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至善至美到忧国忧民
2024-06-01殷聪聪
殷聪聪
[摘 要] 叶圣陶一生创作了大量童话、儿童小说、儿童诗歌、儿童戏剧等作品,本文以他四十篇左右的童话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所表达的主题进行归纳总结,这对今天的儿童文化创作依旧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葉圣陶的生平进行介绍,解释了他开始儿童文学创作的必然性;第二部分借用中外学者有关于“主题学”及“主题”的理论论述,表明主题的形成与作者的创作背景与个人价值选择都具有密切关系;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笔者认为叶圣陶童话主要有三个主题,分别是“歌颂爱与自然之美”“传达人生道理”以及“揭露社会现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叶圣陶 童话 主题
[中图分类号] I206.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3-0080-04
叶圣陶在“五四”之前几乎一直担任小学教师的职位,这一经历让他对儿童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可以看出儿童心里无不有一种浓厚的感情燃烧似地倾露”[1]。他们对于诗歌以及其他文艺作品有着强烈的渴望,但是叶圣陶却发现当时的文艺作品很少有适合儿童读者阅读的,入目皆是些古典主义和“传道统”的作品,可供选择的少之又少,于是“为最可爱的后来者着想,为将来的世界着想,赶紧创作适于儿童的文艺品,总该列为重要事件之一”[2]。由此,叶圣陶自觉担任起了为儿童创作新作品的使命,同时还不竭余力地号召其他作者为少年儿童写东西。
1921年冬,商务印书馆筹办创刊《儿童世界》,郑振铎任主编,也就是在这一年,叶圣陶在郑振铎的鼓动下开始写童话,此后笔耕不辍直到1936年,一生创作了40篇左右的童话,每一篇故事都显示出独创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植根于我国的现实环境,具有民族性,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儿童文学的宝库。
本文要研究叶圣陶童话的主题,有必要对“主题”这个概念进行一些阐释,学术界关于作品主题的研究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即主题学,但本文所要进行的主题研究并不等同于文学学科中的主题学。根据学者陈惇和刘象愚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作品分为一个四层的结构。最下面一层是题材;题材上面是情节、人物和一定的艺术形式;再上面一层是从具体的情节、人物中概括出来的一系列母题;母题上面的最高层次是作品的主题。主题学是以作品的这四个层次为对象,于是,有题材研究、人物研究、母题研究、主题研究等”[1]。主题只是主题学中一个很小的部分,与母题的关系往往值得我们去仔细甄辨,“母题是客观性的,主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母题数量是有限的,主题是无限的;母题是构成文本的最小单位,是不可再分解的,主题则是宏阔的、博大的,多层次、多义的”[2]。
所以,通过以上学者关于主题的概念阐释,不难看出作品主题的选择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以及想要反映的时代都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这种选择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叶圣陶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几十篇童话故事必然包含着他对中国儿童的爱与期待;同时秉持着“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原则,这些童话中不再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真善美”,还敢于揭示社会上的一些苦难给儿童来看,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显示了叶圣陶作为一个文人在国家磨难面前的担当。归纳来看,叶圣陶在童话中所要表达的主题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歌颂爱与自然之美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承担了启发民智这一重要使命,新文化先驱们在文学启蒙方面更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鲁迅的“儿童本位观”一经提出,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是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独立存在,他们自然也有阅读的需要,但究竟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适合儿童呢?作家们很快意识到,儿童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成人文学中的丑恶一面自然不适合展现给他们,所以儿童文学首先应该维护童心,传递真善美的人类基本价值。
叶圣陶的第一篇童话《小白船》,“爱”“善”和“纯洁”就是渡过一切难关的钥匙,是对童心世界最直接的赞颂。关于《芳儿的梦》,虽然我们深知星星项链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东西,但是却能感受到孩子对于妈妈那种最纯洁、无所保留的爱,同时结尾妈妈的笑也说明了这种爱是相互的,母爱不求回报亦无所保留。《燕子》这篇童话体现了“泛灵论”[3]的思想,一只受伤的小燕子脱离了妈妈的庇护可谓是危在旦夕,但实际却“遇到的全是好意”,万物都是有生命且有情义的,孩子们喜欢这只小燕子却不会占有它。在这篇童话中我们看到了儿童视角下万物有灵的美好,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小生命,对成人来说也是受益匪浅。
