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24-05-30赵一叡

炎黄地理 2024年4期
关键词:公民中华传统

赵一叡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演进并融合民族特征和特点的反映。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一个繁荣富强、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大国,是怒吼的东方雄狮,是腾飞的巨龙,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向世界展示着大国风范。基于此,文章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勤劳而善良的中国人民在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土地上繁衍生息,在长期的劳动和生产生活中凝聚出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涵盖了儒、释、道、法、史、诗、书、礼、乐、经、易、墨、艺等多种传统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精神食粮、是睿智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漫长历史长河的沉淀传承至今,依然异彩纷呈,成为支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对国家的发展进程产生着深刻影响,必将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首先就要以文化复兴作为其灵魂,并建立在国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所以说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并传承下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其涉及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社会与伦理观念、自然与审美观念、生活习俗与民间文化、图腾与祥瑞文化等诸多层面的内容。其以道、儒、释三家之学为支柱,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正所谓以道修身、以儒济世、以佛养心。而其中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图1)。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仁爱、孝顺、礼仪等为核心价值观,注重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共处,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而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不过度干预,追求和谐、平衡的生活态度。时至今天,这些思想及其价值理念依然为人们所推崇。而古诗词、书法、绘画、曲赋等文学艺术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构成部分,既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又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此外中华传统文化还包括民族服饰、生活习俗,以及龙、凤、灵龟、麒麟等具象征意义的图腾与祥瑞文化。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内容广泛,丰富多样,非三言两语便可罗列,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礎,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散发出其独特魅力,时至今天,仍有着育人、育才等多重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

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创新性、连续性、多元性、民族性的特点(图2)。创新性是指在继承前人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文化内容,并始终与当前所处时代发展相融合,视时代需求加以创新,以不断超越前人、适应当下发展潮流,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愈来愈丰富的原因。连续性是指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未曾中断,代代相传的同时不断将其发扬光大,其连续性对于中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具有凝聚作用。多元性体现在其包含多种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派系,既有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又有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是多元文化长期融汇而形成一体,其多元性对于我们接纳和消化异质文化具有启迪作用。民族性是指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所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概,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政党对本土文化生命力所持有的坚守信心,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因此文化自信是民族发展、国家强盛所需具备的最基本、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文化自信的彰显,是坚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基础,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前提。灿烂的中华文化纵横上下五千年,在历史长河的沉淀中不仅未曾中断,而且发展至今,一路走来,中华文化以特有的开放包容、融会贯通等特质让外来文化打上了中国烙印,不仅增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力,而且让文化血脉得以延续,为中华文化自信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撑。中华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强大,创造力的鲜活,均得益于自身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质,让我国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外来西方文化渗透甚至霸权的年代,中华文化依旧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正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与自豪,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坎坷磨难,却依然根深蒂固地根植于国人的头脑,入脑入心,成为国人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强大支撑。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同层面分别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新时期的中国公民理应遵循这一共同准则。而且从中可以发现其所蕴含的深厚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的倡导来看,均是源自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和传承的基础上,如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孝道、公平、友善、和谐、爱国等美德,均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还吸收了其精髓,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既吸收了优秀的中华传统和文化基因,又是对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集中体现,有助于让国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的过程中获得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对公民素质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孝道、和谐、诚信等,这些思想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引领人们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人际交往方面均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对当代公民素质培养和提升均具有教育意义和促进作用。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多元文化并存、国际形势复杂、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外来敌对势力的煽动性言论、不良网络思潮让中国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对国人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遭遇逐渐流失的处境。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不仅能避免其失传,而且还有益于塑造公民的正确价值观,提升公民整体素质。

有助于强化公民的爱国情怀。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人民彼此团结,互帮互助,集体主义观念强烈,在生产和生活中,面对遇到的困难能够团结一致,共同解决,我们的民族之所以不断强大,走到今天,与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养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有了传统文化的滋养,对培养广大国民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事实胜于雄辩,进入21世纪,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发展中遇到艰难险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论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雪灾和汶川地震,还是近几年持续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哪里有困难,哪里有灾害,中国人民均能全力以赴,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战胜困难和病魔,让世界为之瞩目。这些投身于抗震救灾中的人民子弟兵、白衣战士以及数不胜数的志愿者,不正是身怀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才能不顾个人安危投身于各种天灾人祸之中吗?

有助于培养公民敬业与诚信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与今天的诚信经营、爱岗敬业均有着相通之处。这些信念对现代人诚实守信、坚守职业道德均有启迪作用,有助于强化公民的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有助于引领公民遵守社会公德,与他人和平和谐相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主张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关心他人,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思想观念放在今天,依然有其道理。对现代人主动参与和諧社会建设,解决矛盾冲突,调解争议,培养与人为善的道德行为,提升公民素质具有思想引领作用。

有助于公民尊老爱幼,责任与担当的培养。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孝道,强调尊敬、孝顺和照料父母,关爱下一辈,提倡尊老爱幼(图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社会才会安定稳定。因此需要注重家庭伦理观念,上敬父母下教子女,传承尊老爱幼的价值观念,并在社会中普及宣传这种孝心孝举,有助于强化公民家庭责任感,担当起养育下辈,孝顺长辈的职责和义务。

增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和平。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既注重礼尚往来,又重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早在盛唐时期,中国就以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通过经济贸易的方式向周边国家输出中国文化与技术,并为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交流融合环境,并在此过程中汲取诸多外族文明。唐朝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传播密不可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因此开展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不仅让中国文化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还有助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技术创新。在全球化趋势下,跨文化交流不仅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还能打破文化壁垒,减少文化差距带来的冲突。此外,中华民族历来以和为贵,追求和平,反对战争,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而西方发达国家主张以武力、战争解决问题,纵观世界历史,事实证明,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会失败。中国始终奉行和平外交的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处理国际争端。因此通过跨文化交流与互动,推进合作而不是挑起冲突,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让中国的和平观念向世界渗透,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

分析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极具指导意义;对道德建设、公民素质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对青少年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具有思想引领作用;对跨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具有助推作用。希望未来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永不止步,并不断加大传播力度,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公民中华传统
论公民美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