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农业经济发展机遇与对策研究
2024-05-31笪耀文谭捷
笪耀文 谭捷
摘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既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但当前农业经济仍存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人员配置不足、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基于此,分析了乡村振兴视角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机遇,并结合现状提出了一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2–00-03
乡村振兴战略对推动乡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农业强国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主要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1]。由此做到全方位落实农业经济优先发展,同时也将农村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然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目前,农业经济发展基础整体较为薄弱,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1 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人员配置不足
当前,农业信息化程度低,大部分地区以人工作为主要的管理模式,但相关人员缺乏经济管理经验,加之乡镇的工作较为艰苦,工资薪资待遇较差,难以吸引农业管理人才。乡镇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通过当地的教育培养本土农业管理人才的目标难以实现。目前,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大多数是当地的农民,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方面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较弱,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导致农村人员配置不足。
1.2 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低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建设与先进科学技术设备的引进,而技术的升级离不开信息在市场间的流通。乡村网络信息技术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基础设施的欠缺、沟通交流不畅和网络技术升级缓慢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含量低导致资源耗用量与农产品产出量不成正比。我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高科技对种植业的影响还停留在人工化转变成智能化的表面阶段,现有的技术人员无法处理复杂的技术问题、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市场新需求,无法深入应用科学
技术。
1.3 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单一
我国农村的农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更新,但在发展过程遭遇诸多难题。农业产业结构过度迎合市场而脱离当地的产业环境导致农产品过度生产,农产品脱离种植环境、地质环境后导致农产品质量低下、农产品价值低。种植业为主的产业受到气候环境影响无法成为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点,传统农业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并没有与旅游业等相关产业融合。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生产结构不平衡,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出现农业生产空间布局与资源匹配错位的现象,生产投入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情形,阻碍了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4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部分地区过于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的现象。部分区域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存在滥用农药、化肥的现象,随处填埋生产垃圾、肆意焚烧秸秆的情况也屡见不鲜[2]。与此同时,在农村生产过程中,塑料薄膜等农资产品使用不规范的情形也普遍存在,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这些行为导致整体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环境失调,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但生态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忽视环境保护一味地发展经济不利于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5 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营销渠道单一
受到传统生产经营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生产农产品的企业和经营者产品种类繁多,但缺少品牌效应。一些企业和经营者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识较为薄弱,未意识到品牌对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值的影响力。部分企业存在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使得农产品的信誉受到影响,忽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投入,认为品牌建设的性价比不高,需投入大量资金,但短期内很难看到效益。品牌营销手段较为单一,大多依靠政府门户网站的农产品品牌专栏的方式进行宣传,尚未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品牌营销推广体系,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优势,产品的辨识度与认可度较低。
2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业经济发展机遇
2.1 推动乡镇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
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新时期乡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改革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推动了农业经济管理由传统的分散、独立管理模式向现代化、规范化转型[3]。坚持农民作为主体,乡村发展需要大力整合农业产业,提高機械化水平,推广新的生产技术。从乡村振兴的视角统筹各方面资源,可以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离不开农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2.2 农业生产机械化与现代化发展
农村地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发展也为我国GDP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生产力,能够实现扩产和增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机械化设备不断更新升级,农业技术得到优化,农业产量和效益逐年提升,资源配置实现优化,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随着科技兴农、科技促农,农业生产方式不再一味地依靠人工,高度集中的现代化设备和新型耕种方式的应用使得农业规模扩大。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为农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政策基础,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同时,农业资源配置优化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3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加快产业环境优化,要调整产业结构以推动农业发展。首先,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资源整合,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其次,在政策的引导下重点培养农业新产业,培育出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以特色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现代化创新离不开科技创新,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农业经济朝着多元化、多维化的方向发展。以稳步、生态、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丰富农产品种类,坚持可持续的理念,以科学化生产模式贯穿生产全流程,提高农民的收益。最后,根据地域特点、气候环境和地域文化,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以带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游合一”的农业发展方向。
2.4 发展绿色循环农村经济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通过措施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下,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强调基础乡村环境建设,同时关注文化进步。目前,农村更加依托于传统的思想意识,接受新潮流新观点与新生产模式的意愿不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可以改善这一传统思想,通过全面推行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宣传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加强技能的培训。增强农村的绿色、环保、可循环的思想意识,优化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5 市场需求旺盛
