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2024-06-01吴小萱
吴小萱
摘 要:高中地理是一门涉及自然、人文、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其综合性和思想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深层次的发展,才能使学生受到全面的教育。因此,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状况,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更多参与地理实践教学的机会和空间,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为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高中地理教师要善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从生活中引入案例,设计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高中地理教育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地理学科早已纳入高考,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然而,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地理实践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机会,注重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培养学生的地理实验和行动能力,以及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以具体的地理学习内容、预设的学习目标和附加的学习活动为铺垫,深入浅出地传达实践活动领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现象、原理和规律,从而使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进行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处理中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折射实践认知经验的特点和逐步实现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专业教师缺乏,教学理念陈旧
长期以来对地理学科的偏见,导致专职教师稀缺,有些学校甚至依赖非专业的教师担任地理教学任务。这些教师往往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仅仅依靠朗读课本或者强调应试技巧,如让学生背诵历年考点。这种做法不仅抑制了课程改革的势头,也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此外,不足的教学资源也是问题所在。
(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众多地理教育者坚持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中教师和教科书被视为课堂的主要信息来源,导致教学过程基本上变成了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活动。这种方式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教学活动的创新性,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地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依旧主要使用传统的工具,如粉筆和书本。缺乏如黑板、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更不用说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了,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很多教师没有将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要求作为他们工作的重心,也未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1]。
(三)教学空间狭隘,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
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很少有课外实践教学,学生的学习仅限于课堂45分钟。许多地理概念和理论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才能更好地理解,但是当前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地理教学应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但是许多教材和课程缺乏这方面的内容,导致学生难以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同时,由于课本知识有限,都属于抽象的知识或概念,有很多地理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这也与地理课程的特点有关,这也是由于区域决策的局限性造成的。
(四)教学理念不够先进和人本化
受应试教育影响深远,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学伊始依旧秉持旧有的教学理念,未能与时俱进。在传授知识方面,依然存在偏重课本内容的倾向;在对待学生成绩的态度上,也过分强调分数,而忽略了挖掘学生潜能的重要性。此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性未获足够重视,师生间缺少有效互动,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失去了应有的主导地位。这些问题均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造成了阻碍。
(五)学生缺乏质疑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学生理论功底扎实,学习态度踏实严谨,但仍缺乏开放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多数学生缺乏提出问题的精神。对于一个优秀的高中生来说,质疑精神是学生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能力。因此,在高中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在地理学习中,高中生也应该具有质疑精神,但现在大多数学生往往习惯于接受死记硬背、机械学习,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一味地附和教师。
二、高中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还要通过实践活动如图像解读、气象数据分析、地貌观察等来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具体化、抽象化,使学习更加生动和实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各种地理技能的能力。
(二)提升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活动通常涉及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研究,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地理实践活动通常围绕环境、资源和城市规划等实际问题展开,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一过程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对现有知识和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活动和实践经验更有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直接参与获取和探索知识的过程。这种以互动和体验为导向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唤起他们对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四)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地理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有助于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责任感。在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中,经常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协调、完成任务。这种团队合作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对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团队合作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互动
新课程改革所推荐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高中生对现实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认识能力往往有限,而高中地理课堂时间和空间的不足,又使他们难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一些抽象、陌生的地理现象。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合理的课堂设计与学生的知识技能相联系。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相关地理事实和现象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呈现和思考、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地理学习目标的达成[2]。
在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时,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例如:通过“大葱滞销”“县农业发展的变化”“棉花收购价调整及其产量的变动”等实例,强调交通、市场和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进一步地,展示草莓种植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尽管缺少种植草莓的理想气候条件,草莓仍然被成功种植,这是怎么做到的?在讨论中,学生将认识到“我们能够通过创新和改造自然因素”这类实践活动的结合,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增强地理实践能力。在讲解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总结地球自转与时差、地球自转与季节之间关系的知识。在下一节课中,学生可以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推理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基本地理素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展“我国的旅游资源”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素材创设认知情境,组织学生对九寨沟、故宫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进行探究分析,领略那里的山水之美。在地理知识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整合归纳各景点的特点,自己绘制地图,从而模拟基本特征,在实践中强化实践能力。
(二)设置启发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较多,内容普遍较为复杂,一些抽象、宽泛、复杂的地理知识往往被很多学生误解,难以达到培养基本能力的目标。而启发性问题的引入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习者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设计符合预期学习目标和学科重点、难点的实用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解析、研讨、感知问题中获得认知发展,在突破一个个认知困境,解决一个个学习问题中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争辩与交互中,进行思维碰撞与认知分享,来激活学生思维,实现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开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北京等大城市的内部空间展示,引入问题:你所在城市拥有怎样的空间结构?让学生在关联所学、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学习。在学生完成自主实践与探究后,继续追问:请联系你所在的城市空间结构组成,分析一下各部分有什么作用?你认为哪些地方应当得到调整?借助实践性问题的引领,要求学生在课外开展进一步探究与分析、实践与体验,来塑造其核心素养,发展其实践能力。在学习《地球上的水》这一章节时,介绍了洋流的相关知识,教师首先通过一些例子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有的海洋鱼群大,有的海洋鱼群小?”这样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课本中寻找现象产生的原因。经过调查,学生会意识到这与洋流有关。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对知识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在教学《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让学生就此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社区调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地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受限于教学资源和手段的不足。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教师和学校应该积极整合内外部资源来筹备这些活动。具体措施包括扩充校园内外专门用于地理实践的教室和设备。学校内部,应该投资于实验工具和设备,以加强观察与研究能力,并考虑建立一个专用的地理实验室供学生使用。在学校外部,可以建立或合作建立地理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现场学习的机会。教师可通过地理竞赛、实验室地理建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可以与学校的物理或化学教师合作,借用科学实验室开展气候模拟实验。在学习气候变化时,学生可以在实验室模拟不同的大气条件,观察并记录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直观了解温室效应等气候现象。在“自然灾害”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历史上不同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分布情况,既加深了学生对自然灾害地理特征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让学生研究“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或“世界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课题。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收集资料,并进行汇报展示,这样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在学习“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学校的花园或附近的公园,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种类、分布以及生态环境等,提升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和保护意识。
(四)组织实践性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基本实践和户外调查是培养和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需要在备课和指导中立足于具体的学习内容,落实实践活动的结构,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完成实践目标,并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复习和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在实践中发现和理解、实践和应用,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教材,有效发展认知系统,提高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地理知识与课内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逐步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基本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实用工具,组织学生使用地图、全球定位系統和其他地理工具来确定位置、描述环境、山坡和山脊及其他地质构造、水资源、水文特征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应用地理知识,提升对野外生存、灾害管理等事件发生的处理能力。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教师能够提升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并增强他们的操作技能。例如:在学习了“旅游地理”之后,学生可以参与设计旅游探究项目,这样不仅能扩展他们的地理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在掌握了“地理信息技术(如GPS、GIS、RS)”的应用知识之后,学生可以通过使用手机或GPS设备进行定位、测量海拔、导航和地点查询等活动,实践中学习GPS的基本原理、功能及应用范围。这种方法促使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来深化对技术的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对保证学生学好地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地理实践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创设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努力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积极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探索的态度,自觉投身到各种实践活动中,促进地理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的逐步提高,从而实现快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基础地理教学的内涵,掌握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要素。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打破传统教学的界限,深化地理课程的内在内涵,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海海.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J].学周刊,2024(2):131-133.
[2]沈素玲.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9(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