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记忆助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探析

2024-06-01高婴婴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成员记忆历史

高婴婴

(安阳工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0 引言

2016 年10 月3 日,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推出了大型纪录片《国家记忆》,此后,“国家记忆”这一概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探讨。 国家记忆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当下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其自身内涵接续传统、承接文化、关涉身份、指向未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深入探析国家记忆的基本功能, 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1 国家记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探究国家记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首先需要明晰国家记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关联。 国家记忆是一种集体性记忆,彰显权力主体的意志,以国家强制性力量使社会成员对历史记忆产生归属和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方面的思想统一、政治认同等,实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1.1 国家记忆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本质上讲,国家记忆是一种集体记忆”[1]。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二者同质,是将国家记忆等同于集体记忆。 哈布瓦赫将集体记忆界定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 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2]59。 通俗地说,集体记忆就是由不同的群体在各自特定的范围内对过去一切事物的认识的总和(可以表现在不同方面,如文化、社会等等)。 集体记忆由群体的多少而决定, 群体的延续则由集体记忆决定,有多少群体就有多少集体记忆,当群体有了相对应的集体记忆后,才会得以延续或凝聚。国家作为一个主体,包含了所有社会群体成员,国家记忆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道德、精神等,其记忆的建构联结了全体社会成员对集体身份的归属认识并形成“记忆共同体”。所以,国家记忆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是承载性和象征性。 国家记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思想文化和情感精神,在一定意义上传达主流价值,巩固统治地位。对于国民群体和社会而言,它承载着“集体的凝聚力及共享的利益、情感、价值、信念等”[3]190。国家记忆的承载性也决定了其象征性,国家记忆借助于一定具象化的符号、仪式、空间活动等成为国家的标志, 代表了国家对外的形象宣言及对内的意志表达。

二是历史性和延续性。 国家记忆在一定程度上是既承载过去、 又启发现在、 更昭示未来的历史记忆,是全体国民对往事的共享回忆及系统性的再现,它在历史的世代相传中、 在社会的代际更替中不断得到延续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作为包含了文化记忆、政治记忆、社会记忆的国家记忆,其记忆系统具有稳定的架构, 尤其是记忆中的情感性因素会使记忆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国家记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记忆延续并维系了国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1.2 国家记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

国家记忆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在二者具有功能上的共振性和价值上的契合性。

1.2.1 功能共振性

国家记忆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上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首先,国家记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资源。国家记忆以其特有的象征符号、多元的表达形式进行国家叙事,其不同的历史事件、特定的人物记忆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国家记忆中包含的革命英雄记忆、 历史人物记忆、社会灾难记忆等传达出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爱国精神以及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资源。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推动国家记忆的演进与完善。 国家记忆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其发展过程是国家记忆的一个子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族认同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等是国家记忆系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国家记忆的内容和形式也会不断演进、发展和完善。 因此,二者在功能上能够互相促进,具有共振性。

1.2.2 价值契合性

国家记忆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上具有契合性。一方面,国家记忆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尤其是作为国家记忆表征形式的纪念仪式, 比如参观红色革命遗址、祭奠英雄烈士等活动,能够激发民众心中积淀和保存的红色记忆,加深人们对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理解, 使民众产生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和对民族的深度认同感。同时,此类集体记忆能够促使国民在共享记忆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感染和精神激励。 “集体记忆在本质上,是立足现在对过去的一种重构。 ”[2]59集体记忆可使民众通过追溯共同历史事件、分享共同经验的方式,进而通过情感体验提升道德境界,凝聚国民情感,树立共同体意识,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提高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并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创造良好氛围,培养道德情操、塑造健全人格,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 促进各民族人民树立牢固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者在价值上都强调对民族的认同和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同源性和契合性。

2 国家记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国家记忆不同于其他记忆的根本所在是它自身所具备的特殊属性, 即它本身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 体现了国家记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目标。

2.1 表征功能:国家记忆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重要方式

国家记忆本身作为一个民族所特有的、 社会成员所共享的集体记忆,是包含文本、字符、图像、影像等在内的记忆元素的组合, 这些记忆元素都具有一定的表征作用,能够凸显和表达特定的价值理念、思想精神等, 是中国共产党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重要方式。

