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巩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基础

2024-06-03蒋红范晓

关键词:两个结合政治认同中国式现代化

蒋红 范晓

[摘  要] 政治认同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政治现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全体中国人民高度的政治认同为基础。巩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基础,应着重从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三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需要遵循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系统梳理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从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发展趋势与基本规律。当前,在“两个大局”深刻演变的大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加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现实建构,要以“两个结合”为科学方法论指导,重点从加强思想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增强话语自信等三个方面采取有力举措。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政治认同  “两个结合”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西南边疆意识形态建设研究”(20VHJ012)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蒋红,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3日,第1版。

常轶军:《现代化与政治认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第46页。

“政治认同的内涵”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域,学界对此有不同观点和看法,本文取其中一种较有代表性觀点,即,政治认同主要包含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相关文献参看: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蒙象飞《利益共享、制度正义与价值共识——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设的三重困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范红福《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区赢得政治认同的逻辑研究》,《理论建设》2022年第5期;等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政治认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将全体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投身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凝聚性力量。习近平强调,“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②。没有全体中国人民高度的政治认同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难以持续推进并达到预期目标。巩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基础,是当前我国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术研究的重大课题。为此,要深入研究和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科学内涵,直面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不断加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现实建构。

一、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科学内涵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产生的“赞同性态度、支持性行为和心理归属感”③。政治认同不仅包括对施政主体的支持态度,还包括对施政主体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运行方式、政治绩效等的认可、赞同和践行。高度的政治认同,是政党、政治团体或政治组织有效开展政治实践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和判断施政主体的政治实践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即广大中国人民在心理上、情感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美好愿景的认可与归属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要求的赞同态度和支持行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内在地包含着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三重向度④。

(一)利益认同是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1页。,“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上述论断深刻阐明:利益的追求与实现贯穿于个人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所谓利益认同,就是在利益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对社会现有的各种利益资源在满足个人生存发展需要程度方面的满意态度和支持行为。利益认同和政治认同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关联互动关系,集中体现为:政治认同起始于某一特定政治系统对人们利益需求的满足程度;政治权力的运行越能够畅通人们的利益表达渠道、维护人们的合理利益诉求,就越能够得到人们的支持和拥护。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开始,就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建立在最大限度地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之上,形成并不断巩固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十四亿多人口的整体发展需要,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集中体现“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不断提升社会公平正义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诉求得到更大满足,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和丰盈,政治参与水平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态家园的期盼一步一步成为现实。这一系列亘古未有的历史性变化和历史性成就,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利益认同程度,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牢固地建立在利益认同的坚实基础之上。

(二)制度认同是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关键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年,第797页。从本质上讲,社会制度就是对人们的生产交换活动及其社会关系进行规范和约束的规则体系。所谓制度认同,就是指人们基于对某一社会制度的心理认知、情感体验或理性判断所产生的意识上的赞同、心理上的归属和行为上高度服从或遵守的政治实践活动,是“关于制度的一种积极的认知评价、价值认同、情感体验和现实行动的总和”

郭莉、骆郁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11期。。现代社会是高度制度化的社会,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主要通过非人格化的制度来体现,并在方方面面受到制度的约束,由此决定了人们对某一特定政治系统的认同程度,关键取决于对这一政治系统的制度设计与制度运行的认同程度。

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认同,是指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设计与制度运行的认可、赞同和支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8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生命力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得到了充分彰显。在理论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形态和中国版本,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极大地深化了人类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7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断破解各种阻碍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上述理论和实践过程,也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设计与制度运行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与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等方面,全面阐释了内涵丰富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一重大的理论创造,正是全体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坚定制度认同在思想文化层面的集中体现与充分彰显。

(三)价值认同是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核心

唯物史观认为,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作为主体的人的有用性和积极意义,“价值总是与人的活动的类特性、社会性,同人的追求的理想性、超越性联系在一起”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版,第304页。。所谓价值认同,是指人们对某种价值观念产生认可并进一步达成共识,进而实现对这种价值观念的积极认知评价和价值选择的过程及态度。价值认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价值认同是一个政治范畴,指人们对社会主流价值即意识形态的赞同和支持态度,在此意义上的价值认同处于政治认同的核心地位,构成了国家或特定政治组织合法性的观念基础。

“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内核,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民至上”的理论与实践要求明确概括为“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9页。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也是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站稳人民立场,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把握人民愿望,就是把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旨归和行动指南;尊重人民创造,就是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攻坚克难;集中人民智慧,就是真心诚意拜人民群众为师,善于将人民群众的“土办法”转化和升华为解决问题的“金点子”。深入把握并践行“人民至上”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就能够在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不断增进和强化全体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统一价值认同。

