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演进中“民族视觉形象”的当代发展与传播

2024-05-30刘洋

炎黄地理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华文化符号

刘洋

文章立足于文化角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与发展形态。纵观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植根传统文化再造传统文化,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以“民族视觉形象”再现潜在的文化内涵表征,体现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蕴和思想之魂。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是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对增强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民族视觉形象”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力量的直接体现,是国家文化形象的高度凝聚,是华夏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是中华文化元素的凝练表达。强化“民族视觉形象”传播,对深入阐发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底蕴,研究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与发展形态,推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之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驱动力、传播力与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民族视觉形象”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源起的精神基石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基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现实国情开创出来的适合中国發展的正确道路。立足于文化角度来阐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助于从精神观念层面确立这条道路区别于其他现代化路径的关键标识。“民族视觉形象”体现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话语、图像、物品、景观及行为,具有通约文化精髓的代表性,凝练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表征性,集成了文明线索的指引性、反映了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性,承载了民族共识与集体精神,既是中华民族言说自我的符号系统,又是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具体性的独特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的,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性质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创新。“三大文化”各有其价值边界,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孕育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文明的基因,集中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视野、中国价值、中国担当和中国智慧。

“民族视觉形象”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演进的源头活水

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国的具体实际与历史文化传统,“民族视觉形象”与时代精神相契合,构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精神和魂魄,最大程度凝聚了各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认同意识和进取意识,形成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化源流与精神蕴藉。“民族视觉形象”通过“意义内赋”与“形象外显”环节,在形意之间生成“有理据的关系”而使人们联想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象”,通过可视化的表达样态呈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思想,传递中华民族精神内核、道德情感与价值追求。加强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念、价值和情感的感性认识。同时,“民族视觉形象”与民族心理、民族认同,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

“民族视觉形象”的图像主体,大多借助各时期具有言说价值和时代感的身体表征,通过召唤、挪用和群体想象,构建理想化的图像意义。这种建构并非直接的“镜像”映射,而是“宣传国家民族工作”的媒介定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制度规范和“聚焦少数民族记忆”的图像理念等多维度的共同规约,是“像化”“隐喻”视觉策略的含蓄“参与”下完成的关于少数民族视觉形象的知识生产。有文字记史以来,更多的部落群体、异域方国等被记录在案,说明族群互动已经成为常态。中国的象形文字是一种视觉化程度很高的文化符号,甲骨文和金文对古代族群的记录,或可看作一种浓缩了许多视觉信息的简笔速写。例如“夷”“人”“弓”合一,意指善于用弓射猎的东方部落之人(射日神话也与此相关,羿即为受东方部落首领帝俊委派除害的射手);“戎”,一戈一盾,尚武的西部族群,一直让中原华夏族群印象深刻;“蛮”,原写作“蠻”,缫丝养蚕(虫),言语夹舌,或是善以蛮绳驯服虫兽,当是对南方各族的文化写照,都包含有相当直观的视觉信息,图形、图像的再现是潜在的文化内涵表征。

“民族视觉形象”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的历史迭代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传统文化的守正传承与创新发展,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纵观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上古时期人文肇始,文明初创的历史记忆以历史传说的方式驻留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夏商周三代,通过对制度的不断损益,形成了以礼乐文化为特征的礼乐文明,蔚为大观。礼乐文明的极盛,为此后中国文化的生发提供了制度基础,也为此后思想文化的爆发积累了丰沃的文化资源。春秋战国开启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是中华文明在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儒家仁礼并重的社会构想,道家“道法自然”的社会理念,墨家“兼爱”“非攻”的社会理想,法家“一断于法”的治国理念等。诸子百家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殚精竭虑,他们的思想学说深刻地塑造着中华文化的结构和特质,深远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发展方向。秦汉以来,“文明一统,独尊儒术”的政治方略使儒学成为占主导优势的文化传统。此后,中华文化经历了魏晋玄学的洗礼,在隋唐时期,遂成儒释道三教鼎立之势,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拓展了中华文化的边界。三教之间相互借鉴、吸收,终于在宋明两代形成了以探讨天道性命为主旨的理学学术思潮,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清代朴学兴盛,学者们通过细致绵密的考证全面考索古典文献,全面总结和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近代以来,缺乏自我更新的动力和环境,又遭到欧风美雨的冲击,从社会政治生活中全面退隐,不复以往兴盛局面。但这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在此阶段,中华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充分吸收消化世界文明的成果,在民主与科学思潮的涤荡下去芜存菁,革故鼎新,实现着自我的蜕变。“民族视觉形象”是民族精神的物化,形象和精神是“民族视觉形象”的一体两面。

