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泉州高校传承发展南音研究
2024-06-01陈晓燕
陈晓燕
(泉州经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0 引言
2014 年3 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学生的责任和使命[1]。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中[2]。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活化石”,2006 年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是南音的主要发祥地,泉州高校是南音传承的重要平台。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应拓宽南音传承渠道, 让更多的泉州高校学生能够学南音、懂南音、唱南音,以适应新形势下南音传承发展的需要。
1 高校传承南音的重要性
作为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南音在千年发展过程中不断将闽南本土音乐与中原古乐进行融合,其词曲中无不体现闽南文化的精髓。南音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 高校传承南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南音传承与发展
目前,南音已进入泉州中小学课堂,但中小学生对于南音的认识一般只停留在浅层次,学生无法深刻地感受南音蕴含的丰富内涵,南音若想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必须走进高校。 与中小学生相比,高校学生思想更为成熟,学习能力普遍较高,他们没有升学压力,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学习南音,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南音社团活动。 此外,高校学子来自祖国各地,甚至有不少海外学子,借助高校这个传承平台,可以让南音的传承突破地域局限,将南音推广至全国各地甚至海外[3]。
1.2 有利于促进泉州和台湾的文化交流
泉州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 泉州和台湾仅一水之隔,两岸同胞血脉相连。 300 年前,南音随泉州人漂洋过海传入台湾, 逐渐成为台湾的主要民间音乐之一,在泉州和台湾两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泉州和台湾南音交流活动频繁,有力推动了两地的文化交流。泉州高校学生可以将南音作为载体,与台湾学子交流学习,增进友谊,在领会南音深厚底蕴的同时, 坚定两岸学子共同传承同根同源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增进两岸中华文化认同,进而增强两岸学子的民族认同感[4]。
1.3 有利于塑造理想人格
南音崇尚雅致、和谐,是名副其实的“雅乐”,有教化人、陶冶人的作用。南音演奏中要求各乐器互相应和,使人和乐器形成“中和”形态;南音的旋律大多舒缓, 演唱方式古朴典雅, 对情感的抒发含蓄而内敛,可以培养高校学生“中和”的性情[5]。南音的长唱词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毅力和定力, 南音词曲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和精神品质在陶冶泉州高校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气质的同时,也有助于高校学生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塑造理想人格。
1.4 有利于抵制不良文化入侵
从南音的乐器、曲调、唱词等可以看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西域和西方文化等对其发展均有着深刻的影响,南音将这些文化消化吸收,进行了不断融合和改良,这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气度使南音流传千年、经久不衰[6]。高校学生目前正处于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 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学习南音,有助于人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各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碰撞,有助于泉州高校学生提高思想境界,抵制不良文化,提升高校育人成效[7]。
1.5 有利于弘扬社会公德
南音倡导的是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作为泉州人抒发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 南音词曲中传递的多为邻里和睦、重情尚义、知恩图报、重义轻利、扶弱济贫、团结协作等思想观念,这些正能量的思想观念在激发高校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 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文明礼貌、乐于助人、扶弱济困、遵纪守法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有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公民[8]。