二、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政治认同是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不懈探索,并把这种探索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前提之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探索集中體现为“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页。。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就把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与“现代化国防”写入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正式开启了团结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这一历程主要包括三个发展阶段,即: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程,既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又是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开始形成、进一步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的历程。

(一)对“四个现代化”的政治认同

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03页。由此初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强调第一个五年计划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重工业的发展为整个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周恩来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一五”计划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农业生产,带动了运输业、邮电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和保健事业等各行业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这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正是在这些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周恩来代表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战略,要求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56页。,以此“基本上满足我国扩大再生产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需要”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56页。,在消费品供应方面,“适当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56页。,这样就“使我国能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06页。。1959年,周恩来代表党的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更快地建成我国独立的经济体系”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经济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03页。发展目标,指出这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包括“工业、农业、财政、贸易、文教、科学、国防”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经济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03页。等各方面。与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国”和“独立的工业体系”提法相比较,“独立的经济体系”这一表述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正如周恩来所指出的,“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比只提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更完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经济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19页。。

随着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不断走向深入,“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也越来越具体和明晰。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正式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23页。。计划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分两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23页。,第二步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即“四个现代化”目标的第一步要在1980年以前实现,第二步要在20世纪内实现。

由上观之,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开启了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成为团结和凝聚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对“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高度认同,鼓舞着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百折不回的英雄气概,去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215页。,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社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215-216页。。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从中可以深刻认识到,政治认同是执政党持久号召力和动员力的重要来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围绕着“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在全体中国人民当中建构起了强有力的政治认同。

(二)对“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政治认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独立探索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1979年3月23日,邓小平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97页。,用这个新名词赋予“四个现代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邓小平强调,“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2页。,并明确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96页。。1979年12月,邓小平首次以“小康之家”来描述“四个现代化”,看似只是平俗之语,但是其中却大有深意:首先是考虑中国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起点不同,以“小康之家”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标准比较符合中国实际;其次以“小康”这个富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词语概括“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更能引起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共鸣,有利于凝聚亿万人民的热情和智慧。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翻两番”的发展目标,即从1981年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量翻两番”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66页。,从而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67页。。“翻两番”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阶段性的经济发展目标,但其实现则需要“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因此“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农业问题,能源、交通问题和教育、科学问题”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67页。。1984年,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标准和性质做出了更加明确的阐释,即“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國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968页。。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党着眼于更加长远战略目标的部署,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分为“三步走”,以人民生活解决温饱、达到小康和比较富裕为标准分为三步,直至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共同推进,199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7万亿元,提前五年实现了“三步走”中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适时对如何实现“三步走”的第三步目标进行了规划,提出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了21世纪前两个十年至21世纪中叶的目标。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依据我国国情做出的科学决策,它以“小康社会”为物质标准,以推动“四个现代化”为现实动力,以“翻两番”为经济指标,将中国在改革开放时代条件下的发展目标与人民的物质生活改善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面极具标志性的精神旗帜,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投身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从1978年至2012年的35年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6倍

参见《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年,第917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还使我国的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科学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安定和谐。在社会舆论和思想认识层面,“小康社会”“翻两番”“三步走”等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经典表述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的现代化”高度政治认同的显著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得到进一步确立的时期。与“四个现代化”相比较,“中国式的现代化”呈现出两个新的特征:一是“中国特色”更为突出;二是对时间表和路线图进行了清晰规划。从中体现出:随着执政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能够围绕自己的奋斗目标,更为积极有效地引导和建构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

(三)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认同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 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全面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并走向成熟完善。

一是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时代以来,我国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发展格局,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成就。经济建设方面,新时代的前十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谷物总产量、城镇化率等都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制造业规模和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经济实力的极大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方面,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更加凸显,中国共产党“严”字当头加强自我革命,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和实践探索实现有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增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建设方面,党科学研判“两个大局”之下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通过阐明原则立场、强化理论创新、完善健全制度、加强舆论营造等方式,“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93页。。社会建设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使我国社会发展站在了更高的历史起点。新时代以来,“我国建成了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问题”

蒋红、吴吉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多维论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得到深入贯彻,社会公平正义得以更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加强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改革方案使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制度并化为行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部署和推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页。,从利益层面、制度层面、价值层面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

二是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化解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并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推我国更好融入世界市场环境。在新时代的第一个十年里,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由2012年的11.4%上升到2021年的18%以上

《占全球经济比重提升至百分之十八以上 中国经济实力又上大台阶》,《人民日报》2022年8月23日,第1版。。在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下,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促进共同富裕。新时代的前十年,不仅是我国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十年,也是收入分配格局不断调整优化的十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1下降到2021年的2.50∶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3.1%上升到64.7%

刘元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基础更坚实》,《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1日,第9版。,农村人口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体现出我国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不断增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71页。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无疑进一步强化了广大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通常意义上,“政府满意度”被认为是衡量国家凝聚力和公民政治认同感的重要标志。2020年,哈佛大学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高达93%,这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韧性。”

