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时代与奋进者

2024-05-31刘俏

财经 2024年11期
关键词:潇湘政府改革

刘俏

《潇湘思行:一份穿越半个世纪的时代记录》

徐宪平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3年4月

我与徐宪平先生相识相交差不多有十年之久。在我心目中,他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者、学者和思考者于一身。对于宪平过往的经历——如何从炼油厂里的工人成长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府大员,而后又从湖南调任至国家发改委,我虽知晓甚多,但并不连贯。《潇湘思行》一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得以了解宪平的成长故事、思想脉络及其演进,并重温那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以及它独特的时代精神。

《潇湘思行》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书中收录了宪平从“文革时期”到农村、工厂、公司和省、市政府等不同阶段、不同岗位的回忆文章、专题讲话、调研报告、学术论文。书中所记录的“半个世纪”——从上世纪50年代至2008年左右,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度,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动人心魄的伟大奇迹。宏大的时代叙事下从来都是由无数个体的坚持与奋斗组成。在过往的作品中,我们有许多激扬文字以“民间视角”展示一代代中国企业家在历史创造中的呐喊、苦恼、激情与喜悦,却鲜少有“官方视角”从宏观层面展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推进,以及地方政府如何不囿于陈规俗见的约束,创造了大量独具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这正是本书的独特之处。

本书可以理解为有两条主线:一是“个人成长”主线。生于上世纪50年代,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第一代,宪平从潇湘一隅不知愁滋味的少年,经历上山下乡、知青返城、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出国热、国企改革、民营经济大发展、不良金融资产处理、1998年与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等等重大社会与历史事件,最后成长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者、执行者。宪平在潇湘工作生活的55年,有洋溢青春的欢乐,有饱含奋斗的激情,有充满困苦的考验,也有为官一方的责任与担当,这些经历宛如一幕幕电影,几乎串联起“共和国同龄人”这一代人的奋斗思考与命运际遇。

本书的另一条主线是“作为见证者、参与者、决策者的宪平对发生在那个大时代的各种实践探索的思想纪录”。“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潇湘,在历史上便是灵秀之地,也是新中国中部崛起的重镇。通过宪平的叙事和记录,我们可以一窥三湘大地建设发展中的“政府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成长故事。

作为一种发展模式,“政府+市场”的增长范式在中国获得极大成功有其原因。第一,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引领的重点投资领域很多属于完成工业化必须投资的基础领域,这类投资的社会回报一般情况下远远大于资本回报,如果完全由竞争性的市场来主导,可能会面临投资不足。第二,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了中国经济自下向上的活力,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涌现出大量的市场主体,企业和企业家精神为中国经济运行注入了活力,市场也逐渐成为资源配置最重要的机制。政府和市场联合发力,大量资源配置到重点投资领域及其上下游领域,内生推动了国民经济生产网络的演进,催生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系列节点行业。制造业、高速公路、通信、高铁,以及1998年开启房改后的房地产行业等先后成为中国经济中的节点行业。聚焦这些支撑国民经济的节点行业或节点领域,不仅保持了投资强度,使得全要素生产率保持较高增速,而且带动了上下游大量投资机会出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长期以来,我们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它们对经济的复杂作用缺乏一个系统、理性的认识。这一方面反映人们对政府所起的作用缺乏足够认知;另一方面,在市场失灵或经济遇到大挑战时又习惯性地对市场产生极大质疑,从而过度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干预之手的重要性。

事实上,中国发展模式提供了具有强大说服力的证据,对于一国经济腾飞,包括地方经济的腾飞,政府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建立市场体系,创造市场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包括受尊重的私有财产、有效的金融、能够顺利流动的劳动力等。这一切,再加上科学和知识的进步以及基础设施方面投资的不断增长,为经济和社会繁荣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机会。

可以说,中国经济社会巨大的成功源于思想上的一种启明,而这种启明并非来自抽象的概念或理论,更多来自于那个时代的奋进者们勇敢的探索。本书以长沙市、湖南省等地域为样本,通过一个一个故事、一件一件事情、一项一项工作,向我们生动而又具体地展示了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作为政策的执行者、操作者,地方官员如何做到“根据中央的精神,结合发展的实际,做好落实的文章,尽努力去创造性落实”,并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表达出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书中这样的故事与案例俯拾皆是。在此,我列举两个。

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破冰启航。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談话,强调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同时,十四大确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当时国企改革的时代背景。彼时,宪平正在长沙市政府工作,负责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推进改革面临的棘手问题,两句话形容:“人往哪里去?钱从何出来?”

