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与美学并重: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建筑景观更新设计实践研究
2024-06-01童欢王小冬
童欢 王小冬
摘 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趋于平稳和城市更新兴起的背景下,高校老校区建筑景观更新建设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建筑景观归属于文教场域,大部分历史老建筑底蕴深厚而富于文化价值。面对高校老校区建筑景观存在时间长、数量多、位置优越且无法扩建和利用率低等诸多问题,本文试图以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建筑景观的更新设计为例,对高校建筑景观进行更新一些思考,以期为高校老旧建筑景观更新保护和科学发展助力。
关键词:高校老校区;老旧建筑景观;小微更新;设计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在城市更新大背景下,高校老校区的校园景观更新建设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高校校园景观建设开始朝着“多元化、人文化、绿色生态化”目标迈进。“高等学府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中国这些大学里的建筑,已经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社会变革及历史,多少社会思潮在这里传承,每栋旧建筑都具有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严重破坏的弊处远远大于利处。”[1]可以说,高校老校区内的建筑景观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立德树人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改造潜力和精神特征。随着新校区扩建,老校区建筑景观逐渐被人们忽视,呈现出诸多问题。如老校区旧建筑被破坏性地拆除,砍掉了大学文脉之根基,破环了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老校区景观出现空间布局不合理、绿化面积少、文化氛围欠缺、活动设施不足等问题。由此,各大高校在新校区建立的同时也加快了老校区建筑景观的更新建设[2]。
本次研究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以功能与美学并重为前提,讨论高校老校区建筑景观存在的问题和更新的必要性,并结合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桃李园食堂后院更新方案阐述具体做法。提倡坚持科学发展理论,在“小微更新”理念下,以最小化投入资金、最小化破坏更新方式,打造出满足功能使用和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校园景观空间。
为方便讨论,将文中的关键词进行以下界定。
(一)高校老校区
“老”是和“新”相对的,不一定是指校园相关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达到了一定的使用年限[3]。高校老校区拥有交通便利、景观风貌质朴但缺乏可建设用地、建筑景观设施老旧等特点。
(二)校园建筑景观
校园建筑景观是师生日常生活的场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校内所有的公共空间和设施,如校园建筑、绿地、设施等,为本次研究的探讨对象;狭义上是指校内除建筑和运动场外的庭院、休憩空间等。
(三)小微更新
“微”指相对尺度下的局部空间。吴良镛先生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对“更新”的定义可概括为改造、改建或再开发和整治与保护。“小微更新”理念是在此基础上对更新范围进行微缩,指对高校建筑景观局部空间功能、形态、景观等方面工程量较小的改动和资金量较少的投入。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案例
(一)国外经验
国外分别在校园空间规划和建设设计研究方面做了理论贡献。20世纪60年代西方在高校建设时,对高校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开始出现。20世纪80年代西方开始以“功能置换”的方式对高校校舍、车站、仓库等旧建筑进行更新后再利用。关于城市更新背景下旧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美国建筑师埃德蒙·N·培根在《城市设计(修订版)》中提出用扩建和改建的方式。在城市与校园空间方面则有丹麦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和《人性化的城市》等理论作为指导。西方高校建设时充分利用现有地上、地下空间,通过原地改扩建、分区开发、新旧置换等方式进行景观更新[4]。在高校老校区建筑景观的更新上,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二)国内经验
建国初期由于缺乏对建筑的保护意识,导致大量具有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建筑被拆除破坏。建筑大师梁思成在古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上提出了“整旧如旧”和“整旧如新”的理念。吴良镛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提出:“城市需要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就必须进行有机更新,这是有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5]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针对校园规划的理论研究开始出现。相关书籍有何镜堂的《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刘丽和的《校园园林绿地设计》、周逸湖和宋泽方的《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等[6]。校园景观更新与改造方面在20世纪初有了相关学术论文,主要有2008年霍春梅的《浅谈高校旧校区环境景观的改造建设》、2015年王芳和梅林的《高校校园老校区空间景观的更新与提升——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2016年汪赛群的《基于传承与共生理念的高校校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等。
