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百川,拥沧海
2024-05-30周黎豪
中华民族是尚“和”的民族。“和”是一种广博的胸襟,能看见他者,互相成就。只因为燎原之火起于星星微渺,浩浩沧海成于百川东来。
于他人言,“和”是于差异中见尊重,是江出西陵,北合汉沔。
西哲有言,我虽然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熙宁变法,新旧党争,针锋相对,可最终还是有一匹日夜兼程的快马,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解了危局;林语堂先生在《悼鲁迅》一文中写“我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全七音而成曲,会百花而知春。君子之争,是内心有持守又对外界有包容。一味求同难免迷失在纷繁之间,只是求异又难免刚愎自用。一个人应该像长江一样,南合沅湘,北合汉沔,最终与海相若。
于家国言,“和”是在小我上知大我,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个人之和最终得依托家国之和。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于少保上疗君疾,下救民厄,以石灰自喻,终留清白;秦良玉亲操桴鼓,阻敌江外,扬军威,撼山河,终护家国;而李斯因私罔顾大局,终作东门黄犬之叹。个人命运往往与家国紧紧相连。“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只有当小我融入大我时,才能得“和”之真意;只有看见自己之外的广袤长情,才真正看得见自己。
于世界言,“和”是在互存中互成,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明的发展从和平中来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正是“和”的含义,若吹灭别人的灯,阻挡他人的路,在妨碍了他人的同时,自己必然也不能全身而退。而和平发展才是曙光,譬如当下的中国“一带一路”共同发展,真真切切地让许多国家共同繁荣。唯有守望相助,互利共赢,才能让人类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在互相依存中互相成就。
那么“和”便是不能与竞争者提的吗?实际上不是的,“和”的竞争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互相成就,不断超越,是对手,更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和”的竞争过程是平衡的,结果是趋向繁荣的。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海因纳百川而成其大,于己身,于国家,同样如此。
(指导教师:沈林泽/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