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例平衡火罐联合循经灸技术治疗尪痹患者的护理
2024-05-30张慧张莉斌
张慧 张莉斌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
尪痹是痹症的一种,是指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所导致的骨关节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是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主,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1]。尪痹一般起病缓慢,但是易反复迁延不愈,起初以小关节对称性疼痛肿胀为主要表现。随病情进展会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的关节疼痛和严重的关节功能障碍。不仅会长期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我科于2023年3月收治1 例气血两虚型尪痹患者。在尪痹中医护理方案的指导下,通过辨证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患者关节疼痛缓解,失眠及焦虑症状改善,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48 岁。主因“多关节疼痛3年余、加重伴乏力1 周”于2023年3月13日入院。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为尪痹。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关节肿痛,以双手指关节、双侧腕关节为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但未系统诊疗。近1周患者无明显诱因自觉多关节肿痛加重,活动受限,行走困难,周身乏力,否认其他疾病史及过敏史。考虑类风湿性关节炎加重。入院查体:患者周身乏力,多关节肿痛,以双手近端指关节、双侧腕、肩关节为主,肩关节尤甚,伴晨僵约2 小时,活动受限,颈椎酸痛不适,时有心慌,自觉四肢末端发凉,时有头晕头痛,纳少,泛酸,小便频数,大便正常(每日1 次)。入院后专科检查:双手第1~5 近端指关节、双侧腕、肩关节肿胀Ⅱ度,压痛2 级。入院后常规给予静脉点滴骨瓜提取液,肌内注射氯诺昔康,口服来氟米特片以抗炎止痛,调节免疫。经中医四诊合参进行辨病辨证,发现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弱,感受外邪,损伤脾胃,出现气血化生不足,气血亏虚则不能荣养筋脉关节,不荣则痛,为气血两虚证之尪痹。病位在肾、脾、胃。中医治疗则以补益气血、祛寒宣痹通络为主。故自入院次日起,在尪痹中医理方案指导下,辨证应用平衡火罐疗法及循经灸疗法2 项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平衡火罐疗法于入院第2~6日每日治疗1 次,入院第7日开始隔日1 次;循经灸疗法于入院第2~9日每日治疗1 次,入院第10日开始隔日1 次。患者共住院15日,经系统治疗并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及辨证施护后,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屈伸不利症状完全消失,神疲乏力、倦怠症状基本消失,焦虑、失眠得到缓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从入院时的6 分降至出院时的2 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ROM)自入院时6 分升至22 分。治疗过程中每天对患者出现的问题和变化进行细致研究和探讨,辨证选取经络穴位,疗效甚好。
2 评估
2.1 一般情况评估
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正常;VAS 评分6 分,为中度疼痛,已影响患者工作;ROM 评分6 分,肩关节活动中度受限,影响日常生活。
2.2 中医护理评估
患者神色倦怠,面色少华,皮肤苍白,贫血貌,活动受限;舌体胖大伴有齿痕,舌色淡,苔白腻;说话声音低微;畏寒肢冷,时有自汗、头晕,纳食少,大便干,小便频数,夜寐欠安,入睡困难、睡后易醒;脉弦缓,细弱。
2.3 中医辨病辨证