以上几篇童话都创作于前期,符合大众对童话的一般认知。每一篇中都用大量笔墨去描写自然风光的美好,可能因为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儿童的真诚、善良、纯洁与本性的美好才能相得益彰。情节及对话的设置充满童真童趣却丝毫没有违和感,就是成人读者去阅读也会自然而然被感染,内心生发出无限的温柔来。
然而即便是童话,也不能一味地只歌颂美好,处于“五四”启蒙风潮中的叶圣陶,自然会自觉承担起教育儿童的使命,在童话中把一些关于现实的人生道理传递给小读者,帮助他们塑造一些优良的品质,这就构成了他童话创作的第二大主题。
二、传达人生道理
根据学者王泉根的观点,儿童文学这种适合儿童思维特征和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被创造出来,是人类社会希望在与下一代进行精神沟通的同时传达自己的文化期待,“儿童文学是两代人之间进行文化传递与精神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现世社会对未来一代进行文化设计(即人化设计)与文化规范的艺术整合”[3]。这就很深刻地揭示出了儿童文学作品大多数由成人创作,其中必然蕴含着对下一代的某些期待这一本质内涵。
这一道理很简单,即使是在儿童文学“非自觉”的古代时期,如多用来教育儿童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内容在我们今天看来自然是封建糟粕,但对当时来说,即是传达出当时的父辈或者统治阶层对下一代恪守孝道的希望,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今天的儿童文学相对更强调在潜移默化中对儿童产生影响,叶圣陶也明确表达过,“感情的熏染,其活力雄于智慧的辩解。所以谆谆诏告不如使其自化”[4]。且看在其童话中的具体表现。
《傻子》描写了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因为种种举动而被大家称为“傻子”,结果最后却因为让国王做出休战的决定而受到了全国百姓的认可和爱戴。傻子的行为在儿童视角看来并没有任何错,读者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其他人都不赞同,而结尾就会解开疑惑:原来傻子并不是真正的傻!只要内心始终保持善良,不因为外界的看法而轻易改变,最终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新的表》中的愚儿因为不懂得使用表而闹出了很多笑话,原因是他不懂变通,大多数儿童读者都会比他强一些,但他能在每一次犯错之后悉心听取长辈的意见,并且迅速改正,确保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知错就改的能力值得大多数人去学习。叶圣陶并没有采用说教的语言,但通过愚儿的故事,相信很多小读者必定会有所收获。《梧桐子》这篇童话用充满童真的语言,以一颗梧桐子的视角和感受讲述了它离开梧桐树母亲后的种种经历,小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会被梧桐子敢于脱离母体去外界闯荡的勇气所折服,也会被它强劲的生命力所感染,而且梧桐子和母亲以及兄弟姐妹间深厚的感情也能让小读者们思考自己是否因为一些事情而让家人担心,促使他们认识和珍惜亲人之间的感情。
还有《小黄猫的恋爱故事》传达出爱情的珍贵,并非外在的物质所能给予,而且爱不应该只是一味地索取的道理;《贼》写了盲目迷信的村民们被两个小贼耍得团团转的故事,能让小读者意识到迷信的危害;《将来做什么》能够帮助小读者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如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做出来的东西只能让少之又少的人来享受,就应该思考这样做的价值,选择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才更值得歌颂;《月姑娘的亲事》告诉小读者不能以貌取人,真正做了很多事的人可能往往很低调;《最有意义的生活》通过对比两块小石头的不同遭遇,让小读者明白奉献的人生价值。
除以上列举的篇目外,还有一些同样传达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只不过它们的故事背景都取材于现实,所以归入“揭露社会现实”这个大类下面,下文会进行分析,此处就不再赘述。
三、揭露社会现实
“十来年前,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5] 鲁迅的这句评价足以证明叶圣陶童话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具体开辟了一条怎样的路呢?只要读完《稻草人》就不难发现,这篇童话似乎和大众认知中的童话有很多不同之处,不仅没有欢声笑语,而且处处流露出人民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叶圣陶先生首次将笼罩着儿童的幕布撕开了一个口子,小读者们首次接触到现实世界的污浊与黑暗。这条路即以现實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儿童文学,也被后来的学者命名为“稻草人主义”[6],其美学指向就是“求真”。可能很多人会疑惑把成人世界的黑暗展示在儿童面前会不会对他们幼小且脆弱的心灵造成伤害,郑振铎也早在《〈稻草人〉序》中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可以说是应该的。他们需要知道人间社会的现状,正如需要知道地理和博物的知识一样,我们不必,也不能有意地去防阻他”。[7]
那么叶圣陶具体是怎样在他的童话中向孩子展示“成人的悲哀”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情的目光
这一系列的童话都有反映当时真实的社会情况,但依然带有浓浓的幻想气息。如《大嗓门》中因同情别人而不再鸣叫的汽笛;《旅行家》中同情地球上种种不公的旅行家;《眼泪》中显示出“吃人”社会对人民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迫害,最终在一个因为同情鸡被杀死的孩子那儿找到了同情的眼泪,这里也反映了叶圣陶对儿童纯洁内心世界的歌颂,希望遭受磨难的成人也能清醒,不要丧失应有的情感。《画眉》中一只逃出生天的画眉鸟以一种同情的眼光俯瞰,发现“世界上,到处有不幸的东西,不幸的事儿——都市,山野,小屋子里,高楼大厦里”[4]。所以,决定为不幸的人们歌唱,为他们缓解劳累和愁苦。