国内外高校建筑景观更新给本次研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案例。西方近现代城市建设开始较早,对高校老校区保护利用方面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建筑遗产保护和具体建筑改造、校园规划和设计理论等方面。目前国内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校园内古建筑的保护和校园景观规划与更新方面,在老校区内建筑景观功能的“小微更新”方面研究理论和实践较少[7]。
三、高校老校区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时间长且数量多
新中國建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52年秋,中央教育部根据当时建设发展需要进行了第一次院系调整,当时建成并沿用至今的高校已有7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综合发展,各重点工科院校进行补充建设(如表1)。据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文件《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3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39所(含独立学院164所,高职(专科)学校1489所。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老校区景观功能和建筑美学正被弱化。
(二)位置优越且无法扩建
高校建设初期,在教育普及推动下高校选址多为城里交通便利的区位。在经历几十年见缝插针式的补充建设后,可用土地面积日趋减少,校园建设密度也日趋升高。随着城市化发展和街道有机更新,老校区周边可用地和老城区街道都已开发,校区面临无法再向外扩建的难题。因此,为满足教学需求就必须对老校区现有的建筑景观进行更新利用。
(三)建筑景观利用率低
如今教育活动中更注重校园建筑的灵活性和通用性,对于老校区那些存在功能单一、设施陈旧、缺乏美感等问题的老建筑利用率日趋降低,甚至成为空楼。传统的座椅、庭院、绿地、设施等,由于缺乏活力、功能、美感和公共交流空间等问题,造成无人前往、无人利用的现状。
(四)校园文化特征单一
老校区建筑景观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建筑材料、建造工艺和审美特征等都反映了当时高等教育特色和技术发展水平,凝结着校园教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由于长期受中国传统式教育影响,高校校园建筑景观风格单一,缺乏校园文化特征。此外,老校区在发展中不停被更新,导致不同时期修建的建筑景观联系较弱,缺乏学科特色和文化内涵。
四、高校老校区更新的必要性
(一)满足招生和学科建设
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普通本科招生467.94万人,比上年增加23.34万人;研究生招生124.25万人,比上年增加6.60万人。党的十九大谈及文化自信时提出,建议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時倡导“三全育人”。建设校园文化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提出,旨在加强高校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无缝衔接。
(二)适应教育多元化发展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其多元化发展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今高校教学中各个学科的交流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教学上,而是要更加注重在环境中的实践学习。同时,高校建筑景观要为满足不同教学活动需要朝着“多元化、人文化、绿色生态化”目标迈进。在更新上提高建筑适应性、灵活性,注重景观功能性和审美性。
(三)文化传承和特色精炼
高校老校区建筑景观是教育发展的产物,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见证。对其更新应着重于两方面:一方面老校区建筑景观是校园历史的见证,本身保留着历史特色,可对其挖掘后更新利用;另一方面用校史故事和独特的办学特色,来实现老校区建筑景观的生态更新和整治更新,从而实现校园景观的科学发展。
(四)展现高校精神,陶冶学生情操
高校精神的重要体现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与协调。因此,校园景观建设也要作为考核高校教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有重要作用。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乔丹在开学致辞中说:“……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一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知道体面和诚实。”[8]
五、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桃李园食堂后院 建筑景观更新设计实践
