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交叉背景下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24-06-01孙克竞

关键词:学科交叉创新能力

摘    要:基于学科交叉在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推动作用,文章综合分析了目前阻碍学科交叉融合在丰富和拓宽学术型研究生选题思路、理论视野、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的教学相长,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重视科教融合及學术交流等对策建议,以期为破解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难题提供有效建言。

关键词:学科交叉;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6-0001-03

创新能力既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也是完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难点。区别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更要侧重于丰富广博的知识积累,敏锐洞察现实问题,为社会进步做出创新性贡献,特别强调其在观察实践、反思理论的逻辑辨析中是否能够提出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的学术问题,是否能够在机理分析的逻辑梳理中发现理论范式应用的新场景和新路径,是否能够在机制优化和方法论设计方面提出新思路,这是学术型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核心体现[1]。近年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多,我国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在培养观念、培养过程、学科交叉科研、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人们已将学科交叉的多层面融合视为促进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渠道[2]。然而,以传统学科分类为基础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存在专业视野先入为主、知识结构固化、研究方法受限等不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十分不利。因此,本文将以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研究如何以学科交叉为导向,在教学组织、科研融合、社会实践中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层次,拓宽运用理论知识剖析现实问题的研究视角,提升借鉴不同学科研究方法检验专业问题的能力等。

一、学科交叉在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丰富学术型研究生的选题思路

学术型研究生的选题是否体现创新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衡量学习过程和培养过程的含金量。一个反映真实创新内涵的选题通常意味着其在学科交叉、理论视角、方法应用等方面有所突破,能够充分体现科研工作中对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主观努力和现实思考。学术型研究生的训练要从问题观察到理论辨析再到政策或方案提出的全过程进行培养。而要呈现一个理论基础扎实、现状分析可靠、经验证据确凿、改革方案可行的研究选题和论文框架,创新思维的加持和助力不可或缺,其已成为发现并逐步形成有别于既往研究并对现有成果有所突破的关键所在。显然,要想做实研究的创新点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将越来越难以实现上述目标[3]。因此,从课程选修到文献涉猎再到问题梳理与分析,基于学科交叉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可以突破本学科领域固有的思维模式,触发灵感,产生顿悟,从而产生具有差异性的创新思维,和独特的研究对象、新颖的研究视角、独到的方法运用等,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效拓展学生的分析视野,为科研创新提供学习过程与研究思路上的可能性。

(二)有利于拓宽学术型研究生的理论视野

不同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其发展路径各不相同,然而,部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间的基础理论往往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共通性,甚至一级学科之间也有可能存在这种关联。例如,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财政学,政府预算是其研究对象之一,相关研究更多的是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经济学理论加以分析,但政治学视角下的政府预算问题则更多关系到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互动关系,而管理学则更为关心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委托代理关系和执行绩效,此外,法学、社会学甚至心理学在这一问题上也存在理论解析。可见,从学科交叉的视角观察、学习、理解同一问题能够为相关研究引入多方理论框架,有效拓宽选题论证的理论视野,更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思考不同学科的理论交叉,从而为碰撞出不同层面、不同阶段、不同客体之间融合联结的创新视角提供想象空间和研究可能。

(三)有利于优化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方法

研究方法的适当性、先进性是学术问题研究能够取得科学结论的重要方面。由于科研创新所要解决的难题日趋复杂,所要解析的要素和变量在性质、数据来源和量级上也越发多元与丰富,单纯运用本领域的传统研究方法往往使创新突破遭遇瓶颈,引入、改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之间研究方法是解决这一问的可行思路。以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方法为例,统计性分析和计量研究的一系列实证分析方法已成为其主流科研方法,但教师在指导学生在科研工作中努力实现创新贡献时,可能会发现其他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会更有助于完善模型的逻辑设定和数据采集。比如,政治学科的利益分析法、社会学科的田野调查法、历史学科的演绎归纳法、心理学科的行为实验法等。这些方法的交叉互用、取长补短将使得本学科领域的传统方法得以改进和完善,甚至反作用于研究思路的创新。