《稻草人》是一篇作者以同情的目光揭露现实悲苦的典型童话,被插在泥土里的稻草人目睹了稻田逐渐被害虫侵蚀,稻田主人——一位身世悲惨的老太太一年的辛苦又作废;一位渔妇和他生病的孩子相依为命,却连能够果腹的愿望都难以达成;一位不甘被赌鬼丈夫像猪牛一样卖掉的女人投河自尽。与前面提到的几篇带有理想色彩的童话相比,《稻草人》显然更切合实际,但稻草人只能同情却什么也做不了,最终“倒在田地中间”。叶圣陶曾经阐述过“稻草人”的含义,他写的“稻草人”是一个富含同情心,但又没有力量、没有办法可以改变环境、帮助别人的人,是旧中国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不自觉地写出了知识分子的苦恼。所以,稻草人的视角也正是当时一批知识分子的视角,他们能做的只有揭露这种黑暗给读者看,让儿童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2.“劳心”与“劳力”之探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9] 孟子的这句话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影响深远,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金科玉律,直到今天,这种影响在当代社会依旧存在,成为很多不公平社会现象的主要来源。叶圣陶在他的童话中就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描摹,所持有的态度虽未明说,但已深深植根于故事情节推衍之中。
《地球》写了原本相互平等的人们遇到生存困难时,想耕种收割但却享受不劳而获而逐渐变得柔弱和娇小,“总有一天会从地球上消失的”[4]。《绝了种的人》可以看作是《地球》的后续,这些不劳作的人终于退化成了头大而身子小的怪异形状,最终彻底灭绝。《克宜的经历》描述了去城市里享受快乐的克宜通过一面可以看见将来的镜子发现都市的人因为不劳作而逐渐退化掉四肢,将来只能等死。这一篇的整体节奏较为轻快,是一篇城乡对比的典型童话。叶圣陶在这几篇中揭示了“劳心”与“劳力”的差距,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颂,同时也有对整个社会依靠劳动人民的成果来生存但却瞧不起劳动人民这种不公现象的控诉。此外,还具有教育意义,是让小读者不以劳动为耻的一声警醒钟。
3. 诅咒、反讽的态度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仍然处于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社会秩序溃败不堪,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频频爆发,底层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叶圣陶作为一个心怀大爱的作家,在作品中对导致人民悲苦的社会现象以及上层阶级的人体现出了诅咒和反讽的态度。
《鲤鱼的遇险》中对外面世界充满信任的善良的鲤鱼却突然遭到了鸬鹚的诱骗而差点失去生命,这让读者明白“世界包含着悲哀和痛苦,咱们应当诅咒这个世界”[4]。这种诅咒世界的态度按理说不应该传递给儿童,但奈何现实世界已经足够糟糕了。《瞎子和聋子》中的瞎子和聋子因为想看见世界和想听见世界而对换了身体缺陷,但他们如愿后却发现根本忍受不了世界上各种苦难的声音和血腥的场景,于是自我选择成为又聋又瞎的人,这是对世界最无力的反抗,小读者也不难领悟到其中作者没有说出口的悲哀。《花园外》中穷人孩子长儿在花园外看见了坐车的有钱人,也看见了拉车的穷苦人,明白了这是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世界,人生来就不平等。叶圣陶改写安徒生的同名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那个一意孤行的皇帝丑态百出,但依然执行着他的专制主义,最终被人民撕去了“空虚的衣裳”。其他篇目如《跛乞丐》中一心为别人着想的绿衣人邮差却沦为乞丐;《书的夜话》中的书不再是为了阅读而成为了谋取功名和塑造虚假形象的工具;《含羞草》中爱慕虚荣的玫瑰花、不为没钱的人治病的医生、为了建筑华丽的市场却不管人有没有住的地方,这“不合理的世间”使得一株小草为之羞愧;《慈儿》中富家孩子慈儿发现父親所谓的“正义”战争恰恰是一场自己家族谋私利的阴谋,始作俑者得意洋洋,而战争中无数的受害者却“潦倒悲伤”,揭露充满讽刺的真相后,“往根底里做去!”是叶圣陶对小读者由衷的期待。
四、结语
叶圣陶的童话创作内涵丰富,每一篇都具有极其深刻的思想,不因为它们的读者是儿童而粗制滥造,虽然童话篇目不多,但实在值得儿童乃至成人读者花费心力去细细阅读和品味。如鲁迅所评价,叶老的童话创作开了一条新路,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只粗浅谈论了童话的主题。另外,叶圣陶童话的语言如很多学者而言,“具有明显的民族化与儿童化的特色,它是民族的活的语言,既无欧化句式,又无文言词语;同时具有童话作品必备的明白、晓畅、生动、活泼的儿童化特点”[5],更是值得读者去阅读揣摩。总之,叶圣陶的儿童文学创作如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闪烁着莹莹的光芒,作为后辈的我们,理应有职责拭去这颗明珠上的浮尘,热爱它、珍视它并且保护它,让叶老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重新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春荣.意义的生成与阐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3] 王泉根.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 叶圣陶.叶圣陶和儿童文学[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
[5] 王泉根,王渝根.论叶圣陶童话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
(特约编辑 范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