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碛口:晋蒙粮油故道的水陆转运节点

2024-05-30陈培宇

炎黄地理 2024年4期
关键词:商道故道水陆

陈培宇

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商业贸易对各方经济文化交流一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真正被大家耳熟能详且影响力较大的商道其实并不是很多。比较著名的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运河水路,以及明清晋商开辟的万里茶道,除此之外,似乎寥寥无几。而下面这条商道是一条持续了二百多年、全程一千多公里、连接晋蒙两省的重要故道。

故道由来

名称来历。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条路,便是如此,从其发端算起,距今两百多年,而其衰落,也不过七八十年的样子,走的人少了,也便没了路。因为它不像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那样悠远,但它也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某条道路,由此称之为故道。

这条过去的路,是一条商道。北起内蒙古磴口,南至山西太原。由蒙入晉的货物里,以粮油为多,所以称之为“粮油故道”。

历史沿革。乾隆朝编成的《孝义县志》“物产民俗”卷记载:本地“人多土瘠,虽丰岁亦不赡,一邑之食多藉外来商贩自延、榆、归化等处木筏装载,由黄河而下至永宁之碛口,复陆运经宁乡至孝,商贩多止孝义,汾、介又自孝义买去,故岁藉补给,又获商人之利焉”。光绪朝《山西通志》卷七一“盐法略下”记载:吉兰泰盐于乾隆“五十一年准水陆并运,其水运者,至临县之碛口起岸,以下查禁”。民国六年(1917年)编印的《临县志》记载:“碛口为县南门户,东北接县川,东南达离石,西南通陕甘,西北连河套,水陆交通颇称繁盛。”

上述史料让我们看到,从乾隆年间到民国时期,确实有一条始于磴口、沿黄河顺流而下至碛口,由碛口转为陆路到太原的商路将晋蒙两地连通,商道上由内蒙古运至山西的货物以粮油、盐碱、甘草、皮毛居多。这就是“晋蒙粮油故道”。

水陆转运路线。晋蒙粮油故道之水路始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左旗的旧磴口(今巴彦木仁苏木)黄河码头,沿黄河而下,经磴口县、临河市、杭锦旗、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包头市、达拉特旗、土默特右旗、托克托县、准格尔旗、清水河县进入山西,经偏关县、河曲县、保德县、兴县至临县碛口;与其衔接的陆路始于碛口,主道经南沟、离石、吴城,翻黄栌岭到汾阳,再经文水、交城、清徐到太原。

水旱码头——碛口

在粮油故道这一千多公里的路线上,碛口是与商道关系最为紧密的口岸,是最为纯粹的货物转运型城镇,是晋蒙粮油故道黄河水路的终点,同时也是内蒙古及西北商品输入山西最大的水旱码头。

古镇历史沿革。碛口之名源于大同碛,大同碛之名,源自汉朝时期因与匈奴作战而设于此的古大同镇,因为大同碛的惊险程度仅次于黄河第一碛——壶口碛,因此也被称为黄河“二碛”。早在隋代,在正史中就可以看到碛口这一地名,只不过是作为防御西北区域的要塞而被提及,与商道无关。

说起碛口镇的发展兴盛历程,就不得不从距离古镇东侧约两公里的西湾村陈氏家族说起。明朝末年,为躲避战乱,陈氏先祖陈儒从方山县岱坡村迁至西湾村附近,当时位于碛口镇东侧的侯台镇已是商贸重镇,而碛口镇只是个装卸货物的河滩而已,陈儒利用当地的商贸条件,做起了生意,赚到了钱,买下了先碛口镇及周边部分区域的土地,后代经繁衍分布在周边各个村落。

位于西湾村的陈先谟分得的祖产是碛口卧虎山脚下的土地,原本因其乱石林立,无法进行农耕活动,因此长年闲置。后来清朝初期,内蒙古向山西运输粮食等货物,上游来船增多,但因有大同碛的阻挡,不能继续前行,只能在碛口卸货,再通过高脚驮运到侯台镇。于是附近的村民就在碛口岸边及与侯台镇的沿路摆设茶铺等作坊,给脚夫和搬运工等提供方便,做些小生意,陈先谟也顺势在卧虎山脚下的那片乱石岗上建造房屋,经营起生意。

到了第四代陈三锡,恰逢灾年,他通过从西北买粮救灾,看到了碛口巨大的商业潜力,于是在碛口招商设肆;同时,由于湫水河发大水,冲毁了侯台镇和曲峪镇,于是两镇的商户纷纷迁至碛口,碛口镇由此开始繁荣。

成就碛口水旱码头的因素。自然因素,碛口成为粮油故道上最重要的水旱码头的首要因素是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碛口镇位于黄河支流湫水河与黄河的交汇口,暴雨季节来临时,湫水河迎来汛期,暴发洪灾,大量的泥沙石子被冲入黄河,在黄河与湫水河交汇处堆积出了一大片乱石滩,当地人称“麒麟滩”,实际上这便是“碛”,黄河水从上游经过麒麟滩时,由于河道宽度骤减、河道高差明显、河床礁石遍布,因此船只不得不在碛口中止航程。

