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类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研究
2024-06-01饶松吴楠林小云王振奇刘建
饶松 吴楠 林小云 王振奇 刘建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文章以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例,对地质类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深度挖掘、系统梳理,减少了思政元素的简单堆砌、重复,以期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布局的地质类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全方位提升思政育人效果。通过发挥专业课程之间的思政协同效应,引导学生继承家国情怀、石油精神等精神财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地质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效果评估;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5-0107-04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16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场研讨会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要求,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设计。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3]。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掀起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热潮。
长江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专业依托湖北省一流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聚焦国家能源安全,是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高度融合的“主战场”“主渠道”。本文旨在充分挖掘地质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现专业课之间课程思政的“协同作战”,探索形成完整的、科学布局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一、地质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在CNKI中检索2020—2023年的“课程思政”主题,共获得46644条结果,但涉及“地质”“地学”的仅有1254条(以上数据截至2023年6月30日)。经文献梳理,现将课程思政研究现状总结如下:
(1)课程思政逐步从理论向实践研究拓展。理论层面多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取向、实现路径等;实践研究多以某门课程为例进行研究,重点体现“点”的研究,没有形成某专业课程群课程思政体系的研究,即缺乏“线”的研究[4]。
(2)專业课课程思政尚处于探索阶段,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缺乏“协同作战”,且各门专业课程之间也没有协同,思政元素挖掘重合度高,多是“单兵作战”,各专业课思政教育重点不明确、不突出[5]。
(3)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充分,对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如何恰当、科学地融入专业知识尚未达成高度共识[6]。
(4)当前专业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二、我校地质类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
截至目前,我校资源勘查工程和地质学专业地质类课程的双大纲已经修订完成,并以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专业2020级、2021级为研究对象,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形成了完整的、科学布局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现了专业课之间的“协同作战”。
(一)建立以课程为单位的专业课程组,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力军作用
专业课教师团队是课程思政改革的主力军。课程组要充分发掘每门专业课甚至是专业课教材各个章节中的思政契合点,强化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让专业课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7]。
(二)系统梳理、规划专业课思政元素侧重点,建立地质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针对专业课思政元素,选择恰当的案例、素材并进行合理延伸。将思政元素案例及素材按照家国情怀、铁人精神、苦干实干、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谐共生、品德修养、创新思维、精益求精、理想信念和奉献担当等价值链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地质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库,并在授课实践中不断拓展(见图1)。
(三)精心设计地质类专业课思政元素组合,形成专业课思政价值链矩阵
根据地质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进度安排为轴线,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将每门专业课重点涉及的思政元素进行科学合理排列,初步建立地质类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制作专业课思政价值链矩阵(见表1)。
三、地质类专业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考虑到课程思政的潜在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特点,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8-9]。
思政育人目标应与专业教育目标相辅相成。思政育人目标的评价核心是评价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与思维培养、思想启迪、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考核重点是学生是否达到思想上一致、行动上规范、精神上感染的层级,这就要求主观效度检验与客观量化考核相结合、过程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
课程思政评价包括教学能力评价(专业教师)和育人成效评价(学生)。专业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专业教师在教案准备环节就应主动思考在本课程教学目标中如何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手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并在授课实践中持续改进和完善。因此,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评价指标应涵盖目标设计能力、课程思政内容开发能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选择、课程思政教学管理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评估能力等五个一级指标[9](见表2)。
对学生的思政育人成效评价主要体现在 3 个方面:(1)学生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这是课程思政成效评价的核心关注点;(2)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从专业的立场角度评价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明理程度;(3)学生思政理论知识运用能力评价,着重评价学生能否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专业方法相融合,是否具备系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对地质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深度挖掘、系统梳理,减少了思政元素的简单堆砌、重复,以期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布局的地质类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进而全方位提升思政育人成效。我校课题组针对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选择恰当的案例、素材等进行合理延伸,将思政案例及素材按照家国情怀、铁人精神、苦干实干、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谐共生、品德修养、创新思维、精益求精、理想信念和奉献担当等价值链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了地质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库,并在授课实践中不断拓展。我校发挥专业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引导学生继承家国情怀、石油精神等精神财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3] 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4]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5] 柴波,周建伟,李素矿.地质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2):58-61.
[6] 王珩.“雙一流”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20(8):148-153.
[7] 范存辉,杨西燕,王浩铮,等.地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以西南石油大学普通地质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2,8(7):170-173.
[8] 陈俊.构建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06-112.
[9] 何佳洁,单彬.多元视角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J].梧州学院学报,2022,32(1):66-72.
[10] 王岳喜.论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0):125-130.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