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中职校长联席会主席邬宪伟 :让学生通过中职教育实现人生出彩

2024-06-03何曼

在线学习 2024年4期
关键词:分类培养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何曼

分类培养的本质,强调的是人的需要,而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需要,更不是因学位数不够而让中职加以补充。教育改革的初衷就是“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分类培养 技能社会 高质量发展

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正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以产业创新为引擎,人才引领为核心,教育优先为导向。在这个时代大潮中,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战略中尤为关键,它正以其独特的价值“大有可为”。教育,是为每一个人提供成长的机会:有的学生适合普通教育,高中毕业后步入普通大学;有的学生更适合职业教育,从中职走向高职和应用技术大学;还有的学生通过中职—就业—继续教育等多元路径实现个人价值。

全国中职校长联席会主席邬宪伟,是在教育战线奋斗了三十余载的“老兵”,他对当前一些中职学校校长在“就业”和“升学”两条路径中迷失方向的现象深感忧虑。他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事业的繁荣,以及院校资源的日益丰富,我们并非要将所有教育类型都转化为普通教育,而应致力于办好各级各类院校,使教育服务更公平、更优质,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中职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

在线学习:您认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有哪些特征?难点是什么?

邬宪伟:在我看来,当前的职业教育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初步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在努力探索产教融合机制;三是在不断提升办学能级;四是重视营造技能社会的生态。

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主要集中在产教融合和分类培养两大方面。这两个问题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难题,也是世界性的挑战。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性,忽视了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适应性。然而,随着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入贯彻,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已经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也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

当前,对分类培养的认知与实践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强国的刚需,更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其中,高职是重点,职教本科是热点,而中职却成为了难点。

为何中职会成为难点呢?这主要源于三方面。首先,科技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重心上移,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重点由中职转向高职,社会各界对中职的重视程度下降。其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庭期望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后再就业,这导致中职教育的吸引力降低。最后,中职与高职之间的接口先天缺失,高职是在普通高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中职尚未成为高职的主要基础,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这也成为限制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职业教育本身源于工业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然而,它一旦成为一种教育形式,就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有些孩子特别适合在职业教育的模式下成长,他们在这种环境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对职业教育而言,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看,我们应该“跳出教育看教育”;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我们还要“跳回教育看教育”,适合的教育才是人人成才的基础。

举个典型的学生案例。我任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时,有位名叫小吉的学生酷爱小发明、小制作,需要学习编程。他看中了学校的软件专业,放弃进重点高中的机会进入学校。在校期间完成了他的心愿——发明一种阅卷笔。这一发明不仅获得了国家专利,还荣获英特尔国际大赛一等奖。这个学生选择了适合他的教育,毕业时他共获得了五项国家专利。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道路,我们需要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方案。

在线学习:那“中职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这一关键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邬宪伟:这要从职业教育、教育以及社会三个层面着手。

首先,我们要摒弃中职教育“托底”的观念,认识到每类教育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能给一类教育贴上“托底”的标签。其次,投入应该按需分配,而不是受制于光环效应。我们要重视分类培养,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中职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我们应铺好这条道路,让学生通过中职教育也能实现人生出彩。最后,要改变观念。我们要努力纠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强调中职教育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让社会真正认识到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价值。

营造工学结合的社会氛围破解教育焦虑

在线学习:高中阶段普职分流引发了社会普遍的教育焦虑,您认为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邬宪伟:从根本上说,这种教育焦虑源于人才分类培养理念的缺乏。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中职与高职的衔接,确保中职教育成为高职的基础,高职的课程必须跟中职接轨;二是逐步改革高考制度,为中职教育提供一个在培养多样化、拔尖技能人才赛道上的“切口”;三是营造工学结合的社会氛围,深刻认识中职教育的独特价值。

现在有种观点认为,中职教育难以满足智能制造对高级蓝领的要求,可以通过“取消中职、普及普高”的方式,来缓解普职分流焦虑。我对此并不认同。单纯的普通高中教育是不是所有学生的最好选择?全世界的教育系统都明白,有一类人就是需要通过接受中职这样的教育才能够成长得更好。教育的本质是关注人的需要,而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需要。

在线学习:在您看来,如何更好地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邬宪伟:在高等教育阶段,普通高校以普通高中为基础,几乎所有课程都基于普通高中开设的科目而设置;但高职院校却没有以中职学校为基础,因为以往高职院校的生源多为普通高中毕业生,所以其课程体系也基本建立在普通高中开设的科目基础上。现在,高职院校要招收大量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如何面对这些文化基础较弱却有一定专业技能基础的学生,对高职院校来说也是个难题。

目前,中高职衔接的方式有“3+2”“3+4”等,可称之为长学制。我们可以尝试推行长学制等衔接方式,但不宜将所有职业教育都搞成长学制。在数字经济时代,职业变化周期越来越短,只有更加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这一变化。因此,在推行长学制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探索其他形式的衔接方式,如开办职业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附属中学。这种形式可以使其课程实现广义上的嫁接,在专业上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强连接”,而是“弱连接”。对职业教育本身而言,高职教育要实现与中职教育的课程互联,即把附中的课程作为高职的教学基础,而不是招收普通高中的学生,这样的课程体系才有价值,这类人才的培养才更加科学。例如,普通高中生学物理,中职生可以学机械基础、电工电子等,这些内容比普高物理学科的知识更偏向于应用领域,具有更强的专业性,中职生尽管没有学完物理学科的所有内容,但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可以类同。换句话说,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导向、路径、方法培养其核心素养。