1.6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南音历史悠久,来源复杂,其“谱”“指”“曲”“器”保存了多个文化的音乐特征, 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让人叹为观止。 传承南音,既能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9]。 此外,南音漂洋过海传到海外, 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同祖国关系的精神纽带, 许多海外侨胞通过传唱南音表达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百鸟归巢》和《远望乡里》 等经典曲目均表达了他们对祖国和故土的思念之情,欣赏这些南音作品,有利于强化泉州高校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2 泉州高校推广南音的现实困境
20 世纪90 年代初,泉州市教育局、文化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市中小学音乐课程中逐步开展南音教学的意见》,文件正式将南音纳入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然而,时至今日,在泉州千余所中小学里,仅有200 多所学校常年开展南音学习活动。 南音在泉州高校的传承也还在起步阶段, 学生传承南音的现状不容乐观。
2.1 学生对南音知之甚少,高校间交流极为有限
福建师范大学课题组曾对泉州师范学院和华侨大学等泉州高校泉州籍学生发放问卷, 调查他们对南音的了解情况。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都听说过南音,但并不十分了解,大多只停留在辨别歌曲是否是南音的程度, 很少有人能说出几首南音曲目;虽知道南音是用闽南方言演唱的一种音乐形式,却对南音演奏的乐器、礼仪和流程知之甚少;大多数人是通过电视等传统渠道知道南音的存在, 极少数人有现场观看南音演唱的经历[10]。 泉州师范学院拥有两个南音研究中心: 南音研究中心和南音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 但两个研究中心定期举办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的参与对象主要是业界的专家学者,泉州其他高校则较少参与其中。
2.2 南音课程重理论、轻实践
泉州师范学院是目前泉州也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将南音设置为本科专业的高校。2003 年该校获批招收南音本科生,2011 年获批招收南音方向的艺术硕士,这是南音入高校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但南音专业培养的主要为南音中小学教师, 导致教师更注重对学生乐理、音乐技能和教学能力的传授,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创造性得不到培养[11]。华侨大学开设的闽南南音文化研究、 古乐南音鉴赏以及泉州师范学院开设的泉州南音鉴赏等选修课, 尽管授课教师经验丰富,其中不乏著名的南音演员,但由于课时受限,导致学生无法从基本功开始学习,缺少南音演唱基础,只会吟唱几首经典曲目,无法上台表演,因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成效[12]。
2.3 学生社团质量呈两极化状态
在泉州高校现有的学生社团中,与南音相关的社团主要有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音社、华侨大学南音社、泉州师范学院南音学院和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南音社。 泉州师范学院南音学院借助本校南音专业优势,成为4 个社团中专业性最强的社团,有专业教师和南音艺人进行指导,有较多的机会参加学校和泉州地区举办的各类演出;其他3 所学校的南音社团主要由南音爱好者自发组成, 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社团凝聚力较弱,社团活动质量也相对较差。
2.4 校园文化活动少,社会实践效果差
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南音主要走进的是中小学以及泉州以外的高校, 泉州高校则成了南音进校园活动的“盲区”[13]。 高校围绕南音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与泉州当地南音馆阁进行交流,感受南音艺术的发展现状;一类是开展公益教学,向广大民众宣传和普及南音文化;最后一类是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的南音, 如通过现场观看表演, 与南音艺人近距离交流来提升学生对南音的学习兴趣。 但是,由于社会实践时间较短,再加上有些高校只是将其当作宣传学校的一种手段,导致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许多大学生也将其当作任务,学习主动性不强,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3 新媒体赋能南音发展的整体趋向
近年来, 新媒体已经成为广大民众获取信息和文化资源的重要渠道,新媒体实时、全域、全民、全速、交互、多元传播的特性,弥补了传统媒介传播的不足。 通过新媒体平台让南音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南音,是推动南音传承和发展的一个新途径。
