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
2024-05-30高畅杨星月聂坦田征
高畅 杨星月 聂坦 田征
中华民族泱泱数千年历史,经历了朝代更替与时代演变,建城历史越悠久的城镇,越容易变得面目全非。虽然这些历史城镇现状损毁严重,历史遗存较少,历史风貌濒临消失,但是千年建城史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文化脉络,是无可替代的重要财富。针对这些物质基础薄弱但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老城,如何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才能使其得到活化复兴?文章希望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方法,为历史城区的保护更新提出探索性的规划模式,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城区的环境和传统风貌,重塑老城活力。
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历史城区解读
文化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文化生态理论将城市文化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与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物质空间、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强调文化与环境的互动。文化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开放性、整体性的特点。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历史城区特征解读。从文化生态理论出发,历史城区具有以下特征:历史文化悠久,具有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特定的地理区域和空间环境范围;物质遗存较少,但历史城区格局较为完整;保留了丰富的、多种形态的文化遗产。
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思考
保护方面。加强文物古迹遗址的前期研究与评估体制,不以历史文化遗存的现状情况简单地评价其价值,而是通过全面挖掘史料,理清文物古迹遗址的变迁过程,整理出官署建制、文化教育、祭祀坛庙等各类历史遗迹的现存情况及遗址对应位置,从文保等级、建筑年代、历史地位、艺术价值、文化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计分评估,力求客观、合理地确定其文化价值。
区域性的整体保护。不仅保护历史城区内的物质遗存,同时保护历史城区的街巷空间、城池建制,以及传统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隐性文化形态。这种综合性的保护方式改变了旧有的文保单位点状保护形式,不仅体现了有形物质遗存的保留意义,更包含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与现代社会交流互动而产生的新意义,为复原无形文化遗产承载空间寻找到新的生存语境。
更新方面。重要文化载体复建更新,以史料记载为依据,重建重要的遗址风貌建筑,使其成为承载老城历史和文化的物质载体。赋予其现代展示、游览职能;针对部分遗址风貌建筑的职能特点,在场地设计和附属设施配套上融入现代设计手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职能的有机统一。
人口疏解與职能更新。在人口疏解过程中,结合“微循环”模式,尊重居民意愿,避免大规模“危改拆迁”带来的资金问题和社会问题,保护当地社会发展活力。
在职能更新方面。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城区生态环境、居民居住品质,来提升历史城区的产业与居住活力。迁出行政办公、大型医疗卫生等职能单位,重点开发文化和旅游职能,提升城区的历史文化影响力。
生态保护与修复。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一脉相承,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城市文化的演变有消极的影响,因此欲改善历史城区落后衰退的城市面貌,唤醒老城的文化记忆,首要任务便是整治修复老城的生态环境。
政府、市场与居民协同规划。历史城区的更新实施是多方博弈的过程。只有政府、市场与居民协同规划,才能使历史城区的更新活化得以实现。政府统筹主导,强化规划引导;借助市场模式,进行公共区域建设;引导居民住宅自建行为,改善居住环境。
河南省淮阳老城保护与更新探索
河南省淮阳老城的基本情况。河南省淮阳老城的历史背景:淮阳县位于豫东黄淮平原,居周口地区之腹。淮阳老城位于城区东部,由万亩龙湖环抱,如一叶方舟,古城墙内又有内湖环绕故城,形成“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湖互映,和谐共生”的中原水城的独有特色。淮阳古城从伏羲时代起开始形成,后历经不同朝代的行政变迁,老城城池位置始终不变(图1)。
淮阳是太昊伏羲所代表的中华根祖文化与妫满陈氏所代表的姓氏文化的发源地,从建城初始便具有较高的行政地位与规制等级。同时,淮阳历代贤臣名士辈出,又赋予了古城以孔子、汲黯为代表的先贤文化,以李之龙等革命志士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古城历史上曾存在众多的文化胜迹和传说故事,文化底蕴极其厚重(图2)。
