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新说
2024-05-30张以宁
《荀子》有言:“学不可以已”。在这场持久的“拉力赛”中,“快”与“慢”的角逐成为今人的焦点。然而我认为学不求速,欲速则不达。我的“劝学”新说,力劝“慢学”。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把“竞速”的功利之浪潮推向学习,其中很盛行的表现之一便是“超前学习”。龟兔赛跑,龟如何没有压力?一旦同辈中有超前学习的行为,“同辈压力”便把更多“龟”逼成“兔”。
但是,这种“龟兔赛跑”模型太粗糙,破绽有很多。首先“学不可以已”,在没有终点线的比赛里,速度怎能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其次,没有人是永远的“龟”或“兔”,除极个别天才外,先天智能上的云泥之别是不存在的。况且,做学问不是单行道,它的每一条岔路都有别致的风景。因此,学者诚有立学之心,何必自挂于“竞争的东南枝”?
“速学”不仅仅在逻辑上有谬误,其弊端也是有目共睹。如新闻中报道的“研学热”,它就是利用了家长们求“速学”的心理,学生空手而归不说,还浪费了可以真正用于学习的精力和耐心。再说那荒唐的“量子波动速读法”,经典名著被跳梁小丑降格、糟蹋,宛如麦家所言:“字典燃烧,哲理哭泣,唯有愚蠢与狡黠笑得开怀。”
与此相反,“慢学”之益是可以启迪人生的。德国,其义务教育的宗旨便是“不超前学习”,他们深谙学习的真谛在于“慢”的独立思考,而非“快”的人云亦云。“慢”可以涵养思考的质量,拓展思维的广度,从而挖掘真理,收获宝藏。
《红楼梦》中宝钗作词尚且研究“不以词害义”,现实学习中的你我更不能“以速害质”。速度尽可以成为点缀学习的花朵,绝不能成为埋葬学习真谛的墓碑。亚里士多德曾落墨:“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此言得之矣。
愿我们新时代的求学者能勇攀学习之巅,不做“速学”的奴隶,争当“坐看云起时”的从容豪俊!
评点
在“卷”字当道的今天,作者能突出重围,认识到学习“欲速则不达”而力劝“慢学”,这个观点首先就让人眼前一亮,真正做到了“‘劝学’新说”。接着又对“龟兔赛跑”这个耳熟能详的例子,生发新的思考。然后再将“速学”和“慢学”对比论证,两相比较,高下立判。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论证充分。
(指导教师:陈佳蓓/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