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父亲
2024-05-31泓舟
泓舟
我们普遍认为,母性是天生的,女性在怀孕期间已经与孩子建立了紧密的连接;而男性要成为真正的父亲,需要通过后天的丰富体验才能慢慢习得。
传统的父权文化中,男性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打拼事业和赚钱,很少扮演照料者的角色,因此父亲的主要职责是物质供养者,是家庭的经济支柱。然而,随着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越来越高,对家庭的经济贡献越来越大,父亲的角色开始变得多维而复杂,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模式开始出现松动。一些女性在不断地协商和努力后,与丈夫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减轻育儿负担,传统的父职内容出现调整。
家具爸爸
一些男性在成为父亲后,对工作和家庭的时间安排有了矛盾的想法。一方面,他们希望能有机会陪伴妻儿,享受家庭时光,同时渴望比从前拥有更高的收入、更体面的社会地位,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另一方面,当前的职场文化仍要求男性以工作为重心。比如,男性的陪产假和女性的产假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让一些男性在脑海中强化了其所承担的主要职责就是“赚奶粉钱。”
因此,在养育子女中遇到问题时,一些男性的第一反应并不是留下来帮助妻子一起解决问题,而是暂时逃离混乱的育儿现场,或者感到难以插手,像一件家具沉默地杵在家里。他们大多认为,家是港湾,而妻子是缔造这一切的主人。他们只想在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后,享受其中的和睦与温馨。而妻子同样有一份忙碌的工作,同样需要在度过疲惫而充满压力的一天后,得到理解和安慰,以及行动上的支持。
在强调男性生产价值的父权制文化下,“家具爸爸”们的存在似乎非常合乎情理。一些男性往往会赋予父亲这一角色英雄主义色彩,幻想自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多数时候隐形于家庭的某个角落,只有家庭遇到危难时才挺身而出,从天而降。但他们成为真正的父亲后才发现,在实际的育儿过程中,根本没有那么多幻想中的高光时刻。踏踏实实打理好生活中的一饭一蔬,陪伴孩子日长夜大,更需要的是英雄“下凡”。如果没有终日与喂奶、换尿布、陪玩、做饭、干家务、辅导功课等琐碎事务打交道,如果没有经历日复一日的脏与累,如果没有亲身经历马拉松式的疲惫,爱很难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
对于承担育儿与工作双重职责的女性而言,难以承受的不仅是生理上的过度劳累,也是面对“家具爸爸”的沉默与隐形时,心理上升腾起的怨气,背负的苦涩和沉重的负担。
周末爸爸
女性努力在工作和育儿之间维持平衡,忙碌了一天之后回到家,仿佛又开始了“第二轮班”,将时间和精力贡献给家务和孩子。而问起男性如何进行家庭和工作的时间分配时,他们很少使用“平衡”这个词。即便认同配偶和子女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但当工作和家庭的安排遇到冲突时,他们大多数时候会选择前者,将平衡的难题留给妻子。
咏儿盼着能早日和丈夫任杰结束两地分居的现状,共同承担育儿的工作。任杰则认为,孩子的爷爷奶奶已经替他解决了很多家庭事务,他可以暂时将父职放在一旁,趁着事业还处于上升阶段,抓紧时间打拼、赚钱。任杰今年37岁,是一家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平时在外地工作,只有周末或者假期才回到妻女所在的城市。在5岁的女儿面前,他成了一个“周末爸爸”。
双薪家庭中的男女都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社会生活和家庭之间做出选择。通常女性会是那个选择平衡或主动退回家庭的人,而男性更倾向于将自己设定成在外冲锋陷阵的角色,把事业发展置于首位。他们较少会考虑到女性在职业发展需求与育儿之间的矛盾。职场妈妈们在工作应酬和家长会之间奔波,在深夜加班赶报告和照顾生病的孩子之间无缝切换,如果没有做好,便会自嘲是个“糟糕的妈妈”。
相对而言,父亲们则倾向于为自己留出更多的进退余地,让自己可以选择性地、弹性地履行父职——比如,只有在周末有空暇时或者等婴儿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可以简单交流、能够遵守一定的社交规则后,父亲才愿意花大量时间陪伴孩子。
救火队员爸爸
一些男性开始认识到,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模式正在松动。
琪琪做了两年全职妈妈,重返工作岗位后,丈夫李帆开始扮演“救火队员爸爸”的角色。在他看来,快节奏的双职工家庭中很难做出非常明确的分工,很难明确划定丈夫或妻子应该做哪件事,比较可行的方式应当是,彼此互为帮手。遇到问题,不能只是妈妈们来善后,爸爸们则退在一边。爸爸们要像救火队员一样毫不犹豫地上阵。他对此做出解释:“谁比较空的时候,谁就上去做,谁累了就休息一下。”比起通过严厉管教来表现父亲的威慑力,李帆更希望通过长期的以身作则和耐心陪伴来达到教养目的。
