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天然橡胶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4-06-01申丹艳邱苏晗
申丹艳,高 静,邱苏晗,刘 东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海口 571101)
天然橡胶林下经济是以橡胶林地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和林荫优势,以发展林下种植或养殖等复合产业为手段的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利、协调共生的经济产业模式。发展橡胶林下经济,既能提升橡胶林的土地空间资源利用率,又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当前天然橡胶价格低迷背景下,对稳定胶农增收、胶企增效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海南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下种养模式,将林下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发力点。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考察,分析海南省天然橡胶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科学性建议,为胶农、胶企及政府提供参考。
1 海南省天然橡胶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1.1 海南发展天然橡胶林下经济的优势
天然橡胶是海南省的第一大热带作物,至2022年底,全省种植面积51.86 万hm2,可利用发展林下经济的土地资源丰富,加之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年降水量大,光、热、水资源充足,十分适宜橡胶林下种养业的发展。根据种养对象以及经营方式的差异,海南橡胶林下经济分为林-药、林-果、林-菌、林-花、林-蔬、林-苗、林-粮等种植模式,林-禽、林-畜、林-蚯、林-蜂等养殖模式[1],结合全省橡胶林下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前景,现将海南橡胶林下十大主要种养模式的现状总结如下:
1.2 海南发展天然橡胶林下经济的种植模式
1.2.1 林-药模式
海南是四大南药的主产地,其产量占全国90%以上。南药植物大多属于耐荫作物,一般较适宜在已开割的成熟橡胶林地下种植。据统计,海南在成熟橡胶林下种植的南药品种主要有益智、砂仁、巴戟天、牛大力、五指毛桃、藿香、穿心莲、灵芝草、金钱草、地胆草等[2],目前海南全省橡胶林下种植益智等南药1.67 万hm2,主要集中在白沙、琼中和保亭等中部市县种植,每公顷可为胶农增加9 000~12 000 元收入。
1.2.2 林-果模式
林-果模式是充分利用幼龄橡胶林的空间优势发展热带特色多年生作物的一种模式。天然橡胶非生产期长,从种植到开割一般需要7~8年,这意味着六七年内胶农没有任何收入,还要垫付肥料等管理成本,而通过间种香蕉、菠萝等成熟期较短的热带作物,可以弥补非生产周期长带来的损失,且不影响橡胶苗生产,反而既可减少橡胶行间锄草的作业量,又因种植香蕉、菠萝需常年浇水施肥而促使胶苗速生快长。在橡胶林下间作香蕉和菠萝,一般可种香蕉三造、菠萝两造[3]。目前,海南已在非生产期胶园套种香蕉、菠萝各2 000 hm2,每公顷平均可增加收入45 000 元。
1.2.3 林-菌模式
据统计,海南有200 多种野生可食用或药用菌,根据不同种类菌种,可灵活选择林下食药用菌栽培模式[4]。开割橡胶林下光照低、氧气足、湿度大、昼夜温差小,为林下食药用菌栽培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目前,海南在橡胶林下试种栽培竹荪、猪肚菇、虎奶菇、黑皮鸡枞、灵芝等食药用菌均获得成功。在橡胶林下复合种植食药用菌,不但成本低、收益高,而且菌类生长时多采用节水滴灌,有利于胶园湿度调节,栽培废料可以作为有机肥促进橡胶树的生长[5]。有研究表明,采用林-菌模式的橡胶林,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可提高胶水产量20%左右[6]。林-菌模式主要分布在白沙、定安和儋州等市县。以在橡胶林下种植虎奶菇为例,每个菌包可以采收2 次,每个菌包产量可达7.5 kg,市场价为25 元/kg,经济效益可观。
1.2.4 林-花模式
林-花模式是利用橡胶林下自然荫蔽、温暖湿润的小气候环境开展有经济效益的花卉繁殖与培育[5]。海南省观赏植物资源得天独厚、种类繁多,可开发潜力大,适于橡胶林下间种栽培的花卉品种主要包括切叶(枝)花卉和观叶花卉两大类,主要包含散尾葵、巴西铁、朱蕉、金火炬蝎尾蕉、发财树、绿萝等[7]。目前橡胶林下间种花卉的生产模式主要集中在海口和儋州等地区。
1.2.5 林-蔬模式
在幼龄胶园,或者郁闭度较低、株行距较大的橡胶林下,适宜间种辣椒、南瓜、茄子、魔芋等传统蔬菜。由于大部分蔬菜类生长周期短,一年内可分批连续播种,多次采收,产量较高,故经济效益可观。在橡胶林下种植南瓜、辣椒和茄子的模式在东方市分布居多,儋州也有一定面积的林下辣椒。另外,利用开割橡胶林下风速低、温度低、光害少特点,可以大力发展山苏和木耳菜等耐阴类蔬菜。同时,橡胶林下因含有较多萜烯类物质和负氧离子等,可以起到杀菌保鲜的作用,有利于延长采收期和销售期,培育无公害蔬菜。目前在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政府引导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方式积极发展橡胶林下种植山苏,由于山苏的市场价格较高,且可以连续多年采摘,年经济效益可达22.5 万元/hm2以上。
1.2.6 林-苗模式