患者畏寒肢冷,四肢不温,舌淡胖,少苔,属阳虚证;面色少华,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偶有自汗,时有头晕,脉弦缓,细弱,属气血虚证;病变部位在关节,血凝痹阻经络,病邪深入骨骱,胶着不去,腐蚀筋骨气血,致关节肿痛僵硬,属里证;素体阳虚,卫气不固,风寒湿邪入侵,阻滞经络,凝滞关节,属寒症。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弱,感受外邪,损伤脾胃,出现气血化生不足,气血亏虚则不能荣养筋脉关节。不荣则痛,为气血两虚证之尪痹,病位在肾、脾、胃。中医治疗则以补益气血、祛寒宣痹通络为主。
3 辨证施护
3.1 平衡火罐疗法应用与护理
平衡火罐是在传统罐法的基础上配合热疗、推拿等物理刺激达到温经通络、去邪外达的疗效,从而激发人体阳气,调和脏腑,平衡阴阳。对于颈肩腰腿痛、慢性疲劳综合征等有较好疗效[3]。患者畏寒肢冷,神疲倦怠,少气懒言,为固摄失职,清阳不升。选取大椎穴、大杼穴、膏肓穴、神堂穴及后背膀胱经等有益气壮阳、扶阳固脱、理气安神及强健筋骨等作用的穴位及经络行平衡火罐治疗。后背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下行项后,一支挟背抵腰下行经股入腘窝。一支循背下行,至腘窝后又下行,至外踝折向前,至足小趾。经气不利,则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侧疼痛,足小趾麻木。膀胱气化失司,则少腹胀满,小便不利。选取后背膀胱经行平衡火罐治疗有利于全身经络疏通,促进机体微循环,缓解疼痛,保持身体健康;大椎穴属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可恢复体力;大杼穴可使颈肩部经脉气血流通;神堂穴可宽胸理气、宁心安神;膏肓穴可以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有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选取以上穴位及经络可以激发体内经气,调节和改善机体疲劳。自患者入院次日开始,每次先予以膀胱经闪罐5 个循环,以背部微热,罐体热为度,再予以膀胱经揉罐至罐体微温停止,最后予以大椎、大杼、膏肓、神堂及后背膀胱经留罐10 分钟。治疗过程中及时询问患者感觉,观察拔罐处皮肤情况,拔罐动作稳、准、快,避免火灼损伤皮肤。经5 次治疗后患者乏力懒言、气机不畅等症状基本消失,自入院第7日开始隔日进行平衡火罐治疗1 次,直至出院。
3.2 循经灸疗法应用与护理
循经灸是用艾条点燃后,顺着人体经脉方向循环往返匀速移动的施灸方法。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潮红为宜,通过经络传导,可以起到调整机体阴阳气血、温经散寒、消瘀散结、扶阳固脱的功效。患者肩关节疼痛较剧,活动受限,手指关节疼痛是为寒邪客于关节,故选取手阳明大肠经,自肩井穴至商阳穴循经灸5 分钟;大肠经属阳明经,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此经腧穴有治疗肩部不适或疼痛等作用,对大肠经行循经灸,可以舒活手臂气血,缓解肩臂酸胀疼痛。循经灸后对肩髎穴、肩髃穴、曲池穴、合谷穴行温和灸各5 分钟,肩髎穴、肩髃穴等行雀啄灸及回旋灸各5 分钟,以局部红晕为度,以改善肩关节活动不利,缓解疼痛。肩髎穴可祛湿通络,治疗臂痛、肩重不能举、肩周炎等;肩髃穴可舒经活络、通利关节;曲池穴位于肘部,具有通经络、调气血、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之功效。不同的灸疗手法和施灸特点,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温热刺激。温和灸产生温和的热感,可保持较长的灸疗时间,可产生艾灸的温补效应;雀啄灸法速起速落,灼热感较强,温热力传导快、渗透性强,对于痛证有较好效果;回旋灸法灸疗面积较大,通过激发表皮经气,能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气血的闭塞,使经气通畅、卫外有权,从而使风寒湿邪无所依附,故痹痛自解[4]。患者入院第2~7日,每日治疗1 次,经3日治疗后肩关节活动不利情况基本消失,手指关节晨僵较前缓解。入院第8日患者出现自汗,但汗出后未诉乏力,舌质稍红,经中医四诊合参辨为实热证。灸能散寒又能清热,有双向调节作用,涌泉穴为肾经井穴,有滋阴潜阳功效,故予以涌泉穴温和灸15 分钟以引火归元,2日后患者自汗症状消失,又予以肾腧穴温和灸10 分钟,固护肾气。自入院第10日开始隔日进行灸疗治疗1 次,直至出院。治疗过程中注意灸疗应循经进行,灸火移动要缓、匀以保持恒温,观察患者反应,防止烫伤。
3.3 生活起居护理
