而立”的是“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进而猜到“立”的意思是“存在”。)
4.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大意。
5.据意朗读,读对停顿,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语体形
式是特殊的、凝练的。教学时,从难以理解的单音词出发,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再走向整句话、整段话的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在教师给予的学习支架的引导下,不断进阶的。通过两个学习活动,学生由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到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停顿和韵味,这就是语体思维的训练,在“朗读—理解—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形式的特点,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三、情境演绎,体会“矛盾”学习活动三:扮演楚人,叫卖“矛”“盾”
1.如果你就是楚人,看着楚国集市上人来人往,好一番热闹景象,这可真是一个推销产品的绝佳机会。于是你准备开始叫卖矛和盾。
(1)你会选择文中哪两句话作为你的推销词?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选择恰当的语气、动作和音量,做一个“矛”“盾”推销员。
2.播放嘈杂的集市背景音,引导学生走入情境,尝试用恰当的动作、语气、音量来推销矛、盾。
学习活动四:角色对话,走向思维深处
1.听了楚人的卖力吆喝,集市上的人纷纷前来围观。楚人越卖越起劲,此时一位围观的路人突然发问。
(1)开火车发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采访路人,尝试分析和推理其思维过程,探究为何有此一问。
(3)扮演路人汇报。
①若盾破,则说明盾不是最坚固的。
②若矛断,则说明矛不是最锋利的。
③若盾破矛断,说明盾不坚固,矛也不锋利。
小结:无论从哪个角度思考问题,得出的结果都和楚人说的话不一致。
(4)路人想到这里,他 地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生表演不同心理下的路人的問法。(疑惑不解/故意刁难)
2.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楚人,此刻心情如何?又是怎么想的呢?
3.楚人在路人的发问中,终
于发现了自己表达的矛盾之处。我们通过分析和演绎,终于明白了矛盾产生的根源:楚人没有发现“矛”与“盾”之间的对立属性,在叫卖之时,才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后果。
学习活动五:穿越古今,化解矛盾
(1)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回望两千年前的战国,认为当时的楚人很可笑,那请你扮演楚人的助手想想办法,如何化解矛盾,让其生意兴隆呢?
(2)学生交流,发散思维。
①不同的地方卖。
②不同的时间卖。
③修改推销词。
……
(3)引导总结:想要化解矛盾,首先要理清事物之间的对立属性,规避或者转化其中一方的属性,才有可能化解矛盾。
四、联系生活,感悟“矛盾”
1.联系生活,发现矛盾。生活中,矛盾的事情无处不在,你能找到哪些自相矛盾的事情呢?
(1)现代人都知道玩手机伤眼睛,却一拿起手机就完全放不下来。
(2)爸爸前面才跟儿子说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转眼就命令孩子去上并不想去的补习班。
(3)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2.两千多年前,韩非子就已经发现了这个奥秘,并用一个如此有趣的故事,向我们说明了一个观点:矛盾是无处不在的。但矛越利,盾才会越求其坚;而盾越坚,矛则会越求其利。
3.正因为有了矛盾,在运用智慧去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事物才会不断发展变化起来。
4.课后,请同学们再去找一找、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进步呢?相信你一定有很多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扬子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