利用林下空间发展苗木产业是近几年在海南兴起的一种林下经济新模式。在幼龄橡胶林下发展苗木,主要是利用其郁闭度较低的特点来培育种植,选择橡胶林下育苗的时间一般为橡胶树定植后的1~4年,在橡胶林树冠郁闭以前出圃。目前海南在橡胶林下种植的苗木主要有椰子苗、油茶苗等苗木,主要分布在文昌和儋州地区。
1.2.7 林-粮模式
利用幼龄期橡胶林郁闭度较低的特点,主要在橡胶幼林下间种花生、大豆、山兰稻等农作物。为避免伤及橡胶幼树根系,一般选择根系较浅的农作物与橡胶树间作种植,不与根系产生养分争夺,且可以改善土壤,不会影响到橡胶林的生长发育。林粮种植模式在海南分布较散,且多为农民自发种植、规模小。
1.3 海南发展天然橡胶林下经济的养殖模式
1.3.1 林-禽模式
林-禽模式指在橡胶林段种植饲草、放养家禽,利用橡胶林的遮阴功能进行降温,林下种植的饲草或杂草及昆虫为家禽提供天然无公害饲料[8]。目前橡胶林下林-禽模式以养鸡为主,海南比较优质的家禽如“文昌鸡”“儋州鸡”“霸王乌鸡”等地方特色的禽类基本上实现了橡胶林下的放养。橡胶林下生态养殖的家禽肉质鲜美,符合当今人们对绿色、有机等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发展橡胶林下规模化生态养殖禽类产业契合海南省发展林下经济的定位[9]。充分利用橡胶林下土地资源发展林下养殖家禽,既减少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在提高橡胶林整体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改善胶园生态环境;且排泄的鸡粪等可作为有机肥还林,不仅可以增加林地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还可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提高土壤生物活性。
1.3.2 林-畜模式
利用橡胶林下自然生长的野生草本植物或人工种植饲料植物为猪、牛等家畜提供饲料,当前海南橡胶林下养殖的主要家畜是黄牛和五脚猪[10]。在橡胶林下种植牧草后放牧式散养,是最可行、最经济、最实用的养殖模式:橡胶林养殖解决了家畜无运动场所的矛盾,有利于家畜的生长和繁育;并且橡胶林下温度比外界气温平均低2~3℃,比普通封闭畜舍平均低4~8℃,为畜群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有利于防疫。同时,通过牧草种植和家畜粪便,提升改善了橡胶林地力,从而提高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如海胶集团经过多年在胶林养牛实践探索,总结出“白天放养、晚上归栏”散养经验,黄牛产生的粪便分解后给橡胶提供了肥力,橡胶林、草与黄牛三者构成了生态循环,胶林里孕育出的高品质牛肉不仅能够满足岛内消费者的需求,还远销岛外,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牛肉品牌。
1.3.3 林-蚯模式
橡胶林下遮阴度高,非常适合蚯蚓生长。在橡胶林下实现全年蚯蚓养殖,可以大量消化处理有机废弃物,同时蚯蚓粪相较于常规有机肥,其有机质、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等含量更高,是一种高效的有机肥料[11]。林-蚯模式一方面能长期有效地为橡胶树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地力,提高橡胶树抗病能力,提升橡胶品质;另一方面还能降低成本,减少人工、肥料等生产性成本投入,而且蚯蚓种苗为一次性投放,可继续繁殖,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12]。目前,林-蚯模式已经列入万宁市着力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一,每公顷橡胶林可培育出7 500 kg 蚯蚓种苗,每年每公顷可实现60~75 万元收入。
2 橡胶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基础设施较差,养殖设施用地保障难
橡胶林下缺乏基础设施,间作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价格随行就市,导致经济效益不高。橡胶林下发展禽类养殖需要建设栏舍等生产用房,但目前因缺乏稳定的政策支持,易被列入违建,尚未获得收益就可能面临被拆除的风险。
2.2 种养管理技术水平低,未能形成成熟的产业经济链
林下间套作模式需要协调不同间套作物种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关系,不同作物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均有差异,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较为复杂,在林下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加强对农民的经营管理技术指导。但在实际生产中,农民得不到有效的技术服务指导,大多仍采用传统的种养技术,科学管理水平低,导致品质差异较大,生产成本比较高,效益较差[13]。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种养和管理技术统一标准,因而难以执行规范化管理,林下种养未能形成成熟的产业经济链。
2.3 规模化产业化程度偏低,还未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益