3.1 有利于南音资源的快速查找和保存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分类记录、 保存起来并整合在各种平台进行传播。以新媒体为依托,南音的历史、曲谱、乐器等文献资料, 南音名曲、 南音名家表演等影音记录,都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得以永久留存,无须考虑存储空间容量、成本以及材料老化的影响。南音爱好者可以自主通过论坛、门户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快速获取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并一键分享给其他人,扩大南音的传播范围。
3.2 有利于南音爱好者的信息交流
传统媒体的传播大多受传播空间、时间、技术和手段等方面的限制,是单向传播,用户作为信息的接收方,无法主动选择想接收的信息,不能及时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传递给传播方, 大大降低了用户的积极性。 新媒体的即时交互性使南音的传播模式从单向传播转向双向传播。借助智能手机,用户可以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与信息的传播者和其他受众进行即时信息交流,对南音热门赛事和话题展开讨论,传播方可以实时将南音知识和活动精准地推送给受众,进一步提升南音的传播效果[14]。
3.3 有利于个性化传播南音
南音爱好者的偏好各不相同, 有的人对南音的传播历史感兴趣,有的人对南音的某样乐器感兴趣,有的人喜欢听南音,有的人想学南音,他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传统的南音传播渠道无法对受众进行准确定位。 新媒体传播的“微受众性”为个性化传播南音提供了便捷条件。以微信传播为例,微信好友可以实时发送与南音相关的图文信息和语音信息, 借助“位置共享”功能可以定位南音演出地点,邀请好友一起观看演出,还可以通过在朋友圈点赞、评论的方式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弦友 (南音爱好者的互称),有助于南音的个性化传播[15]。
3.4 有利于提升南音传播的时效性
传统媒体在信息发布前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审核和校对,等信息到达受众时已经是“过去式”,虽然其严谨性值得称道,但是其时效性却明显不足,信息严重滞后。 当代社会,借助新媒体平台,人人都能成为信息发布者和传递者, 大众不仅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第一时间获取南音的最新消息, 还可以成为第一手南音信息的信息源, 通过几何倍增的爆炸式传播方式,将相关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递给大众,使南音传播的时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16]。
3.5 有利于增强南音的立体化感官体验
作为一种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音的演奏和演唱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在传统媒介中,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 受众难以在原生的南音环境中学习南音, 在学习中遇到问题, 也无法随时随地得到指导,这就无形中降低了受众的交互体验感。多媒体可以为南音学习者建立多维、立体的南音展示场景,重现南音演唱的原生环境, 受众不用出门就可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南音表演。 学习者还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对演唱和演奏过程进行分段技术拆解, 逐句逐段回放和学习,只需轻点鼠标或手机屏幕就可以轻松完成学习;平台还能根据学习者掌握的情况给出评价和指导意见,有利于南音学习成效的进一步提升[17]。
4 新媒体时代泉州高校传承发展南音的策略
作为新媒体受众中最活跃的群体, 高校学生是新媒体的重度使用者。 要在泉州高校中更好地传承南音,就需要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南音传播渠道,让更多学生知南音、懂南音、爱南音,助推南音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
4.1 开发南音高校网络学习资源
目前,在网络上以“南音”为关键词搜索出来的相关结果有近46 100 000 个。除“福建南音网”和“泉州南音网”等少数由政府扶持建立的权威网站外,大部分都是南音爱好者自发组建的论坛和博客。 这些网站或网页对南音的数字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是存在资源重复和“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利于泉州高校学生学习[18]。高校师资力量雄厚,软硬件资源丰富,借助多媒体技术,泉州高校可以泉州师范学院为龙头,建设南音网络学习资源中心,将现有的南音文献、曲谱、乐器、音频和视频等资料进行数字化全面整合,再分类上传,形成一个高校间的南音资源共享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泉州高校南音爱好者学习的需求, 也可以满足不同高校南音教学的需求[19]。
4.2 打造南音高校微文化平台
微博和微信等微文化平台对南音在高校的传播也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微信是高校学生最喜欢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也是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 微信的即时通讯功能有助于高校学生向微信好友发送与南音相关的文章、图片、语音、音频、视频、位置等信息,群聊功能有利于聚集高校南音爱好者,实现多人共享南音资源,朋友圈功能有助于高校学生将南音传播给非南音爱好者,公众号平台有助于高校学生获取南音的最新资讯[20]。微博也是高校学生较为普遍使用的社交平台。许多高校学生通过微博获取社会热点新闻并参与话题讨论。通过微博平台对南音活动进行宣传,通过微博超话、微博热搜、微博粉丝可以对相关话题进行点赞和评论, 还可以一键转发至其他平台,有助于南音资讯的迅速推广。