黄河在经过碛口前刚好有个大的拐弯,使其水流平缓,此时麒麟滩便起到了堤坝的作用,使得碛口岸边有足够高的水位,进而造就了碛口这一自带优势的天然港湾。而且,湫水河也为穿越吕梁山进入晋中腹地提供了一条天然孔道。因此,地理优势使得碛口理所应当地承担起了水旱码头的使命。

社会因素,碛口的自然地理条件从古至今一直如此,没有发生改变,然而一直到了清代才变成了重要的水旱码头,这显然是某些社会因素为其赋予了未曾拥有的客观优势,这个社会因素便是内蒙古的粮油等货物需要运输到山西的这一社会需求。清朝初期,清政府为了稳固政权,在内蒙古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借此与蒙古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经过内蒙古大开发后,多余的粮油等农产品需要外销,恰好山西的中西部粮食短缺,十分需要粮油的输入。就晋中地区来说,单纯的陆运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运输成本过高,因此以水陆衔接最为合理,而碛口恰好位于晋陕大峡谷的中段,又可以通过湫水河谷通往晋中地区,很自然地就成了水陆转运的最重要的节点,并发展成为繁忙的水旱码头型城镇。

碛口作为水旱码头的独特性

碛口作为水旱码头的独特性表现在:比较单一的水陆转运功能;纯粹的商业型城镇特征;对周边地区强大的经济辐射力。这些是其他沿线口岸型城镇所不曾具备的。

单一的水陆转运功能。我们将晋蒙粮油故道以碛口镇为分界点分为上下两段,磴口、包头、河口几个位于上半段的口岸,都是以输出货物为主,而碛口镇的任务是将从各个方向来的货物存入,再按需求向东、西、南三个方向输出,上文提到的晋蒙粮油故道路线只是一条主要路径,而碛口成为水旱码头后,也发挥了从山西向陕西、内蒙古或陕西向山西的这样东西向运输的转运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特点,碛口镇靠近码头的西市街主要是以仓储功能为主的货栈,而靠近陆路的东市街则是以运输为主的骡马店。碛口的兴起、发展、繁荣也正是依靠这种水陆转运,否则,也不会有碛口这样一个城镇存在。因为碛口几乎没有可以耕种的土地,商贸运输是促使该地区建设房屋并发展繁荣的唯一因素,碛口在这一点上要比其他沿线口岸型城镇表现得更为明显。

纯粹的商业集镇。晋商作为历史上三大商帮之一,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其中一个就是外出经商不允许带家眷,而没有家属,就没有必要修建居住类建筑。在这里做生意的晋商就住在自己的店铺里,来此处谈生意的其他商人分别住在相应的客栈,而负责装卸搬运的打工人都是附近村落的。这也就是当时碛口镇除了庙宇等公共建筑外,几乎其他所有的建筑都是商业性质的原因,也正是碛口的这一特点造就了当地的建筑看起来都是朴实无华。倒是碛口周边村落(例如西湾村、李家山村等)建造了许多非常精美的晋商大院,这也是晋商的另一个特点:在外经商赚得银两后,回到家乡置办田地,营造房屋。纯粹的商业集镇功能是碛口区别于粮油故道上其他口岸型城镇的又一独特之处。

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在碛口兴盛后,作为水旱码头的这一功能愈发突出,不仅仅是晋蒙粮油故道,其输入输出的货物北至内蒙古,南至河南中原一带,西至宁夏甘肃,东至北京一带,可以说以碛口为中心的经济圈辐射到了近乎半个中国,因此也被人称作“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说到周边区域,在碛口兴盛之前,这里的人们以务农为主,基本上算是靠天吃饭,而碛口一带在地理上位于晋西,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等条件很差,因此大都处于十分贫困的状态。碛口兴起以后,给周边村民带来了诸多的创业和就业机会,极大地带动了周边村落的发展,使得以碛口为中心的这一区域成了吕梁甚至整个晋西最富有的地方。

随着铁路与公路的迅速发展,晋蒙之间利用黄河水路运输的次数逐年减少,因此对于碛口水陆转运功能的需求也在慢慢衰弱,碛口镇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直至今日,碛口仅仅是一个周边地区的旅游中心而已,其地位与影响力根本不能同往日而语,实在是令人惋惜。可以说,没有晋蒙粮油故道的兴起,就没有碛口镇的繁荣,同时,晋蒙粮油故道的发展意味着必然会有某个或某几个口岸因此兴盛,而碛口镇又恰好拥有最适宜的地理条件,因此碛口镇这一水旱码头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由此,它与晋蒙粮油故道也就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兴盛或衰败,二者都是如此。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猜你喜欢

商道故道水陆
淮委组织完成黄河故道航拍调研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复苏
普光寺水陆画的内容与作者考辨
维纳斯黄金苹果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引种表现
水陆双降四轴无人机
第8届“新智慧商道”落幕
明清陕藏商道研究
渭河故道恢复湿地生态的引水方案创新
黄河故道梨花开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机身大部件完成对接开铆
华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