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对策研究
2024-05-31贾玉玲
贾玉玲
(沧州市水利工程质量技术中心,河北 沧州 061000)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开创的一项伟大工程, 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 大运河沧州段是中国大运河中河道样态最为真实、 原始生态风貌最为完整的河段。目前面临着生态流量不足、水环境压力较大等问题, 部分河湖岸线生态空间布局需进一步优化。为保护好大运河生态环境,将改善运河生态环境和传播运河文化有机结合, 需要运用系统治理的方法, 协同推进大运河沿线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 河道现状
近年来,沧州市坚持流域治理、源头管控,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发力, 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积极争取引调水对运河进行生态补水,全段开展清淤疏浚;封堵了所有入大运河的工业企业排污口,并禁止在大运河新建排污口;沿线县(市、区)农用化肥实现零增长;大浪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大运河输水河道段)全线设标识标牌,进行岸坡管护和水面保洁;制定并实施大运河河长制,不断加强运河沿线环境监管。
2 存在问题和压力
(1)整体保护尚有不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压力依然存在。 沧州非城区段滨河生态功能需进一步增强, 当前河滩地主要以农田为主, 林地覆盖率为17%,城区外绿色景观廊道空间结构需优化。
(2) 生态流量下泄不足, 生态系统功能恢复较慢。自20 世纪70 年代末至2021 年以前,大运河沧州段仅在调水输水期间河道内有水,虽然自2022 年连续两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但以农业灌溉为主,生态水量占比较少,且生态流量下泄持续时间较短(约3 个月),仍然以阶梯蓄水为主,水环境质量虽有改善,但水生态功能恢复依然较慢。
(3)水环境监测、预警、应急能力体系有待提升。生态空间监管体系尚不完善;跨县(市、区)、城区景观带等重要河段未设置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 大运河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尚未建立,应急处置能力存在短板。
3 保护及修复对策
3.1 严格生态用水保障
积极配合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及周边省市,完善水量调度方案,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将生态用水纳入核心区水资源配置和管理, 力争实现全线通水、常年有水。充分利用引黄水、本地水源、非常规水源,扩大南水北调等外调水,通过河流水库(闸)联合调度,增加大运河生态用水保障率。
3.2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实施后, 依法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加快核心区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县级及以上地表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实施。 开展大浪淀水库等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估,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预警监控能力建设。
3.3 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
控制大运河周边地下水超采, 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严格地下水开采管控,取水许可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在地下水禁采区,严禁新增取用地下水,已有的要限期关停,在地下水限采区,一律不准新增地下水开采量, 对当地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建设项目,确需取用地下水的,应按照“用1 减2”的比例,同步削减其他取水单位的地下水开采量。 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常态化督导督查。
3.4 强化水资源监管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的水资源论证, 严格水资源取水许可, 控制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鼓励现有高耗水产业及农业用水的节水技术升级, 严格审查批准新建高耗水企业。
3.5 打造滨河生态屏障
以“生态化、自然化”思路,在核心监控区内实施滨河防护林生态屏障工程; 严格保护大运河两岸的古树名木,鼓励沿河两岸集中植树造林,加强植被恢复和绿化美化。 防护林建设应在确保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多组团、多层次、有特色的绿化方式,打造“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绿树成荫、景观宜人”的生态景观长廊。
3.6 积极推动河道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
根据大运河生态补水实施情况, 对流经建成区段、 东光世界文化遗产段等具备条件的主河道进行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优化水生植物群落配置,增加水生生物群落分布,维护湿地、河湾、急流、浅滩等多样性栖息环境,形成多样的生境组合,为多种水生植物和生物提供栖息地。
3.7 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测能力
加强大运河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全区域布设监测点位,丰富监测点位信息采集数据种类和数量。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保障责任体系, 严厉打击不当干预生态环境监测行为。 统一规划布局大运河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完善区域气象、土壤、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生物等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 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与统一发布。
3.8 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优化配置监管力量, 推动环境监管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管格局。 完善环境监管执法人员选拔、培训、考核等制度,充实一线执法队伍,保障执法装备,加强现场执法取证能力。统筹科研、技术和设备优势,构建“互联网+执法”数据平台,提升执法监管能力和科学办案水平。
4 结语
大运河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 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沿线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不断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监督管理,弘扬生态文化,逐步实现河湖安澜有序,环境优美宜居的美丽运河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