“四川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川师大)是一所拥有76年办学历史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四川省举办本科师范教育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9]1965年,为适应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教育部决定将位于南充市的原四川师范学院一分为二,其本科专业以“四川师范学院”的名义全部迁至成都市锦江区,即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如图1)。1956年3月,建校委员会在与管辖狮子山的三圣乡政府进行协商之后,正式进行土地划拨440余亩投入建设,现面积已达到1400亩。当年建成至今仍在使用的有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学楼、老图书馆(现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行政楼、理化试验大楼(现物理系实验楼)等。近年来校区内一直在施工维修,但主要是针对教学区域的基础设施和道路系统,而对桃李园食堂后院建筑景观局部的功能和美学方面依然未有改善。
(一)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桃李园食堂后院现状
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桃李园食堂后院,现有单体建筑7栋和临近宿舍楼4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建筑建造上,由于年代久远,食堂和学生宿舍等其它配套建筑的外立面缺失特色,与教学区建筑外立面风格未统一。窗户的采光和质量不能满足使用,美感也较差。屋顶缺乏特色,不便于排水。
2.在景观分布上,内部区域功能混淆,布局不合理,基本无可供休闲的公共空间。选区内空间狭窄且地势有轻微起伏,无可供休憩的点状绿化场所。非机动车棚年久失修,破坏了景观环境,食堂后地面油污污染严重。无可供休闲的座椅、垃圾桶、路灯、信息栏等基础设施[10]。
(二)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桃李园食堂后院建筑更新设计
结合近年来城市更新方向,引入“小微更新”理念,把“改、修、饰”做为此次建筑立面更新的主要策略。从高校科学化发展和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提升校园老旧建筑的形式美、意境美和功能美。分别从建筑风格、色彩、装饰三方面对墙体、窗户和屋顶进行更新实践。在建筑风格上,根据狮子山校区历史沿革和教学理念,以现代结合历史的方式,提炼文化元素后进行立面更新;在建筑色彩上,对狮子山校区不同时期公共空间的建筑装饰色彩进行提炼,把提炼的历史主色调进行设计运用;在建筑装饰上,按照“修旧如旧”原则,用现代仿古材料和现代新型材料结合的方式,以最少量增加构件、协调整体装饰的手法,提升建筑立面的整体性。
1.墙体
建筑墙体是整个建筑的视觉中心,它呈现的风格、色彩、材料等影响着整体建筑形象。从现场调研来看,选区内的建筑为近代风格,墙体色彩以灰白为主,部分加蓝色和红色作为点缀。由于年代久远,食堂和学生宿舍等其它配套建筑的外立面缺失特色,与教学区建筑外立面风格未统一。在墙体更新上,首先按照 “改、修、饰”更新策略,根据现有教学区建筑样式对其进行更新和装饰(如图2)。采取以新型建筑涂料覆盖、仿古文化砖贴墙、清洗墙面、增加建筑装饰构件、统一建筑附属物等方式,提取教学区墙面红灰文化砖配色,檐口采用铝挡板线条制作,设计分割线条提升建筑的装饰美感,以实现老校区建筑风格、色彩和装饰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其次在墙面更新上借用师大校史和办学特色,提炼文化元素设计成木制面板景墙,篆刻校史文字和历史脉络图,将其物化到景观环境中。在最小化破坏墙体的情况下对墙面进行更新,将学校的历史文化反映在校园建筑中。
2.窗户
不同形式、材质和色泽的窗户都会对建筑风格产生影响。选区内的窗户形状以长方形为主,材料以铝合金窗框为主,颜色以白色为主,整体为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风格。其窗户采光和质量不能满足使用,美感也较差,按照“改、修、饰”更新策略,分别采取整体或局部替换和玻璃清洗的更新方法。作为近代建筑,窗户也在维修过程中被破坏结构、抹上污渍,新立面更新将聚焦窗户的颜色、材质和造型。对一楼生锈的防盗窗进行拆除,确定尺寸后将所有窗户更换为保温隔热门窗。颜色选择上配合更新后的建筑风格以黑色为主,玻璃采用隔热透明玻璃满足采光,材质选用耐用、防腐蚀、环保的的铝合金窗框,以满足使用功能和建筑美学(如图3)。
3.屋顶
屋顶是建筑风格的重要载体。选区内的屋顶结构主要为平屋顶加女儿墙和钢结构斜屋顶。屋顶缺乏特色,不便于排水。按照“改、修、饰”的更新策略,分别采取修整、更改和清洗的方式对屋顶进行整改。一是对屋顶的杂物、破损的构筑物进行清除搬运;二是对部分彩钢棚顶拆除后,采用铝挡板制作;三是对部分荒废的配套建筑进行重修利用。修缮墙体后,对其屋顶进行重修规划、绿化处理,形成集功能与美学为一体的屋顶花园,重点打造绿色建筑、绿色校园。
(三)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桃李园食堂后院景观更新设计
在景观更新上,按照人性化、功能性和审美性要求对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以“点、线、面”结合的景观格局,用“修、补、建”的设计策略,对选区内公共空间、景观绿化、停车区域、基础设施进行更新。“点”指小面积植物、独立灌木和树池景观,可进行修复、补植和新建。“线”指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等,采用分区铺装、补建花池、树池等方式。“面”指角落空地、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棚等,需重视其公共属性,根据需求和人群流量进行设计。
1.公共空间
选区内部区域功能混淆,布局不合理,基本无可供休闲的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更新上,用“修、补、建”的设计策略,对现有闲置地块进行挖掘规划,充分发挥其功能价值。在满足师生空间功能使用的基础上,体现出川师大特有的校园人文情怀和景观风貌[11]。