二、学科交叉在助力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自身的认知空间与选题视角有待拓展

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始于对本学科专业具体选题方向的深入思考,而对于刚刚步入学术研究领域的研究生而言,导师的研究方向往往限定了其未来的选题范围。事实上,导师对其研究领域的认知空间需要随现实问题的新动态、复杂化、前瞻性而不断拓展,学科交叉式的学术交流和理论学习必不可少。然而,基于知识构成、日常教学、学科划分等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影响,导师对于学科交叉方向上的综合性选题以及融合视角、研究前沿、理论框架、模型验证等方面,是否能够有较为充分全面地把握和积极探索的意愿,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在学科交叉的视角上对相关问题展开具有创新性研究。实践中,导师对于跨学科知识领域的文献积累、学术交流、教学融合的忽视甚至抵触,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同样也限制了选题视角的多样化、综合性,以及创新价值。

(二)学生对学科交叉融合的文献学习过程重视不够

导师对于学科交叉选题的重视为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形成真正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还需要通过学习大量学科交叉的文献,并从中逐步筛选、凝练出可供综合分析和交互利用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创新思想和边际贡献也往往是在一篇篇的文献累积、内容比较和视角碰撞中产生的。学科交叉文献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性工程,然而现实中学生对于这种学科交叉式的文献学习要求和习惯的培养往往不够重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本学科的主流期刊上,忽视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文献学习和交流。一方面,他们围绕选题方向的多学科文献学习的比较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对于文献的比较解析过于浅显;另一方面,有组织分专题的跨学科文献交流还未形成常态,不同学科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文献讨论十分有限。

(三)培养方案中跨学科课程选修的机制安排不完善

学科交叉并不是简单的多学科课程简单相加,而是需要在课程中真正体现多学科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计虽然考虑了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但针对性不强、选择面有限、内容交叉不明显等问题较为普遍。从学生的学习反馈来看,一方面,学科交叉课程的选修缺乏以导师意见为主导的决策过程,同时所需跨学科课程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的交叉性不突出,授课导师联合交流备课机制欠缺,引导学生将跨学科课程从不同层面有机结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同学科课程的授课导师仍是以本学科课程的教学范式授课,忽视了学生对学科交叉课程选修的初衷[4]。此外,不同专业对学科交叉课程的需求也不尽相同,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分类细化并组织相关课程,注重专业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导师意见,仅以学科大类匹配一般性跨学科课程难以真正满足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性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常态化多形式的学科交叉学术交流机制不健全

由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基于学术研究的系列活动展开的,因此建立具有学科交叉特征、灵活多样的常态化学术交流机制至关重要。然而,从调研中不难发现,校内有组织的学科交叉学术交流活动还未得到充分重视,跨学院、跨学科、跨项目的学术交流也未形成常态机制。这使得不同学科专家学者之间、跨学科项目负责人之间、不同专业学术型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缺乏持续性,更未形成从文献到理论再到方法的具体研讨机制。同时,校外学术组织的学科交叉式研讨虽均在探索尝试,但多停留在专家学者层面,学生参与有限,难以真正从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层面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基于学科交叉的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以教学相长为目标,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从导师的角度看,应鼓励导师基于自身研究方向主动接触和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基础理论,思考其他学科的方法模型和研究范式,克服知识壁垒和畏难情绪[5]。当然,导师自身的这种转变既需要恒心和勇气,也需要制度和环境保障,比如定期安排具有学科交叉特征的专题研讨,每期以某一学科为主,不同学科导师互动交流,以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碰撞出创新思维。同时,导师应有计划地在科研训练、文献学习、选题分析、社会实践、论文写作、课题参与等方面体现学科交叉的主动引导,在潜移默化的全方位学习思考和科研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学生的视角看,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本科生较少接触科研工作,对于仍以应试能力为主的新入学研究生而言,在遵循导师引导的同时,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兼收并蓄的学习心态十分重要,较早确定相对明确的研究方向,主动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养成多视角的文献学习习惯均能为以上学习心态的保持提供支撑。显然,年轻人活跃的思维感官有助于在学科交叉的广阔方向上提出新问题和新思想,进而同导师的研究方向形成交融与契合,在与导师的共同学习和分析研讨中实现教学相长。

