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逻辑的超越*
2024-05-30刘同舫
刘同舫
提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现实历史发展和反思资本主义文明提出的时代命题与中国方案。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根基在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要求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规训资本逻辑的恶性竞争,引导资本有序参与市场,推动资本力量的创造性转化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凸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体性,始终将党的领导摆在首位,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强化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文明新形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高扬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群众史观,以此持续赋能规训资本的精神力量。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崭新时代命题。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理解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文明批判和“未来社会文明形态”中国化、具体化的表现。(1)参见刘日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哲学研究》2023年第2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具有文明向度的超越意义,即发展出能够利用资本以服务人民的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3—24页。资本主义文明开创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但资本逻辑的二律背反及其衍生的发展限度和困境,决定了它既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不会将解放全人类和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价值追求。推进现代化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化,追求现代性不意味着全盘认同资本主义文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出驾驭资本和规训资本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现代化道路选择,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驯服资本的经济能力
驯服资本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要求。立足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历史性出场,超越了资本主义带来的“文明的悖论”(3)项久雨:《世界变局中的文明形态变革及其未来图景》,《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从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史来看,资本是一把双刃剑,既开启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推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促成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但资本逻辑的无序扩张也导致了人类精神世界的虚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4)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64、64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注重利用资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具备驯服资本的能力和诉求,时刻防范资本的无序扩张,致力于克服资本衍生的发展困境。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行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蕴驯服资本的强烈诉求,展现出了驯服资本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但对资本的规制关涉多重社会性因素,其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三位一体”的逻辑统一体既规定了我国经济制度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规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80—281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表现为一个立体的三维结构,所有制、分配方式和经济体制构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三个侧面,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历史地来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发挥了资本的文明作用,又能够有效避免资本野蛮发展的后果。“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6)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64、64页。资本具有文明作用,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它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以往不曾达到的生产力水平,但它也同时产生了野蛮后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问题在于,它根本无法回避自身的基本矛盾,无论资本主义如何用交换价值来抽象化商品的交易过程,它都无法论证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相对落后国家进行殖民掠夺的“合法性”。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其弊端与固有矛盾已经扩张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等多重领域,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环境等诸多层面引发了危机。面对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利用市场在资本配置上的决定性地位去发展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力求诉诸社会主义制度来驯服资本以及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代言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证明:社会主义不仅可以有市场经济,而且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可以发展得更好、更快。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仅保障了资本健康发展的环境,也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为世界经济发展展示出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76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运用资本不代表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反而是推进现代化的基本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百年历程来看,改革开放的成功在于重视并利用资本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证明资本不是“洪水猛兽”,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不仅可以运用资本,也能驯服资本使资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98页。关于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的讨论,摆脱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僵化理解。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可以合理地运用资本,而且可以驯服资本,使资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根本区别。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是实现资本的增殖,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目标是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生产的目的不仅不是发展与解放人的本性,反而直接忽视和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的对象化劳动转变为异化劳动,大多数人的生产服务于少数人的消费,同时形成了异常尖锐的阶级斗争与悬殊的贫富差距。人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被颠倒为可计量、可交换的物,这种普遍的物化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常态。与之相对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探索,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马克思在肯定资本的文明作用的同时,也指出资本的历史使命并未完成,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第二大形态,人类社会的第三大形态是超越于物的依赖性之上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弊端的同时,力求积极地驯服资本以发挥资本的正向作用。具体举措如下:
其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通过宏观调控,积极引导资本进入实体经济领域,避免资本的恶性竞争以淡化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为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资本市场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要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9)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308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驯服资本的经济能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问题。”(10)刘同舫:《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光明日报》2023年2月13日,第2版。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同时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性地位并不矛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通过“有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利用资本的运行规律,规范资本逐利行为,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性地位,理直气壮地办好国有企业,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中流砥柱作用,引导资本服务于实体经济以避免资本的恶性竞争。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规范市场秩序,鼓励市场竞争和资本的良性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这一特征既能够抑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扩大,有效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也保证了生产力发展的所有成果为全民共享。