主要对四个点位进行更新:其一是对于宿舍楼下后墙区域针对考研学子打造“读书一角”,将参与式景观融入其中(如图4)。设计保留原有植物遮荫,设置石凳、石桌、植物花箱等,墙面用仿古石打造。一方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增加空间层次感,另一方面可供师生学习、生活、交流使用。其二是对于“街巷一角”无法更新的废弃车棚采取遮挡方式,修建景墙和花箱等,围墙拆除后修建与整体建筑风格统一(如图5)。其三是对于闲置高差空地进行拆除重建,做成下沉式交流空间,形成“文化广场”(如图6),采用木制地板、卵石或碎石铺装保证道路的透水性,再运用现代工艺嵌入灯带,打造氛围感。其四是对于有条件的建筑屋顶进行清洗、拆除和修建,发挥微型空间成为一个小且满足功能的屋顶花园——“师大驿站”(如图7),沿建筑修建木制楼梯,打造私密空间。此设计意在提高废旧建筑利用率的同时丰富场地内的空间类型,增加师生的活动空间。
2.景观营造
选区内空间狭窄且地势有轻微起伏,无可供休憩的点状绿化场所。在景观绿化更新上,采用“修、補、建”的设计策略。首先在宏观上进行统一布局,合理选择植物;其次对现有绿化进行补植和优化,增加绿化面积的同时提升景观视觉层次;最后在遵循生态、美观、经济的原则上,采用基础种植绿篱、花境、垂直绿化等方式,搭配颜色鲜艳、色彩丰富的植物造景,为高校学子营造出能专心学习的舒适环境。
主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更新:其一是针对原有绿化区域,进行树木修剪和美化,对无景观价值的植物进行消除,增加植物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等,形成有立体感、有秩序的景观种植池,做到小而精致;其二是对于部分墙面和小空间进行花箱种植、花箱上墙等,降低成本的同时丰富景观风貌;其三是对有条件的楼房进行绿化处理,在保证承重的前提下增加草坪及构件形成小型屋顶花园;其四是通过铺装进行场地区分,选用透水沥青、透水砖、硬质防腐木、砾石、下水道网、石板等,在满足整体性基础上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最终达到景观空间更新的效果(如图8)。
3.停车区域
选区内现有一个非机动车停车棚和食堂卸货停车场。非机动车棚蓝色彩钢棚全遮盖,与周围建筑风格不合,破环了景观美感。内部无区域划线,停车杂乱无章。棚内乱拉电线进行充电,有安全隐患。在停车区域更新上,用“修、补、建”的设计策略,对现状进行拆除、新建。
主要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更新:其一是围栏拆除后进行钢结构建造非机动车棚,颜色采用褐色,使之与现代校园环境融合。顶部采用分块设计方便打扫,保留植物新修花池供休息。内部设置专用充电桩增加功能,规范停车线,确保校内安全(如图9);其二是对食堂卸货停车场地面进行清洗修复,地面停车线重新划分,过道搭建休息棚和座椅,铺装上采用透水性最好的沥青,保证材质多样、环保,提升校园景观环境的低碳功能。
4.设施建设
对于老校区而言,基础设施依旧处于低级阶段,难以满足师生需求。在选区场地范围内,基本无可供休闲的座椅、垃圾桶、路灯、信息栏等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更新上,用“修、补、建”的设计策略,对场地内的基础设置进行定点补充,设置具有参与感的景观小品,如廊架、座椅、雕塑等,打造符合时代审美和功能的校园特色景观[12]。
在座椅设置上主要有三种:其一是沿用阶梯式,把其改造成座椅,不仅可躺、可坐,同时又兼有空间营造功能;其二是将座椅和花池、树池相结合,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还能增加绿化面积,对于树池、花池造型的选择用复古有趣的旧物,节约成本的同时又能烘托文化氛围;其三是在公共空间增加廊架,提高观赏性和实用性,为师生提供休憩、交谈的场所(如图10)。
六、结论和启示
综上所述,本文在厘清高校老校区发展现状的前提下,认真剖析其存在的亟待解决之问题,提出了更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并以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桃李园食堂后院的老旧建筑景观更新设计实践为例,得出高校老校区更新改造,不仅需要通过深入调研,尊重历史文化,重视功能价值,还要关注师生现代学习生活方式与场所的功能匹配和实时更新等问题,更要以最小化投入资金、最小化破坏更新的方式,设计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更新方案等结论。进而言之,在城市更新和教育改革背景下,积极合理更新利用老校区校园内的老旧建筑和景观,是当下高校发展的新路径,同时也让重塑校园风貌、赓续校园文脉、培养卓越人才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陈晶,张福昌. 论我国高校旧建筑与景观的更新改造[J].新西部(下半月),2009(6):123-124.
[2]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朱鹏颖.基于功能置换的地方性高校老校区更新设计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20.
[4]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6]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7]宋立民,鲁苗,路怡斐.清華大学校园景观评价[J].设计,2016(1):33-36.
[8]庄莉红.厦门高校陈嘉庚建筑的育人价值[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3(3):23-27.
[9]邹勤.多措并举:强化档案资源建设——以四川师范大学档案馆为例[J].四川档案, 2022(2):19-20.
[10]张敏.基于场所精神的高校环境塑造与景观设计分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2(5):71-74.
[11]赵斌,吴文治,郭林娜.基于环境心理学情感需求的校园共享空间设计研究——以上海工程大泗泾附校教工之家为例[J].设计,2021(16):155-157.
[12]王怀壮,王已晴.失落空间活化——宁波大学废弃水塔建筑空间改造设计[J].设计,2022(2):2.
作者简介:
童欢,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室内外环境景观设计。
王小冬,博士,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蜀道人居遗产景观、乡村人居美学、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