首先,文本记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叙事。“记忆必须被文本化……是记忆得以被反复提及和重复构建的理论基础。 ”[1]文字能够对易忘之事进行刻写记忆,被看作是记忆的一种外化,所以,记忆要流传、保存,必须被文本化,以文本的形式使国家记忆在现实社会中得到重现、叙述和反复提及。以文字为载体形式的历史文化典籍是人们记忆历史和传承文化的基础。 国家记忆文本即以文字形式涵盖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历史记忆内容,并凸显出一定的价值理念。比如,记录不同时期历史事件及重要领袖人物的历史文本构成了集体历史记忆。历史记忆文本往往以主导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凸显了记忆主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使其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除此之外,档案作为以文本形式延续着人类文化记忆的记录载体, 其本身承担着“记忆社会”的使命,它记录并涵盖了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阶层,以指涉不同地域的历史、空间和时间来延续人类历史发展的各条脉络。在档案记录的过程中,记录者通过将隐含的历史知识、社会经验转化为共享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等,从而成为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记忆文本不仅记载人文历史, 而且凸显和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 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文本内容。

其次,图像记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当下,以图像符号为代表的视觉文化逐步兴起,改变着我们对事物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在图像的广泛应用下, 国家记忆也具有更多的表现形态和呈现方式。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事件、领袖人物以及方针政策、主流价值的宣传等,都可以运用图像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和叙述。 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的盛大庆典过程中, 不同地区及组织等竞相开展以反映党的奋斗历程、 展示党的光辉时刻为主题的图片展等,通过这些图片,我们看到了无数革命先驱以生命书写的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展示了伟大建党精神,给予受众思想上的启迪和震撼,启发我们“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4]。此外,以记载国家发展历程的《国家记忆:新中国70 年影像志》 是国家记忆图像叙事的代表作, 该作品以鲜活、生动的影像捕获典型的历史瞬间,展示了新中国70 年历经艰苦仍奋斗不止的历史记忆。这一蕴含国家记忆的影像志以特定历史情节记忆表达出丰富的中国精神,如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等。 通过此类生动、形象、可感的国家记忆图像将国家倡导的政治理念、 思想意识等直观地呈现给社会公众,使其受到沉浸式的教育和影响,促进国家记忆叙事话语的转向, 从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话语表达。

2.2 凝聚功能:国家记忆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凝心聚力作用的重要依据

国家记忆中不仅包含着起民族认同作用的民族记忆,更包含着起政治凝聚作用的红色记忆。所谓红色记忆,是在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壮大的进程中,由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根据地、重要历史人物及事件、文物档案等为载体构筑而成的凝结着红色基因的历史记忆。红色记忆作为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储存红色基因并塑造国家意识,发挥凝心聚力作用。

首先,红色记忆中储存着红色基因。在国家记忆的发展过程中, 凝聚着无数具有革命意蕴的历史记忆,这些历史记忆拥有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资源,储存着红色基因。 如红色影视、红色戏曲、革命圣地等, 此类红色记忆以视觉的真实感触展示在人们面前,以其独特艺术表达方式加深了人们的记忆,增强了红色精神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革命圣地时曾多次强调,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家书作为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 是我们缅怀先烈精神、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的情感纽带。比如,《红色家书·记忆》节目所展现的家书,真实而全面地体现了革命者的个人品质和家国情怀。 一封封家书带领听众走进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 字字泣血的滚烫家书使人物形象历历在目,“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具有“铁一般信仰”的方志敏等,他们留下的感人肺腑的红色记忆引起一代又一代听众的情感共鸣。红色记忆作为革命历史的见证,不仅储存着红色基因,更“延续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先进的革命创新精神,具有传递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5],是凝心聚力的重要法宝。

其次, 红色记忆塑造着国家意识。 从理论上来讲,红色记忆是对国家集体记忆“历史渊源”的强调,实际上就是在红色革命历史记忆的基础上, 一个民族对国家、政党的追溯和认同。红色记忆包含着国家形成发展的历程,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百年历程,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生存环境和思想面貌,使得人民由衷地支持、认同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 在对国家、政党追溯和认同的过程中,社会成员对国家的形成、 政党的作用等也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对国家的整体形象有了清晰的认知,并逐渐积淀形成一种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色记忆有助于塑造国家意识, 使社会成员生发出个体与国家共属一体、休戚与共的集体意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凝心聚力作用的重要依据。

2.3 培植功能:国家记忆是思想政治教育用以培育政治认同的可靠方法

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拥有集体固有的历史记忆,无论是在国家历史上取得伟大成就所形成的“荣耀记忆”,还是经受艰苦磨难而形成的“创伤记忆”,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用以培植政治认同的沃土。