海南橡胶林下经济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力量弱、规模小,林下种养多为胶农自行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带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不足[3]。传统林下经济产品如益智、砂仁等南药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一增产就滞销”的问题时有发生,产品效益下滑,且抗风险能力差,对经济发展带动能力不强。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不多,没有形成产业,财政扶持资金规模小,投资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益。
2.4 林下经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
海南林下经济产品多为原料和初加工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产业链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如以益智为主的南药占林下种植比重较大,省内相关林下产品加工企业偏少偏弱,长期以来主要以出售原材料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加工品,导致市场收购价格不稳定,挫伤了胶农种植的积极性。
3 海南省橡胶林下经济发展建议
3.1 建立健全橡胶林下经济政策引导和支持体系
进一步细化、完善橡胶林下经济“一张图”,明确海南全省可以发展橡胶林下经济的地块。加大橡胶林下经济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将其纳入行业发展规划并优先安排。加大财政和金融的保障力度,重点支持橡胶林下经济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精深加工、科技服务、人才培训、品牌打造、市场销售等林下经济种养模式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遴选一批橡胶林下种养主推模式,通过设立项目资金支持不同区域典型林下经济种养模式示范基地的建设,发挥示范基地的带动效应;鼓励支持相关市县探索实施橡胶林下经济种养模式产品的价格保险。
结合天然橡胶更新改造,大力推广在新植胶园发展全周期间作模式,适当放宽、调整林地密度限制,改善林地微环境,逐步优化调整林地结构,促进橡胶林下种养多元化发展。同时,加大橡胶林下经济产品产销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向农户和企业发布,确保相关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降低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3.2 加大橡胶林下种养和加工技术研发力度
加大橡胶林下经济种养技术研发的投入,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优势科研力量,重点对全省范围内的橡胶林下气候、地形、土壤、光照和温度等条件开展调查和分类定级,研究筛选适宜不同地区、不同林龄橡胶林下间套作的优势种养品种和模式,制定橡胶林下种养技术标准或规范,促进橡胶林下种养标准化发展。
打造橡胶林下经济十大模式示范点,培育壮大区域主导和多种橡胶林下经济产业,辐射带动全省橡胶林下经济科学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推动林下经济产品精深加工研发,提升林产品加工能力。
3.3 推进橡胶林下经济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加大培育林下种养龙头企业的力度,促进林下产品产业化和经营水平,壮大林下经济规模。鼓励各类民营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化组织发展橡胶林下经济;支持胶农进行土地流转、转包倒租胶园,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中小型经营主体。组建林下经济种养产业联盟,整合产品资源及市场资源,集中资源、集群加工、集约营销,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
支持发展订单生产,探索保价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完善加工建设用地政策,鼓励和扶持发展林下经济产品的加工园区或加工厂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林下产品附加值和收益。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合作,构建加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依托、农户按标准管护为主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稳定供货关系,增强林下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4 提升橡胶林下经济的品牌建设
以塑造海南橡胶林下经济品牌为目标,以生态、绿色、环保为核心,推行橡胶林下经济产品认证,建立健全橡胶林下经济绿色和有机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检测体系,重点打造省市(县)两级林下产品公共品牌,提升海南橡胶林下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持海南农垦、林场、农村合作社等主体充分发挥组织化、规模化的经营优势,在发展种养的基础上,加快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价值,扩展销售渠道,推进产业化进程。加大对重点品牌的营销推广支持力度,支持培育具有海南特色的橡胶林下经济产品和企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