河南省淮阳老城的现状问题:目前,淮阳老城内以居住用地为主,陈楚故城城墙遗址完全被形式简陋、质量与风貌较差的私搭住宅所占据。沿主要道路两侧分布沿街商铺及大型商业,建筑风貌各异。古城是淮阳县的政治文化中心,现存众多的行政办公单位和教育设施。古城内湖水质恶劣,湖岸垃圾堆砌,污染严重。
老城街巷空间基本保持清末民国以来走向和尺度,呈现“四十二街十八坊”的肌理特征。根据史料记载,老城内不同时期的各类重要公共设施非常丰富,包括府治、县署、钟鼓楼、文昌宫等近40处,但现状遗存很少,除省级文保单位陈楚故城城墙遗址、李之龙革命根据地,县级文保单位端敏袁公祠外,仅有城隍庙和清真大寺两处风貌特色建筑(图3)。
保护更新模式:审慎更新、活态保护、分步实施。针对淮阳老城实行“审慎更新、活态保护、分步实施”的保护更新模式。“审慎更新”,是指通过对淮阳老城现状的详细调研,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整理和挖掘,在“合情、合理、合时、合势”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功能调整和空间重构。“活态保护”,是指赋予老城内的历史人文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空间和现代功能,确保更新后的老城摆脱“展品式”的僵局,保留整体的生活氛围。“分步实施”,是指要从城市整体发展部署出发,分期、分步骤、分片区,依具体情况及时调整,逐渐实施,这样不仅有利于资金回流,同时也使古城民居实现再生,延续老城的生活氛围。
淮阳老城保护更新规划的具体对策。物质形态层面:对重要文保单位城墙遗址进行保护与修复。
动迁城墙遗址上的居民,保护现存墙基。修复西门——北门段城墙段落及西南角魁星楼,修复东明化、西平信、南孝义、北永安四门;对四门附属瓮城的城墙,采取设计地面标识符号方式进行改建;其他城墙段落结合内河水系,通过林荫道、砖石台阶、特色花田、玻璃罩展示等方式进行标识界定。
通过修复老城的景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城湖互映”是淮阳老城重要的城市特色,为恢复老城基本的生态面貌,近期进行内湖清理整治工作,通过人工清运、生物手段来改善内湖水质恶劣、污染严重的现状。打通涵洞,勾通内外湖水系,使内湖“死”水变“活”。建设完整的内湖遗址公园,以淮阳老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题,全面展现老城的自远古至现代各时期的生活风貌与城市特色。
对重要历史风貌建筑进行整修与重建。为恢复淮阳老城完整的城池格局,重建老城历史上重要的风貌建筑,针对历史建筑不同的现存情况,采取不同的修复策略。
社会经济层面,功能置换带动老城更新。近期迁出行政办公、中小学、大型医疗等单位共计29所,腾迁建设用地面积10.6公顷。在腾迁的建设用地上,开发商业组团,建设文化旅游设施,以形成资金回流,带动片区发展。
细化老城的道路系统,缓解交通矛盾。构建完善的四级道路系统:交通性道路主要为外部旅游人群服务,以完整的环城路作为主要交通干道,通过四门街道与外部联系,避免将过多的外部交通引入老城;生活性道路主要为居民日常活动、通勤服务;观光性道路主要为老城核心区游览活动服务,采取轻型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结合方式,对私家车采取限时通行措施;慢行道路主要为街坊内部自行车和步行交通通道,非应急情况下禁止机动車进入。
复兴历史业态,传承老城文脉。通过充分地挖掘与整理,将淮阳老城无形文化传承的内容分为建筑文化、故事传说、历史风俗与祭祀典礼、民间音乐与地方曲艺、民间手工艺和特色美食六大类。以中心商业街区内具有文化底蕴的公共空间为承载空间,提供特色产品的展示空间,提供参与性的社会生活体验项目,以弘扬地域性的无形文化遗产。
社会民生层面,妥善安置居民,实行多种征收补偿措施。对动迁居民采取货币安置或易地安置的补偿措施,给予中心步行商业街区动迁居民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居民采用回迁的方式回到街区就业或居住,加入合作建设行列,在保持整体风貌氛围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功能业态的需要及院落自身条件,进行再创造,从而构建出更为丰富多变的街区空间。
规划根据豫东民居的风格特色和院落形式,设计了三种不同功能定位的民居模块:小户型独院居住、与商业结合的合住院落、家庭旅馆式的民居院落。留住居民在得到资金补助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三种模块形式,对自家院落进行循序渐进,小规模地修缮与建设。
阶段性分步更新,缓解资金压力。政府近期先行投资城墙基址保护与城墙复建、内湖清理整治项目,通过环境提升吸引投资,借助市场力量建设内湖遗址公园与中心商业区。为缓解拆迁量大带来的瓶颈问题,暂时保留新华大街两侧质量较好的大型商业建筑,通过广告牌匾整治、屋顶改造、色彩调整等立面整改手段来与周边建筑的风貌特色进行统一。政府融资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更新改造。
事实证明,文化生态理论的引入对研究城市的历史传承和文脉复兴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对于诸多形毁神俱的历史城区,运用文化生态理论,能够更好地挖掘老城区的文化价值,理清传统发展脉络,对规划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一名规划师,应该尊重城市的历史,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老城的更新改造,切实保护好已残存不多的古城,拯危继绝,使传承了千百年的历史城区在现代社会持续、健康地生长。
(作者单位:1.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天津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