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文本语文核心价值,切实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24-06-03曹爱卫
曹爱卫
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师德楷模。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实践导师。杭州市曹爱卫名师乡村工作室、拱墅区曹爱衛特级教师工作室导师。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有独到研究,提出“智趣”语文教学主张。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本,教材编者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规律、学科知识(技能)掌握的内在逻辑等,分年级进行了统筹编排。要想阅读教学开展得扎实、生动、丰富,必须把教学的根深深扎进文本的世界里,让文本与学生的学习产生有意义、有广度、有深度的实质性关联,才能彰显其独特的语文教学价值。
选入教科书的文本成了“课文”后,往往存有诸多教学价值点。在开展教学时,不可能把所有具备教学价值的信息一一在课堂里进行教学实践,这就要求教师从文本中正确筛选、适当定位教学内容,选取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来教。所谓文本的核心价值,即以学习语言运用为基础,借此发展思维能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审美创造力。正如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里提出的“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
习作单元是极为典型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单元。本文就以习作单元课文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选取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一、习作单元阅读与习作的内在关联
统编本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设置了习作主题单元,每个单元重点提升一项习作能力。单元内的习作要素与阅读要素联系紧密。习作单元重在通过课文阅读习得写作方法,在阅读中了解、掌握写作方法,通过片段练习和单元习作,实现方法的迁移运用。(见下页表1)
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编排了《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两篇课文。《搭船的鸟》重在对翠鸟外形和捕鱼动作的细致观察,描写精准贴切;《金色的草地》重在对草地不同时段的样子进行长时间观察,写出了草地不同的变化及变化的秘密。习作内容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让学生写自己最近观察时印象深刻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教材还提出了习作的要求:一是写完后小组展示观察所得,旨在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留心观察的好处,相互启发,开拓思路;二是试着和同学分享最近的观察感受,养成留心观察、细致观察的习惯。可见,正确把握习作单元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方能凸显课文指向习作的主旨,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解开文本表达密码,选取语文核心价值
厘清习作单元“阅读”和“习作”之间的关系,是否就意味着教学顺利无碍了呢?并非如此,习作单元的每篇课文,虽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来选取和编排,但文本内部有自己的语言逻辑和语言特色,发现“这一文本”是如何围绕主旨进行表达的奥秘,才是提升学生言语品质的关键。解开文本语言的表达密码,习得作家的表达方法,是习作单元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所在。
下面笔者以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爬天都峰》教学为例,阐述如何选取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解开表达密码。
本单元学习的写作方法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事实上,每篇课文“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写法是不一样的。《爬天都峰》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的顺序来写的。这是写作的基本框架,框架可以大同小异,但内部的结构就各具特色了。
《爬天都峰》每个部分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
第1自然段简介时间、人物和地点:假日里,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
第2至5自然段写“爬山前”。先看第2自然段,写作者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天都峰“峰顶高”“石级陡”。依托已有的爬山经验,站在山脚看,能看到的东西肯定还有很多,天都峰的特点自然也不只这两个方面,还有诸如山形俊美、树木苍翠、云雾缭绕等,为什么作者单写这两点?显然,作者是希望用
“高”“陡”这两个特点来凸显爬天都峰的不易。
再看第3至5自然段,“我”在爬天都峰途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老爷爷。重点写了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对,咱们一起爬吧!”