饱受“鸡娃”焦虑的张琳,她的丈夫晓辰认为,妻子比自己更擅长做规划,因此,主要由妻子来把握孩子教育的大方向,他则更适合扮演“白脸”的角色。当妻子和孩子发生矛盾时,他会像救火队员一样去努力平息双方的矛盾:一方面为妻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平复她的心情;另一方面,他会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陪孩子运动,在外出社交中潜移默化地解决问题。
与前两种类型的父亲相比,“救火队员爸爸”更愿意与妻子共同分担育儿任务,一起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积极扮演倾听者和执行者的角色。他们也都喜欢通过玩耍和游戏,或者带领孩子进入家庭以外的世界,在更大的社交范围内去构建具有安全感、支持性、互动性的亲子关系,从而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难题。另外,他们都很看重和妻子的关系,会留意她们在育儿中的心理变化;信奉家庭是一个紧密交织的单位,凡是影响自己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产生影响。
帝企鹅爸爸
在动物界,大多数动物爸爸不承担孵化、养育幼崽的主要责任,只有少数种类的动物爸爸在育儿方面有高度的责任感。比如,生活在极寒地带的帝企鹅就是其中一种。雌性帝企鹅下蛋之后,雄性帝企鹅会主动、自发地接过孵卵任务,时间通常超过一个月,甚至长达两个月。在幼崽破壳之前,帝企鹅爸爸会日夜守护,整个过程非常专注,不舍得离开半步,在酷冷的风雪天里不吃不喝,仅依靠身体原有的脂肪来支撑自己的生命。在此期间,由于过度的辛劳和消耗,帝企鹅爸爸的体重也会大幅下降,好不容易等到蛋破壳,它们还会继续将幼崽守在自己温暖的育儿袋中,予以呵护,可谓专业奶爸级别的看护。我们姑且用“帝企鹅爸爸”来描述愿意主动分担、高度投入育儿任务的男性。
小伟,回忆起在医院里第一眼见到刚出生的女儿时的情形,嘴角洋溢起初为人父的幸福笑容。那是他从未体验过的喜悦。他既激动又满心担忧,守在婴儿身边,时不时地起身观察,整夜睡不踏实。
从妻子坐月子开始,小伟便主动分担了育儿工作。在他看来,照顾孩子是一个父亲的义务,他不希望置身事外,而越早深入参与育儿工作,越能强化亲子关系。他认为,结婚成家代表着个人责任的增加,进入三口之家的模式后,肩上的责任又进一步增加,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需要平衡好工作和家庭,这是一种个人基于价值观的选择,而非不得不做出的牺牲。
曾力在结婚前打算做丁克族,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妻子,没有明确表示赞成或否定。考虑到生育年龄和长辈们的催生压力,妻子决定在35岁那一年当妈妈。在曾力看来,生育对女性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改变的影响要大于对男性的,因此他选择尊重这一决定,同时在内心也做好了生活被改变的准备。现在他和妻子将很大一部分业余时间花在孩子身上,尽量平分家务。
在小伟和曾力看来,他们之所以能和妻子达成比较默契、分工又明确的育儿模式,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分割得很明确,以保证在时间和精力上能比较充足地照顾孩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做父亲之前,他们已经深深明白,生命里将从此多一个需要为之全身心付出的小人儿,这并不总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会常常伴随着疲惫,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空间,需要很大的耐心,更需要与伴侣长期并肩行动。
在社会意义上,当一个人进入父亲的角色时,他也就选择了进入一段与孩子的关系。剑桥大学心理学家迈克尔·兰姆说,尽管母亲、父亲与孩子一起活动的类型不同,但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类似的,如道德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和心理健康等。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积极协同教养会促进良好家庭氛围的形成。霍克希尔德在《职场妈妈不下班》中曾提到美国的情况:“相较于父亲不投入培养任务的孩子,父亲高度投入陪伴的孩子在社会适应能力和情感适应方面表现得更好,在学业考试中的成绩也更好,更有可能视自己为个人命运的主宰,并且在言语智商测试中表现出更成熟的心理年龄。”如果父亲在养育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付出并多陪伴孩子,可有效帮助孩子在童年时期建立一个富有安全感的、有爱的屏障,使其终身受益。
“帝企鹅爸爸”们就代表了这样一类男性:他们在育儿过程中不仅是执行者,而且会发现问题,主动看见妻子的诉求,还会有策略性地给出解决方案,和妻子共同投入育儿工作。他们全身心投入父职工作,必要时会调整自己工作和社会活动的时间,使其与照顾孩子的责任相匹配。
这就好像在地球上最严酷寒冷的天气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帝企鹅爸爸们完成一生中最艰巨、最重要的任务,努力为小帝企鹅提供安全可靠的保护,以及温暖细心的照料。
(又见青山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一书,本刊节选,勾 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