首先, 荣耀记忆能够激发社会成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培植政治认同奠定情感基础。荣耀记忆是民族历史中的辉煌时刻,展示的是民族的伟大荣光,尤其是革命英雄留下的光辉事迹所创造的荣耀记忆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个人的记忆在维系着个人的认同, 借历史保存鲜活的国家记忆也同样赋予一个族群团体的认同。 ”[6]在国家历史记忆的长河中,无数革命先烈在谋求民族独立之路的探索中,不惜流血牺牲, 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促使他们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准备为国家利益、为共产主义神圣而伟大的事业献出宝贵生命, 他们身上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诠释了中华儿女的精神追求。 对他们的记忆能够调动每一社会成员的情感力量,激发其爱国情怀,增强其国家认同,并决心以一己之力为民族复兴大业不懈奋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于丰富的历史记忆素材, 激发和培养社会成员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促使其将内心深处自发的、 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自觉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

其次,创伤记忆能够唤起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为培植政治认同提供真实场域。无论是战争、屠杀造成的人为苦难,抑或地震、病魔带来的不可控灾难,这类创伤记忆“引发了主体在认知、情感以及价值判断方面的相对反应”[3]92, 从而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也给中国带来深刻启示和澎湃力量,促使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更加强烈, 对国家制度和中国道路的政治认同更加深刻。历史记忆是社会的记忆。社会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依赖于一定社会环境, 在有一定历史记忆的环境场域中, 社会成员对记忆的认知更加直观化,并能引起情感共鸣。例如,2020 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难以忘却的一年, 新冠疫情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和身体的创伤。 抗疫斗争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平凡的记忆, 我们看到了国家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 正是我国民众对国家政治的认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锻造了伟大的抗疫精神。 全民抗疫的社会氛围为人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 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的完美呈现也强化了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 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我们可以借助国家记忆中的创伤记忆, 将抗疫实践因时制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通过讲述抗疫故事, 展示全民抗疫的图片、视频等,以其记忆情景的再现激发和唤起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认同感, 为培育广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供真实场域。

3 传承国家记忆,助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汇聚并累积了丰富的国家记忆。 在新时代背景下,注重传承国家记忆,发挥国家记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3.1 以国家记忆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话语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是提高其实效性的关键因素。要发挥国家记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注重话语创新,将宏观叙事和微观叙事结合起来,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 以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国家记忆是包含文本、图像、仪式等在内的记忆元素, 充分运用这些记忆元素可以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话语。 宏大叙事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恢宏史诗”般的叙事,对历史、文化、精神等简单概括讲述,其叙事内容和方式大而简,它是通过重大历史事件、 革命英雄人物等对民族国家的统一建构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系列文化符号连接起来的历史脉络进行历史记忆的书写方式。 官方国家记忆往往通过宏大叙事来塑造一部大写的民族国家历史,具有统一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回顾历史,国家记忆也被时常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 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工人运动中,通过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及对旧制度的创伤回忆,引发大众的共鸣。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对大众进行宣传教育,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宏大叙事的话语表达模式。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叙事不仅要充分利用国家记忆事件,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发展,而且要注重与微观叙事相结合, 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需求。

文本叙事和图像叙事是思想政治教育微观叙事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我们要注重将国家记忆文本和图像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转向。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叙事主要是以文字为载体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教育,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微平台的发展,短小精微的碎片化微阅读、微传播逐渐成为主流叙事话语形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叙事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发掘国家记忆的宝贵资源,利用博文、微信公众号等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建构新时代文本叙事话语体系。 同时,要“树立文本意识,把承载记忆的各种社会现象、事物当作人的对象性活动所创造的文本来看”[7], 通过文本叙事,对凝结、积淀的国家记忆加以诠释。 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叙事是结合数字化技术将单一静止的叙事转为立体动态的可视化叙事模式,图像画册、视频电影、VR 虚拟体验等,使社会成员更直观立体地感悟国家记忆,产生情感和认知共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图像叙事的创新带来了契机,记忆依赖“媒介、图像或各种集体活动来保存、强化或重温”[8]。 要注重吸纳各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技术人员,将记忆与图像深度融合起来,依托各类媒介,打造真实科学的教育情境,使人们产生身临其境、沉浸其中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国家记忆更富有感召力。 因此,要注重将国家记忆的文本和图像记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在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的有机融合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 以国家记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

国家记忆通过强化和运用各种各样的记忆事实传递出一定的信仰信念和主流价值, 尤其是在各种社会思潮此消彼长、 多元价值观相互激荡博弈的时代背景下,更加需要注重以国家记忆传播主流价值,强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

