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定历史自信的逻辑理路
2024-06-01姚兰
姚 兰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4)
“坚定历史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同年12月27日至28日,在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546页。。2022年 1月 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29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2页。。这些重要的论述和要求,标示着“坚定历史自信”具有鲜明的未来指向。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势必面临来自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的多重风险与挑战,在此背景下,坚定历史自信就更具时代意义。“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545页。这意味“未来中国如何成功”的问题亟需解答。历史自信源于过去,关乎未来。面向未来,坚定历史自信,就是以“四个自信”为重要基石,以政党自信为核心支撑,以增强历史主动为实践依托,凝聚起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以新的伟大奋斗去创造新的伟业。
一、理论逻辑:“四个自信”是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石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理论科学、制度优越、文化先进,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石。
1.道路自信为坚定历史自信指引正确方向
道路的选择是攸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正确的道路引导国家发展步入坦途,错误的道路将使国家发展遭受挫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76页。,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过八年多的持续奋战,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2页。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行动指南,其正确性得到了充分验证。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理论自信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科学指引
伟大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革命时期,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在建设和改革时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政党、怎样建设政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科学解答。进入新时代,对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问题进行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思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创新理论,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面对国际国内局势的复杂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指导,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引,引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之路。
3.制度自信为坚定历史自信确保基础支撑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与长治久安的根本性问题,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模式,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所决定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6页。。
党的制度自信根源于制度本身的先进性。邓小平早就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3页。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角色,这保证了国家长期稳定,使各项事业有条不紊地展开, 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遵循、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和最终追求、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扩展人民民主权利,得到了人民的真心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吸收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合理要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提升。在国际局势深刻变动的背景下,“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制度自信坚定于不断的自我发展和完善。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挑战,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进行自我发展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致力于“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05页。问题倒逼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坚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并且成熟定型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文化自信为坚定历史自信供给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内涵即在于对自我文化理想、价值、活力与前景的确信(10)沈壮海:《论文化自信》,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0页。。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一是体现在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认同方面。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创造了人类社会无与伦比的优秀文化遗产,涵养了民族的发展,滋养着民族精神,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传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自立精神,“兼相爱、交相利”的仁义思想,“诚实守信、推己及人”的交往原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民为邦本、立国为民”的民本思想,“和合大同、和谐共生”的天下情怀。这些独特的精神财富,在经历外来文化冲击与社会转型的当下,激励着民族自信,对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二是体现在对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建构、学科构建、话语创新、学术传播和文化产业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这让中华优秀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也使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同。三是体现在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4页。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交织,诸多全球性问题既是利益博弈的问题,也是价值观念冲突的问题。中华文化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对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新的思维方式。同时,文化自信并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包容并蓄,“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12)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页。中华文化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展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气度。
二、价值逻辑:政党自信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稳定核心
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是一个国家长期稳定、繁荣发展的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政党。“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477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在治国理政中展现了强大的领导魄力和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心,这种自信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引,以人民的拥护为基底,以坚持自我革命为不竭动力,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稳定核心。
1.坚持马克思主义永葆党的先进性,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4)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4页。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5)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82页。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革命时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改革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打破思想僵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实行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中国共产党因马克思主义而诞生,因马克思主义而不断发展壮大。纵观党的历史,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稚嫩走向成熟,领导中国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要实现由救国、兴国到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邓小平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1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页。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更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精神运用到指导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
2.坚守人民立场永葆党的人民性,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厚实基底
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最深厚的根基,也是党奋斗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造福人民是党的奋斗动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带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53页。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进程中,筚路蓝缕、前赴后继,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饱受磨难到当家作主,人民生活的愿景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生活品质实现了质的飞跃。新时代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幸福是“国之大者”,“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9)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9页。这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党坚定人民立场一以贯之的生动体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1页。这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赶考路上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和价值遵循。