“民族视觉形象”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认同的精神内蕴

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蕴和思想之魂。要支撐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等力量之外,还需要先进的、强有力的文化力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汇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拥有独特的文化标识与精神特质,不断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回应人类实践的大逻辑,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把握时代和塑造时代注入精神动力。“民族视觉形象”是文化融合积淀后用凝练的符号来呈现的一套识别系统。从历史脉络和当代实践中提炼形成体系化、代表性的符号、形象。从平面纹样到器物服饰,从建筑景观到多媒体艺术,包含丰富形态,反映集体共有的审美趋势与文化认同。“民族视觉形象”包括,思想精神标识、国家象征符号、语言文字符号、历史文化符号、自然人文地理符号、现当代文化符号。构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包括确立形象的基本范畴、梳理视觉图像的历史、视觉形象的特征、建立动态且与时俱进的模式。通过对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挖掘、传播、创新迭代再生产,最终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内涵始终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它在技术革命、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的时代洪流中不断改进视觉形象的能指,以填充更具有当代价值的所指,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成员共享的民族心态。

“民族视觉形象”的当代发展与社会传播路径

“民族视觉形象”的嬗变是认识民族历史、挖掘民族精神的重要抓手,当代构建“民族视觉形象”是在跨媒体、全球化的语境中,传承民族文化、言说民族精神。技术进步带来了社会生活领域全面的数字化进展,媒体世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民族形象的传播从传统的纸张、书籍、绘画、雕塑,转变为更灵活方便的数字化形式传播。当下,信息传递渠道、传播技术引发了视觉文化的重新建构,也孕育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机遇。随着网络视听、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的普及,视觉传播场景日趋多元丰富,文化符号、民族形象也就拥有了多感官、动态化、立体性的应用载体,从以静态视觉形象表达为主扩展为静态与动态视觉形象的并存甚至融合呈现。构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环。中国古代不同部落族群的交往、交流,为研究和构建中华民族的视觉形象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素材。事实上,中华民族的视觉形象不能局限于某个视觉符号,应当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征。在整个民族历史发展与文化生产体系中不断孕育自身,并在不断创新更迭的日常文化中进行创造、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参与视觉文化生产,同时在常态化的传播中,不断加强和巩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构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包括:确立形象的基本范畴、梳理视觉图像的历史、总结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特征、建立动态且与时俱进的模式。通过对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挖掘,指导生产创作、传播、创新迭代再生产,最终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

“民族视觉形象”是文化的传播载体,在新时代背景下应与政治、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有机衔接,更好地融入当下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可将中华文化符号广泛应用于精神文明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等工作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推动中华文化符号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可将中华文化符号广泛应用于“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等全国性文化惠民活动之中。利用各类公共场所、群众文化活动、公益广告等传播中华文化符号,尤其要在民族地区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文旅项目中,强化、规范化、浸润化使用国家主题符号、标识等。可将中华文化符号广泛应用于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中营造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传播的立体场景,将中华文化符号教育融入社区文化传播之中。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资助课题阶段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演进中“民族视觉形象”的当代发展与传播》(编号:TJSYZX202319)。

(作者单位:天津城建大学)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华文化符号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国式民主
学符号,比多少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符号的由来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变符号
中国式失败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