患者素体阳虚,卫气不固,风寒湿邪入侵,注意防寒保暖,居室环境温暖向阳、通风干燥,多晒太阳;用温水洗漱,夜间睡眠时注意对病变关节保暖,预防晨僵,晨起用温水泡手足;避免小关节长时间负重,避免不良姿势,保持关节功能位,指导患者进行手指关节操锻炼,动作幅度不易过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3.4 饮食护理
饮食营养丰富,易消化,多吃蔬菜,忌生冷、肥甘厚腻食品。患者面色少华,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属气血虚证,宜进食补益气血之食品,如大枣、薏苡仁、赤小豆、山药、阿胶、龙眼肉等,予以食疗方大枣山药粥、乌鸡汤。
3.5 情志护理
患者由于关节疼痛影响活动及担心预后而导致焦虑、失眠,护士在护理患者过程中多疏导、支持和关心患者,在治疗的同时主动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应用合适的中医护理技术帮助患者缓解病痛,增进患者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采用五行音乐疗法改善患者情绪,为患者播放角调及徵调音乐,角音可通肝解怒、养阳保肝、补心利脾、肝气调达。徵音能振奋心阳、宣发肺气、调和气血,以此减轻患者焦虑,安神定志。
4 体会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侵袭人体,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引起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也”。应以祛邪通络止痛为护治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筋通络等方法,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即所谓“阳气并则阴凝散”。伴有气血两虚者则当配以养血活血、补益正气护治之法,兼顾“补益气血,宣痹通络”[5]。
平衡火罐和循经灸是临床常用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平衡火罐是拔罐法的一种,是平衡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阴阳学说为基础,以神经传导学说为途径,以自身平衡为核心,运用不同拔罐手法作用于人体的一种非药物治疗的自然平衡法[6]。平衡火罐法基于中医整体观念、经脉脏腑相通的理论,使用平衡火罐的温热能量对患者的大杼穴、大椎穴及足太阳膀胱经等部位进行适宜刺激,起到疏通经络,激发阳气,驱除体内风寒湿邪的作用。循经灸是灸法的一种,利用艾灸温热的物理刺激和艾叶温经通络的药理作用,通过经络传导,激发脏腑经络功能,调整人体阴阳气血,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7]。传统艾条灸法包括温和灸、回旋灸及雀啄灸,可以温热施灸部位的气血,激发施灸部位的经气活动,疏通经络。而循经灸在治疗前对于选择的段落及穴位先进行开穴,即简单的推、拿、敲打、点按、揉等,可以唤醒穴位,让经络更通畅,热感传递会更快,比单穴灸法更有感觉,对疏通经络,激发人体经气,促进气血运行效果更加明显。
平衡火罐及循经灸疗法在操作过程中均需注意手法运用及避免患者烫伤。该患者平衡火罐采用闪罐、留罐、揉罐等手法结合,闪罐时拔罐动作快而突然,有爆发力,于背部进行闪罐按照对侧上、对侧下、中上、中下、近侧上、近侧下的顺序进行,揉罐时沿膀胱经走向单向进行,顺经络为补法,患者为气血虚证,宜用补法;留罐期间及时询问患者感觉,观察拔罐处皮肤情况,拔罐动作稳、准、快,避免火灼损伤皮肤[5]。循经灸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灸疗循经进行,灸火移动宜缓、匀以保持恒温,观察患者反应,防止烫伤。《灵枢经·背腧》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弱火弱刺激具有补的功效,能使阳气深入,患者为气血虚证,宜用补法,施灸时间不宜过长。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理状态。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在为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也应将中医整体观念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做到辨证施护及辨症施术。根据患者表现有针对性的选择穴位,当出现病情变化时能够辨证取穴,随时进行调整。各证候间常相互转化,因此护理上运用中医辨证思维,及时调整护治方案,为患者选择适宜的中医护理技术,以提高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