《理解中国共产党韧性:中国民意长期调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Ash Center for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2020年7月。这种“韧性”,就是随着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执政能力更为强大的集中体现。

三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013年3月,习近平首次提出和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深入推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协作,形成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大国外交新格局,使中国建交国总数从172个增加到183个。在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的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气候、科技、能源、数字、卫生等多领域的改革和建设,努力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为人类文明的建设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中国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團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页。,习近平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多边主义之路,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45页。。以上重要论断,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为人类谋福祉、为世界谋大同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和增强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

三、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现实建构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中流击水、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两个大局”的复杂交汇、相互作用使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西方国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保守化倾向加重、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加大了中国经济的运行风险与下行压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利益认同带来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但与此同时,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效率与公平、个人短期利益与国家长远利益之间必然存在着张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认同构成挑战;“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争夺已开始成为中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

李智、雷跃捷:《从国际话语权视角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对外传播》2022年第12期。,为阻挠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某些西方国家把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标榜为现代化的“普世价值”,以此否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特征与重大原则,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认同造成极大冲击与挑战。要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就要以“两个结合”为科学方法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问题导向,重点从“加强思想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增强话语自信”三个方面采取有力举措。

(一)加强思想引领

中国式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现实建构,最根本、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看这个国家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这一论断言简意赅,从根本上澄清了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打破了某些国内外舆论刻意制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的迷思,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回答与落实,二者的主题、目标相同,构成了一体两面的关系。在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回答中,习近平突出强调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1页。。二是对实践条件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6-22页。。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能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去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有很多艰难险阻需要去克服,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都必须抛弃,因此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鼓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3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具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树立了“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过程中解决好思想引领问题,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武装头脑,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和科学方法,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之间的整体统一性与逻辑关联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政治认同,做到心中有数、脚下有路,不畏一切艰难险阻,将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持续推向深入。

(二)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中国人民,探索并开创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现实业已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加强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现实建构,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到实处。

坚持党的领导,关键在于解决好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如何长期执政、更好执政的问题。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习近平:《论党的自我革命》,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第86页。这一重要论断,既赋予了“赶考”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又是对全党发出的严肃政治号召,要求全党时刻准备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知和不可预知的風险挑战,以人民群众拥不拥护、满不满意为根本标准,回答好每一个时代之问,交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使作为百年大党的中国共产党持续焕发经久不衰的生机活力。

实现党长期执政、更好执政,还要进一步回答好怎样跳出执政兴衰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作出了深邃而准确的回答:“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59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探索出一条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依靠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道路,其中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重大成就,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取得的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篇章

王治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思想纵横)——准确把握推进自我革命“九个以”的实践要求③》,《人民日报》2024年1月31日,第9版。,科学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关于自我革命的基本问题,明确提出推进自我革命“九个以”的实践要求,向全体全国人民、向全世界宣誓了作为百年大党的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到底”的巨大魄力与决心。通过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必将进一步焕发蓬勃生机活力,更好解决自身问题、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从而使全体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更为坚实、稳固和持久。

(三)增强话语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条人类文明康庄大道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是一套体现中华优秀传统、展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独特话语系统。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能够运用这套话语系统,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和“好不好”等基本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增强话语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系统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增强话语自信,首先就要牢牢掌握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使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表达真实反映中国发展建设成就、准确体现党和人民意志、忠实捍卫国家利益,而不被各种形形色色抹黑、歪曲、丑化中国的言论所误导甚至淹没。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自由自觉的向往和追求,是“中国梦”的内在组成部分,凝聚着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有着具体而丰富的内涵。增强话语自信,还要能够面向国内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展现中国人民自信豪迈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实践的说服力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生机活力与光明美好的未来。

话语是文化的表达,话语自信归根到底是文化自信。习近平在阐释“四个自信”时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36页。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可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随时可能面对各种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保持战略定力必须要有强大的文化自信作为底气。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不断增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要坚持鲜明的人民立场和群众观点,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提供更为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姜輝:《全面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1日,第6版。。习近平文化思想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求是》2019年第9期。。中国共产党不仅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且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树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文化自信,能够有力支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自信,使中国人民坚持自信自立而又胸怀天下,不断增强和巩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

(责任编辑  刘  英)

Consolidating the political identity founda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JIANG Hong, FAN Xiao  ·5·

Advanc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equires among all Chinese people a strong political identity which is a significant and intricate phenomenon. To foster the identity,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clarifying its essence and requir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rest, institutional and values alignment. It is essential to not only analyz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political identity, but also grasp its developmental trends and fundamental principles by adhering to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logic. Given the profound evolution in the “two major contexts,”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for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measur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guidance, upholding the Partys leadership and enhancing confidence in discourse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wo combinations”.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政治认同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