4.3 制作南音题材的微电影
在“叙事碎片化”的时代,冗长的文字或视频介绍容易使高校学生产生视觉疲劳, 使传承效果大打折扣,而利用碎片化的闲暇时间学习和了解南音就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微电影由于短小精辟、题材丰富、观看便利等特点受到高校学生的追捧。 将微电影与南音嫁接,必然能够扩大南音在高校传播的覆盖面[21]。 泉州师范学院在校生拍摄的微电影《新三千两金》通过叙事性的表现手法,向大众讲述了热爱南音的女孩阿月与老华侨结缘并在老华侨的帮助下实现南音梦的故事。 影片向观众展现了南音学子对南音艺术的追求以及海外华人对南音深深的眷恋之情。 看过短片后,许多大学生不禁感叹:“原来南音如此动听! ”作品在各大平台的迅速传播,也激发了泉州高校学生学习南音的热情,促使更多的高校学生认识和了解南音。
4.4 建设南音数字博物馆
目前泉州地区41 家实体博物馆中还没有以南音为主题的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开辟的“泉州南音戏曲艺术陈列馆” 展示的是包括南音在内的泉州6种戏曲中的相关历史文物, 南音展区内收藏的文物数量较为稀少,且陈列在展示橱窗中,学生仅能从导游的简单介绍或是旁边的小段文字中了解南音,无法对南音有深层次的了解。 数字博物馆将南音与数字影像技术结合起来,使静态的南音曲谱、乐曲、器乐等变得生动起来,为高校学生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文化盛宴[22]。 数字博物馆没有时间空间局限性,学生不用花时间来回奔波,不用考虑人群拥挤,也不用担心博物馆何时闭馆,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了解展物信息,以更加生动、便捷的方式了解南音,学习南音。
4.5 利用VR 技术为南音注入新鲜血液
近年来, 随着VR 技术的蓬勃发展,VR 游戏、VR 视频等新型娱乐方式引发了高校学生的兴趣,将南音与VR 技术结合起来, 可以让泉州高校学生对南音产生“沉浸式”体验和新鲜感。借助VR 技术,可以重构真实南音演奏现场, 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穿越”到演奏现场,获得较强的现场参与感。 另外,VR 设备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高校学生借助VR 头盔、眼镜、一体机等设备,可以在VR 构建的虚拟世界中根据系统提示、 通过交互设备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南音曲目和乐器, 在舞台上进行南音曲目表演, 还可以邀请他人在虚拟世界中建立南音乐团共同演奏[23]。 这种沉浸性和互动性体验, 能带给泉州高校学生一种更为直观的艺术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4.6 网络直播南音文化活动
网络直播是高校学生喜欢的一种播放方式。它的便捷性和直观性让泉州高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参与南音各类活动,借助多机位镜头自由切换远景、中景和近景, 不仅可以观察到表演者的面部表情和微小的动作,还可以看到表演者间的配合协调,从而能更立体、直观地感受南音活动[24]。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问、评论和发弹幕等方式与直播平台和主播进行实时双向互动, 如果无法正常参与直播活动或是对直播活动意犹未尽,还可以点击回放。 通过网络直播南音赛事、南音会唱表演、南音访谈、南音讲座、南音仪式等活动,让南音以更贴近高校学生生活的方式走近他们。
4.7 南音APP 开发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喜欢通过APP 获取知识,南音APP 就是一种不错的学习平台。南音工乂谱大多深奥难懂,高校学生要读懂曲谱较为困难,而南音智能曲谱APP 可以将对应曲目的工乂谱转写为五线谱和简谱, 降低高校学生自学曲谱的难度[25];南音“纠音”APP 可以对学生演唱的曲目进行打分,纠正学生的发音、音调和节奏,并给出相应建议,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这些APP 为南音在泉州高校学生中的有效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5 结语
南音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新媒体的发展为南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 有效促进了南音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和动态传播。 利用新媒体渠道扩大南音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是南音在泉州高校传播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泉州高校学生应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南音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成为南音传播的有生力量,让南音在全球音乐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