依靠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能密切联系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之一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革命时期,赢得人民支持,所以革命的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势,毛泽东形容人民群众是“铜墙铁壁”,汇聚人民的力量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后,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实现了中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奇迹,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入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伟大征程中,凝聚起14亿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必将无往而不胜。
3.敢于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纯洁性,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强大支撑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持续发展进步,其重要原因在于党不仅有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的政治韬略,也始终保持着敢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2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2页。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和鲜明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必须勇于自我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2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76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就是“坚持自我革命”。“只要我们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2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0-71页。坚持自我革命,是党的优良传统,党的百年奋进历程中,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曾有过曲折的探索,但不回避错误、不讳疾忌医的精神品质决定了党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清醒地认识到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面对这样的严峻挑战,党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党的自我建设工程,全面从严治党,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在政治、思想、制度、纪律、作风、反腐等方面都以坚如磐石的意志正风肃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要始终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正如恩格斯说的那样: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39页。
三、实践逻辑:增强历史主动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动力源泉
坚定历史自信,必然需要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为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高度历史自觉的基础上深刻探究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以强烈的责任担当顺势而上、主动作为,不断进行民族复兴伟大历史创造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25)韩振峰、米亭:《历史主动精神:生成逻辑、思想内涵及转化路径》,《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3期。新时代新阶段,面临着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增强历史主动,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要团结统一,共同奋进;要敢于斗争,防范化解潜在风险;要统筹大局,顺势有为,积极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1.增进团结统一、共同奋斗,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力量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26)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53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团结奋斗的成果,历史是由无数人的实践合力推动发展的,每个人都对历史的创造起着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深刻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一是基于目标认同的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2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554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但是并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实现这宏伟的目标,需要破解改革与发展、城市和农村、对内和对外、协调与统筹等一系列重大课题,任务极其艰巨。中国共产党总结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增强历史自信,也“必将对推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28)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48页。。二是基于政治认同的团结奋斗。新时代新阶段,为什么更要强调政治认同的向心力,这是由党的奋斗目标和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在我们这样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里,维持长久的稳定与发展,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加之国际环境的空前复杂,国家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需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要坚定不移坚持和拥护党的全面领导,更加深刻地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凸显党的领导优势。
2.增强斗争精神、防化风险,是坚定历史自信的活力之源
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清醒地认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科学预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未雨绸缪,掌握主动权,为顺利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党开展斗争的具体方向总结出“五个坚决”:一是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二是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三是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四是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五是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这五大方面涵盖了对内对外所需要警惕的风险和问题。对内而言,发扬斗争精神,党员干部要练就过硬本领,提高斗争能力。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切实掌握贯穿其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全面提升党的理论水平,夯实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理论根基(29)王永友、骆丹:《论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年第8期。。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政治、思想、作风等各方面推进党的建设,增强自我革命的自觉,牢记“三个务必”,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好舆论斗争,占领舆论高地,警惕错误思潮的浸透,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深化“四史”教育,正本清源,坚定历史自信。
对外而言,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关切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问题上,要坚守底线,坚决斗争。习近平主席在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反复强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30)《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59页。铿锵话语,掷地有声,表明了中国在捍卫国家利益时的坚决态度和坚定立场。
3.统筹两个大局、顺势有为,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磅礴伟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3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83页。,在这个深刻变局中,中国发展进入了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历史时期,面对国际大局和时代变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清醒认知我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坚定历史自信。
一是国际格局“东升西降”,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性崛起势不可挡,尤其是中国,经济总量有望在2030年前后超越美国,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中国的发展逻辑和未来图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二是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着深刻调整。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发展中国家代表,应该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全新的视角和选择,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国际话语权,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
三是新旧动能的转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必须要以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赋能,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作战略支撑。“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32)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3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中国面临着来自一些西方国家的封锁打压,遇到了一些“卡脖子”的问题,要突破这种掣肘,必须大力提升自己的原始创新能力,要从跟跑阶段向并跑、领跑阶段迈进,要以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为目标,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33)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4页。,这是中国未来科技事业发展的实践路径和战略方向。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习近平指出:“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让我们拿出信心、采取行动,携手向着未来前进!”(3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87页。在党的坚强领导之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踔厉奋发,坚定历史自信,定能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