在线学习:对于职业教育吸引力,您曾用一个公式表述(F=GMm/r2),经过多年实践,您是否对其有新的见解或补充?应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邬宪伟:这是我二十年前提出的观点。我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职业教育,即F=GMm/r2,其中F是吸引力,G是常量,M是办学质量,m是社会规范用人质量,r是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从这个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职教的吸引力(F)正比于办学质量(M)和社会用人质量(m);反比于校企间的疏离度的平方(r2)。

这个公式直观地告诉我们,为什么产教融合如此重要。因为,当分母——学校与企业的距离越小,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越大,而且这种吸引力是成倍增长的。当前,我们正在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模式,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缩小校企之间的距离,使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

当然,增强吸引力也要提高办学质量(M),通过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教材和金基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也要提升社会规范用人质量(m),通过营造技能社会生态,实现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拥有技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价值。

中国教育的分类培养不应再拖延

在线学习: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动中职学校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向“就业与升学并重”转变。据《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中职升学人数达145.33万人,升学率49.24%。您如何看待中职教育的这种升学转向?

邬宪伟: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前者以就业为导向,后者以升学为导向。如今,国家明确提出中职学校要向“就业”与“升学”并重转变。理论上说,这种政策导向为中职生的成长成才开辟了更好的通道,中职学校在这样的形势下也将迎来新的机遇。然而现实是,即便有两个通道,大多数家长仍希望孩子能继续升学。中职学校原本“聚焦专业、重视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不适应今天的升学考试。于是,一些校长或是丢掉了职业教育的根本,办起了职教“高考复习班”,或是感到无所适从。

有关专家在职业教育相关会议上发出呼吁,未来的职教高考要选拔出就业能力最强的学生直接进入一流职教本科大学。这才是解题之道——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只有把中高职之间的接口错位问题解决了,“升学”与“就业”的导向才能趋于一致。中职教育理应更为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匹配高职阶段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簡而概之,“双通道”不等于“双目标”。我们要避免将中职演化成“托底”的高中。通道可以多重,但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必须是唯一的。

在线学习:请您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中职教育经验,谈谈我国的中职教育该如何办?

邬宪伟:西方发达国家的中职教育大致分为美国模式和德国模式两大类。前者以综合高中为主,后者则采用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模式。

尽管这两种模式各有其特色,但我认为德国模式更符合我国的发展需求。美国模式虽有其优势,但鉴于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路径与我国大相径庭,未必适合我们。美国可以将产能转移至国外,并不依赖大量引进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其综合高中教育能够较好地满足其人才培养的需求。

然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急需构建一支强大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作为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德国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德国通过学徒制,为年轻人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和教育,旨在培养他们成为技术精湛的工作者。学徒制度作为德国“双元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徒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合理分配时间,既接受实践训练,又获得学历教育。这种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快速适应工作需求。通过学徒制度,德国培育出了大量训练有素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其中小企业提供了强大的竞争力。

因此,我认为,中国教育的分类培养不应再拖延了。我国中职教育应当借鉴德国模式,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们还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发展出适合自己的中职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注重课程、教材和教法的创新,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推进三项举措激发中职新动能

在线学习:近年来,全国中职招生逐年减少;最近,江西省宣布,省级原则上不再举办中等职业学校。结合现状,请您谈谈中职教育未来的发展前景?

邬宪伟:江西省可能有其自身发展的综合考量,这里不作讨论,但这个问题确实引发了职教战线对中职教育未来发展的深思。如上所述,中职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有其自身的使命与任务。对于中职的未来发展,我建议政府可以着重推进以下三项关键举措。

第一,吹响“双优计划”建设的进军号。中职教育不仅是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石,更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为了凸显其基础性地位,应从国家层面发出明确信号,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加快推进中职教育的双优建设。事实上,“双优计划”的推进不仅是对中职办学的能级提升,更是对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通过建设优质学校和优质专业,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人才,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人才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我认为其中有三项关键工作亟待开展。首先,从生源上看,必须调整高职的生源结构,使高职中的“双高”学校将主要生源面向中职毕业生。这不仅是理顺职业教育体系的必要步骤,更是推动高职以中职为基础的改革举措。我们应逐年提高中职毕业生的招收比例,以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真正的基础。其次,从内涵上看,必须加强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衔接建设。虽然目前已有相关目录和课程方案建设指南,但如何确保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中职和高职都应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最后,从接口上看,职教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环节,应当实现就业能力和升学能力一致的评价和选拔标准。换句话说,未来的职教高考要选拔出就业能力最强的学生直接进入一流职教本科大学。这样才能确保中职教育的目标不割裂,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第三,推行工学结合成才道路。在贯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战略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走工学结合的成才道路。基于三条理由:

其一,从经济社会发展看,我国是未富先老的社会,缺乏青年就业人口;中职毕业生不是没有就业岗位,而是更愿意升学。其二,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看,工学交替、工学结合是国际公认的最佳选择,制造业强国德国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三,从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看,完全有能力支撑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岗位边工作边学习,五年内完成本科教育。

怎样让中职学生能够在工作中继续学业,在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践行工学结合成才的道路?我们应该出台鼓励政策。例如,针对表现优异的中职毕业生,可探索实施免试入学机制或“先上车后买票”的灵活政策,允许他们在工作的同时继续深造。此举不仅可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路径,也有助于创新能工巧匠的培养路径。组织应用技术大学和职教本科开发中职毕业生就业集中度较高的相关专业,加快建设在线教育资源。加快建设国家资历框架,完善学分银行,促进人才的多样化发展。

中职学校应当积极营造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社会乐于用的良好氛围,为新时代人人成才创造机会,让优质的中职学校成为大国工匠的摇篮。

责任编辑:周淼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

猜你喜欢

分类培养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反思与重构: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探析
浅谈对中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分类培养视阈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构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