(二)以创新能力为导向,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个性化培养方案与导师制改革相结合是推动学科交叉背景下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步骤。目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均采取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等组成的课程体系和由实践教学、开题报告、学术交流等组成的必修环节两部分,课程多以本学科的专业课程为主,选修课程的比重不足30%[6]。事实上,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更多应以思维拓展和学术问题为出发点。因此,建议将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导师个性化授权相结合。一方面,专业培养方案只设定专业必修课程并适当降低其比重,不强制安排选修课程及其范围;另一方面,将选修课的选择权交由导师和学生共同確定,而非完全由学生自行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在学科交叉课程上的选择困惑,并与导师的研究意愿尽量保持一致,从而实现了个性化培养方案与具体选题需求的彼此契合。同时,实践教学、开题报告、学术交流等必修环节的设计同样下放给导师,由其制定带有学科交叉特征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从而为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制度基础。

(三)以科教融合为手段,推广学科交叉式的培养模式

科教融合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突出特征,也是培养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独立思想、辩证思维人才的关键,而学科交叉式的培养模式为其提供了重要路径。一方面,在选修课授课之初,导师即主动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展示其科研项目,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研兴趣,特别是选题方向进行考察,吸收部分存在学科交叉可能性的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在发挥学生专业优势的同时增加其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并拓宽其观察问题的视角。另外,发挥专职科研机构的作用,以专题研讨的方式将机构中的科研人员引入公共课或选修课的课堂教学,从而吸引不同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组成跨学科的科研团队。另一方面,构建一套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授课和辩证思维培养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7]。这一模式特别强调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理解有关理论观点和现实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解析同一科研问题,从而活跃逻辑思辨,提高创新突破的可能性。

(四)以学术研究为核心,开展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研究的一大特点是要及时掌握科学前沿,也只有在对前沿问题有较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所谓创新成果,而以学科交叉为导向的学术交流活动的丰富与活跃将为降低跨学科前沿学术问题的共享和普及的成本,以及缩小信息不对称提供解决方案。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从两个层面组织并活跃此类学术交流。一是学生层面,建议充分发挥研究生院党团委和各学院党团委在组织学生交流方面的优势作用,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相结合,以学术研究为核心,组建从文献学习到选题研讨再到方法应用等不同内容的跨学科学术社团,定期开展主题轮换的课后交流、学术沙龙、竞赛评比等活动,为不同学科专业学生之间学术思想的相互碰撞和借鉴,推动科研的深度多维合作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二是学校层面,建议以研究生院为主定期举办学科交叉学术团队论坛,邀请校内外各重点学科知名专家就学科交叉问题进行专题讲座,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加以比较和引申,进而聚焦某一跨学科的子问题并围绕该问题展开更为深入的延展性讨论,最终在师生的思想交流中碰撞出学术研究的新思想和新视角。

四、结语

破解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是一项涉及导师制度改革、培养方案优化、教学体系调整、学术氛围营造等要素在内的系统性工程,而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拓宽以上各个层面的认知空间与信息交融,在选题视角、文献学习、理论辨析、研究方法等方面以教学相长、科教融合、学术交流、个性化培养等多种形式形成思想碰撞与逻辑突破,从而为创新能力的逐步累积提供条件。当然,学科交叉助力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还需克服许多困难,但这一路径的积极意义与可行性已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相关措施建议的落实也将为此类改革的成功实践提供必要抓手。

参考文献:

[1]  赵静.财经类院校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9(7).

[2]  吳宜灿.学科交叉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5).

[3]  程仕平,徐慧,李丽琴.交叉学科:培养研究生创新性的摇 篮[J].中国高等教育,2005(3).

[4]  高磊,赵文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特性、动力及模式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3).

[5]  杨林,吴丙新.如何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复合型高层次人才[J].中国研究生,2019(10).

[6]  谢一铭,吴帅宾.基于学科交叉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9(5).

[7]  孙克竞,郭晓兰.论科教融合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3).

[责任编辑  包玉红]

收稿日期:2023-08-29

作者简介:孙克竞,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yjyb202301)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创新创业设计人才培养导向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策略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能力
大学科技社团关于学科交叉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