新餐饮业的发展为生活带来享受与便利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人们也更加关注食品中的成分。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在饮食消费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满足营养的摄入,对高含糖量、高热量食物的选择偏好也在持续降低,偏爱选择纯天然、零添加的食品。消费者健康绿色消费观念逐渐转变,无公害和安全健康成为最普遍、最基本、最强烈、最大的需求,高质量的原生态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这样供大于求的市场下,有利于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
3 乡村振兴视角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健全乡镇经济管理体系
健全完善乡镇农业经济管理体系,需要形成合作的协调机制,明确相关管理人员的分工。首先,相关管理人员应更新工作理念,培养乡村振兴下农业经济管理意识,将重心从政绩转移至农业价值,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引入相关管理人员时,尽量选择专业知识储备与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引入人才、用才、留住人才和培育人才的问题,增加农村的人才库建设;提高薪资与福利待遇,建立良好的发展平台,提升整体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乡镇岗位的吸引力;制定激励人才的绩效考评体系,调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最后,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督与管理,制定相关政策与绩效考评机制并严格落实,可定期组织讨论优秀农业产业地区的经济管理经验,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选择符合乡镇自身经济发展的特色农业道路。
3.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引进高新设备、加快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高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部门需要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研发速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早日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引入高科技的农业生产设备,构建高新设备的普及体系,推动机械化和智能化工作进程。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大对先进技术推广的力度,通过组织培训、讲座等方式,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农业产业生产机械化工作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需要及时跟进并解决,提供全过程服务和全方位保障,促进农业设备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技术部门需要加强学习先进的生产工艺,掌握相关的核心技术,生产部门需要落实新的生产工艺的普及、优化,加强生产操作人员的熟练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实现生产科学化和高效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注重培训与综合技能的发展,保证生产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高效率与质量。加强创新链与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优化科技与劳动力等要素的组合配置,提高科研落地转化的效率,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3 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而以往农业主要依靠传统种植模式,农业生产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地需要调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工艺,打造特色农业生产。集中优势,重点发展区域特色,推行“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一镇一特”的乡村发展模式,形成当地特色化产业,实现多元化经营[4]。
其次,调整传统生产模式需要明确生产的内容,构建农业产品生产、整合、精加工的新体系,互通延伸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根据需要打通产业的上下游,加强与经销商和合作社等销售渠道的合作。以上下游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产业协同发展问题,开展全新的商业模式。如农产品+可视农业、农产品+休闲农业等。结合市场的生产与消费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市场预测,为产业链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5]。
最后,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绿色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增强其市场核心竞争力。推广栽培具有本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从种子培育到销售全过程积极宣传与推广。严格规范化管理产品的质量,实施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持零容忍的态度。根据地方特色实施农业发展新模式,带动当地的旅游业与餐饮业的发展,以此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6]。
3.4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促进产业升级与优化。传统农业耕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当地需要转变传统的耕种模式,不能一味地提高产量而不注重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的方式,建设文明农村、生态农村。在绿色农业发展方向下,优先选择绿色环保技术,减少化肥与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清洁无污染的农业耕种技术和灌溉技术,注重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率。有关部门应加强配合、及时引导、有效监督,规范化把控农产品质量,积极宣传农业环保知识,增强农业生产工人的绿色农业生态意识,压实各主体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全方位推动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打造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3.5 打造农产品品牌,扩大营销渠道
现阶段,部分乡镇未形成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或者已经形成品牌但知名度不高,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农产品品牌的发展和延伸,有关部门要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有力宣传,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第一,打造具有競争力的农产品品牌需要从生产的全流程上严格把控,以诚信经营为基本理念,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把控,杜绝农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将产品质量把控贯穿全程,以严格的管理标准规范生产环境,以超高的工艺标准要求生产操作。严厉打击违规使用农药及添加剂等行为,开展生产巡查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科学防范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第二,形成“线上+线下”的品牌销售体系,扩大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与竞争力。政府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公众号等官方渠道提高消费者对当地农产品品牌的社会信任度。企业以报纸、电视广告等方式增强品牌的影响力,通过“农产品+餐饮”模式提升品牌价值和品牌渗透能力。依靠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雷达技术及现代视频技术将农作物或牲畜生长呈现在公众面前。农民自身可以学习自媒体营销技巧,搭建自媒体营销矩阵进行账号定位,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引流,实现直播助农。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发展,意味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农村地区应把握此次发展的机遇,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困难,打破乡镇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品牌意识和宣传手段等方面的困境,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有效提高农村经济增长质量。
参考文献
[1] 闻言.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学习习近平《论“三农”工作》[J].农村工作通信,2022(14):9-14.
[2] 习波,李育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应对研究[J].农业经济,2023(2):7-9.
[3] 卢青.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期乡镇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举措[J].农村实用技术,2023(3):45-46.
[4] 芮敏.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J].经济师,2022(11):139-140.
[5] 项菊芳.乡村振兴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家参谋,2021(20):113-114.
[6] 苗宁平.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体系建构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