1996年,长沙被列为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所谓“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就是以国有企业为重点,以城市为依托,以“增资减债、择优改造、分流分离、兼并破产”为主要内容,通过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和综合优势,通过推进相关配套改革,让国有企业转换机制轻装上阵,进入市场。在推进优化资本结构试点中,长沙市创造性地推进以分离48所企业子弟学校为突破口的分离企业社会职能改革,成为一个得到原国家经贸委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广的范例。宪平回忆,那次探索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一条是政府、企业、社会在认识上、目标上、行动上高度一致,共同分担改革成本,通过提高城市教育费附加,增加政府财政拨款,整合教育资源资产,构建起政策和制度保障。

另一个案例是推进社保制度改革。当时面临的困难,一是改革刚刚起步,社保制度不完善;二是企业经营艰难,社保资金缺口大。一方面,要在持续、渐进的改革中弥补制度的缺陷;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解决“找米下锅”“僧多粥少”的问题。长沙市劳动局1.1亿元的社保资金存在银行,每年利息收入1018万元。湘江上有两座大桥,每年收费3500万元,扣掉运营维护成本后有纯收入3000万元。拥有这两座大桥产权的长沙市建委,正需要一大批资金启动环城公路建设,解决市区交通拥堵状况。于是,长沙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用市劳动局的1.01亿元资金,买了市建委拥有的评估价值为3亿元左右的两座大桥的收费权,这样劳动局增加了两倍多的收入,长沙市建委立即可以开工建设环线,一举两得。但随即有人告状,说徐宪平他们挪用了养老资金,上面有批示,审计署、劳动部纷纷关注,社会上传言要处理人,差点酿成大的风波。劳动部派人实地了解后,觉得他们是为社保着想,把蛋糕做大,这个事在上上下下的理解中才得以平息。

这两个案例,宪平在第十九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也分享过,他还总结了五点启示:改革试点的灵魂是突破;改革成本需要共同承担;政府重在营造市场环境;改革需要试错容错;改革者要勇于担当。他说,改革是一场变革,是一个创新,要鼓励探索,允许失败。对探索者要予以积极的支持,对失败者要秉持宽容的态度,防止改革中的“领头羊”变成“替罪羊”,唯真改革者不是问。

事实上,建立在丰富实践基础上的深入思考,正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这些实践与思考,对当前中国高质量发展,以及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仍然有借鉴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一系列结构性问题的出现和发酵,挑战了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包容性成长。中国政府提出经济需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这一过程中,我们急需改变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认知和思维定势,充分理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需要把国家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侧重点放在寻找和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解决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需克服的关键问题上。

我们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国家发展目标不断进行动态规划与调整的。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活跃的市场,同时也需要高效的政府。步入新时代的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在于知识、技术、创新、研发、企业家精神、包容性成长、绿色低碳等,而促成这些元素出现的国家战略与经济政策以及保证这些战略、政策落到实处变得更为重要。

本书的主题是徐宪平先生在潇湘数十年的“思”与“行”,在理论层面上聚焦“地方政府如何转变职能,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一独特的切入角度,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如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并取得较大成功,也启迪我们去思考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我们如何以更高效的政府而非更多的政府介入,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在潇湘为政的几十年里,我想宪平称得上是时代的“奋进者”。今天,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需要一大批充满理想主义的实干者、思考者,需要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作为,去应对、破解发展的难题。

(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编辑:许瑶)

猜你喜欢

潇湘政府改革
《潇湘暮雨图》
改革之路
欢乐潇湘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潇湘花月谣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潇湘之梦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