为什么人物是老爷爷?因为作者选材的时候,特别关注到了对象,年轻人,精力旺盛,能爬上天都峰不算稀奇,而这一老一小,是爬山的“弱势群体”,这样的两个人能爬上天都峰,才叫不可思议。这一老一小见面,按常理,对话时肯定会有“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等了解基本信息的问题,为什么只写这三句话?显然,这三句话凸显了这一老一小对对方来爬天都峰的诧异,也是对“一起”爬天都峰的约定,才有了后面互相鼓励,爬上天都峰的喜悦。
作者写的每一句语言都是有选择的,不是日常生活语言的直接记录。文学语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为凸显文章主旨服务的。“爬山前”的部分,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怎么来选取内容的。
第6、7自然段写“爬山中”。一般来说,记叙一件事情,往往中间的经过部分是重点,着墨是最多的。但是,这篇课文中间部分只有两个自然段,总共54个字。为什么?因为这是在“爬”天都峰!天都峰太险了,陡峭的山路只能一人通行,爬山的人只能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爬,不可能聊天,也不可能欣赏风景,甚至连其他心思都不敢冒出来,就怕一不小心掉下悬崖。如果这里写人物对话、写看到的风景等,那与爬天都峰的情形就不契合。短短的两个自然段54个字,却出现了5个“爬”字。从这5个“爬”字可以读出“我”和老爷爷整个过程都是在一心一意地爬,攀着铁链爬、像小猴子一样手脚并用爬,后面的省略号说明还有各种爬的姿势,可能还有“胸脯紧贴着山脊爬”“侧着身体挪动爬”等。“爬山中”的54个字,写出独有的爬天都峰的文学韵味。
第8至10自然段写“爬山后”。这一老一小爬上天都峰后,作者没有按生活常理写爬到山顶后一般人会做的事情,如喝水、捶腿、大口喘气等,只写了“照相留念”“互相感谢”两件事。为什么?因为其他事情和文章主旨没有关系。“照相留念”“互相感谢”两件事,表达着把“你”留在“我”的生命中,谢谢“你”走进“我”的生命,让“我”从“你”身上汲取力量,完成了这次挑战。这里又一次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怎样围绕表达主旨来选取内容的。
基于以上解读,本课的语文核心价值在于:一是能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搭建表达框架;二是学习根据写作主旨来选取合适的材料,把事情写清楚。
如果每一个习作单元都能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文本教学解读,选取文本语文核心价值,那么让学生学着像作家那样来表达也就有了基石。
三、围绕语文核心价值,提炼习作方法
《爬天都峰》一课围绕语文核心价值,可以从作者的表达中提炼出以下习作方法。
方法一:不同的事情用不同的写法。
“望天都峰”,作者着力写了天都峰的“高”和“陡”,而没有在其他景色上着墨,就是为了凸显“我”这个小朋友和老爷爷敢爬天都峰的勇气。“高”和“陡”是天都峰最显著的特点,老和小是爬天都峰中最特殊的人物。这里,要培养学生习作选材的意识。“望天都峰”,作者是通过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借助心理感受凸显天都峰的险。
“遇老爷爷”,人物对话十分简单,且内容一样。这是作者精心处理过的,目的是突显“我”和老爷爷看到对方来爬天都峰时的惊讶以及从对方身上汲取了力量。反观学生的日常习作,往往不加选择,把生活中的语言直接写进习作里,因而出现很多与主题无关的“杂言乱语”。文学语言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是需要精心选择处理的,精心选择语言材料的意识也要渗透在课堂里。
方法二:用多种方法写同一个动作。
天都峰极其高耸、险峻,真实的爬山过程是十分紧张、需要全神贯注的。在这里,对话描写和景色描写反而显得不合常理。这段话中,作者用了5个“爬”,说明“我们”是一心一意地爬山,爬的过程也很长,爬山的姿势多样。可以抓住省略号,唤醒学生爬山体验,思考还有哪些爬的姿势,以此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表示“爬”的动词或语句,同时赋予“爬”字独有的文学味道。
方法三:结尾的选材要和主旨呼应。
“我”和老爷爷爬上峰顶后应该会做很多事情,而作者只写了合影和互相感谢。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这样选材的用意。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这一老一小对对方的感谢,感谢对方给了自己战胜内心恐惧、坚持到底的勇气。正如文章结尾处爸爸所说的那句话——“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四、开展习作练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解开文本写作密码和提炼习作方法的目的是指向学习语言运用,在学习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爬天都峰》一课,选取的两条语文核心价值,就可以在教学中分层展开落实。
1.能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
序搭建表达框架。
借助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四年级《语文作业本》中《爬天都峰》一课的第三题,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梳理的过程,主要考查学生思考力、语言概括能力等,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是按照爬山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可以用教科书中写跑步比赛的场景,让学生练习怎么搭建习作框架。
2.学习根据写作主旨来选取
合适的材料,把事情写清楚。
如写运动会激烈的跑步比赛。“比赛前”就可从观众、运动员等不同身份来写;“比赛时”抓“跑”字来写;“比赛后”根据想表达的主旨来写。特别关注写所见内容时是否写出体会和感受了,选材和主旨的匹配程度如何,动作描写是否多样化等。不同的写作意图,不同的写作角度,纳入习作中的素材就是不一样的。
主要环节设计如下:
练笔内容:运动场上
(1)学生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选取角度,列出提纲。
(2)小组交流提纲内容,互相给予建议,修改提綱。
(3)限时完成其中一个片段练笔。
(4)交流展示,相互评价。
(5)自主完成其他部分,读给同学听,请同学帮助修改。
课文的教学价值具有内隐性,需要教师以专业的眼光去发现,选取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让教学目标高度聚焦,真正实现一课一得。在扎扎实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安吉路教育集团新天地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