首先, 应注重以国家记忆中的历史事实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蠢蠢欲动、暗流汹涌,其主要表现是罔顾历史并利用党史、 新中国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含沙射影、大做文章,篡改历史事实,试图抢夺媒体宣传阵地、抢占大众舆论先机,以抹黑历史人物、损毁中国共产党的形象、破坏社会主义事业为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9]。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危害甚大, 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区分和抵制, 警惕在中国共产党史问题上可能存在的错误思想、观点、倾向,注重以历史事实对社会成员进行价值观引导,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 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要注重将国家记忆的历史事实融入其中,引导社会成员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和奋斗历史,以坚决抵制的态度正面反驳历史虚无主义颠倒黑白、蛊惑人心的煽动性言论,引导网络舆论回归正义与理性; 要充分发挥历史记忆的作用,以历史记忆事实引导社会成员追求个人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作用得以发挥和强化。

其次,应注重运用国家记忆承载的精神理念、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发挥国家记忆的承载特性, 通过承载一定精神理念、 核心价值的各类作品对社会成员进行价值引导。 比如,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结合特定内容适时播放红色歌曲、红色影视、纪录片等,使受教育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接受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刻感悟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坚定政治信仰。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4]这一伟大精神在红色历史剧《觉醒年代》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与阐释。思想的觉醒才是真正的觉醒,通过观看这一红色影视剧,国人真切感受到了那个年代无数革命先烈的信仰“觉醒”,从“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豪言壮语,令人感佩,催人奋进。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国家记忆新的承载方式, 将这些真实反映历史状况的各类作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题材, 引领当今社会成员开启自我价值观的“觉醒年代”,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

3.3 以国家记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约束规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主流价值观念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约束,发挥约束规范作用。国家记忆以其意识形态本质和记忆德性使社会成员产生价值观的自律。在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指导和约束下,社会成员能够以正确的价值取向规范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进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约束规范作用。

首先,彰显国家记忆的意识形态性,规约社会成员的观念和思维。 国家记忆本身以国家力量要求社会成员记住某一内容并遗忘某些内容,是以一种“强制性嵌入”的方式灌输思想信念、价值观念等,从而达到引导、管控、规约并塑造个体记忆的目的。 国家记忆的意识形态性主要表现在通过对历史经验进行筛选, 保存符合国民利益和要求的思想观念并彰显一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意图的记忆内容, 通过这些记忆所储存、承载、凝聚、积淀的知识体系、文化精神、思维观念等,为国民构建了与其根本诉求和利益相一致的价值或意义系统, 并以其权威性力量整合社会成员的观念和思想。 尤其是处于思想价值取向愈加多元化的时代中,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引导社会成员充分认识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一项迫切的时代课题。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 我们应当通过彰显国家记忆的意识形态本质, 运用国家记忆中具有倾向性和强制性的观念内容和价值体系, 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引导社会成员区分辨别形式各异的腐朽、错误的社会思潮, 使社会成员形成被国家所认可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等, 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其次,发挥记忆德性的力量,规约社会成员的行为实践。 “记忆的德性,其核心思想就是记忆的伦理或记忆政治。 ”[3]123国家记忆对于阐释记忆德性、佐证记忆伦理具有一定的典范作用, 尤其是对于英雄模范人物的记忆能够凸显记忆德性的作用。 在进行历史表述的过程中, 有关英雄模范人物记忆勾画了体现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的图景, 为社会成员提供了道德的标杆及行为的示范。比如,雷锋是我们记忆中的英雄模范, 雷锋的故事令人感佩, 人们耳熟能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灌输、教育、宣传雷锋这一道德模范人物的集体记忆形象及其事迹,使社会成员产生精神自律,并将这一道德模范行为视作行为标准,以全民认可的社会习俗(雷锋纪念日)来影响、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道德本身就是一种规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发挥国家记忆的德性, 以有关道德模范人物的特定记忆为社会成员提供某种行为生活的规范准则, 并通过道德教化、政策制约、仪式教育等对道德记忆进行规范性刻写,形成集体的共识和道德规则,使民众自觉接受并遵从之,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功能。

4 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记忆作为一种集体性记忆,具有表达思想观念、凝聚价值共识、培植政治认同的特殊功能。 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挖掘国家记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能够进一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思想根基。

猜你喜欢

成员记忆历史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记忆中的他们
新历史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