其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资本的力量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体现出驯服资本的经济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43页。资本具有二重性,合理地运用资本可以发展生产力,但资本的无序扩张则会造成生产力的自我毁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重视资本,就是要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将资本占有的剩余价值复归到人自身,把发展的成果交由人民群众享用。从形式上看,资本主义通过商品交换的原则把人的个体劳动量化为劳动力,继而用工资的形式购买劳动力,从整体上呈现出等价交换的形式。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到劳动力的转变隐藏了剩余价值的秘密。资本的目的在于通过形式的公平进行不公平的交换,实质上是服务于私有制的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明确公有制的核心地位并强调按劳分配的重要性。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最大限度内保证了生产资料与生产主体的统一状态,使资本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重视利用资本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重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法,强调劳动正义问题,“‘资本正义’与劳动正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12)刘同舫:《马克思唯物史观叙事中的劳动正义》,《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强调“按资分配”,资产阶级占有剩余价值具有合法性。以资本为原则的分配方式漠视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距问题,形成了极端对立的两大阶级。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仅强调效率,也重视公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在根本上否定了追求资本增殖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革了“按资分配”制度,肯定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并通过第三次分配的手段减小了贫富差距。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的基础上力求驯服资本,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贫富差距悬殊与社会财富的两级分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固有问题。虽然科学技术不断取得进步,生产力水平也随之提高,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问题并未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规模越是扩大,贫富差距就越发明显。大部分的社会财富通过“按资分配”的分配方式被集聚到资本家手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无产阶级的赤贫化和劳动活动的异化状态。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将问题的核心放置于资本主义的生产环节之中,主张扬弃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之上,社会主义本身就是生产社会化的高级形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在制造贫困而是要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从这一角度出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资本的运用体现为对资本力量的驯服,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引导资本服务于有利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相关领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对资本的驯服中,实现了国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攻坚的成就,彰显了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与优越性。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克服了资本逻辑的发展悖论。资本逻辑的无序扩张导致人的物化以及人与物之间关系的颠倒。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在当代借助虚拟经济的发展,通过各类金融衍生品催生出当代资本主义的泡沫经济,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出现。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逻辑的基础,但生产力发展的诉求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因此生产的范围越是扩大,内在于资本逻辑的基本矛盾就越是明显。由于资本逻辑的反噬,资本主义文明已经无法容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不得不走向生产力发展的对立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出现正是源于对资本逻辑的反思与超越。面对资本逻辑的诸多弊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首先将公有制确立为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这一制度设计中,公有制不仅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保障经济发展的成果由全国人民共享,而且从侧面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展现了驯服资本的能动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既能够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鼓励、支持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尊重市场的主体地位并激发市场的活力,也能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驯服资本,遏制资本的无序扩张。
二、凸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体性:驾驭资本的治理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驾驭资本的政治主体。“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13)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51页。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体性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要利用资本来发展生产力,又要极力驯服资本以防范资本无序扩张。中国共产党对资本的驾驭与治理,一方面持续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有效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驾驭资本,促使资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凸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体性,加强中国共产党驾驭资本的治理能力,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清晰地意识到资本的二重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把驾驭资本提升到新的台阶。2020年12月1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命题。中国共产党力求驾驭资本的目的不是否定资本,而是要引导资本按照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原则去运行,规范市场准入规则,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高水平”(14)刘同舫:《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光明日报》2023年2月13日,第2版。。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资本必然走向无序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一命题正是指向了资本自身的固有矛盾。资本既能激发市场的活力,发展生产力,也会由于盲目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导致自我毁灭。驾驭资本是内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发挥资本“伟大的文明作用”,并不意味着服从资本,受控于资本。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走向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关键原因在于资本逻辑已然操控了整个社会,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不会代表人民利益,而成为资本的传声筒和代言人。资本通过政党政治和代议制民主操控了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并周期性地造成经济危机洗劫人民的财富。
中国共产党具备驾驭资本的治理能力。“中国共产党在深入把握资本增殖逻辑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对自身历史使命的理性认识,始终立足人民立场,以充分发展的生产力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15)刘同舫:《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依据:生产方式的创新性发展》,《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通过驾驭资本,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现实问题为指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探索出运用资本以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在国家根本制度层面坚持了社会主义底色,进而规范资本的无序扩张。“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6)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64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服务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向,促使资本能够在社会主义语境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驾驭资本的过程中,发挥了自身独一无二的政治主体性。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看,中国共产党不仅有能力驾驭资本,而且在驾驭资本的同时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行进。
中国共产党是超越资本逻辑的政治主体。中国共产党结合本国国情和现实生存需要,总结中国近代史上遭受资本主义国家压榨而被迫走上“西学东渐”道路的经验教训,逐渐形成批判资本主义文明的理论自觉,并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确立了在整体上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资本构成重要的生产要素,不像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为操控一切的统治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驾驭资本,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不代表任何特殊集体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具有超出任何党派和特殊利益集团的性质,绝不会被资本所主导。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只是资本的代言人,而不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突破了政党政治的藩篱,将驾驭资本的目的锚定在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之上。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证明,运用资本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采取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同样可以调用资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资本被运用到服务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键领域,激活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释放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潜能。同时,中国共产党明确认识到限制资本的重要性,防范资本的无限制扩张,管控资本市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摆脱资本逻辑的治理能力。
中国共产党内在的人民性特征能够促使自身超越西方政党政治的局限,发挥出驾驭资本的政治主体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任何商品都映射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由此引申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拜物教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在运用资本,但社会主义社会运用资本与资本主义社会运用资本完全不同。部分西方经济学家把视野局限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范围之内,认为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独有产物,因而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污蔑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威权资本主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和超越,与资本主义存在本质的区别。提出驾驭资本的命题,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运用资本,并不断驾驭资本的理论升华。中国共产党提出驾驭资本的命题,目的是防止资本成长为控制社会的总体性权力,避免资本走向自身反面,走向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对立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217页。中国共产党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形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由于资本逻辑的反噬,已经成为服从资本逻辑的政治工具,而中国共产党却与广大无产阶级同命相连,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底气证明自己不代表任何人的特殊利益,而是始终代表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引领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共产党驾驭资本的治理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加以理解。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驾驭资本的政治密码。资本主义国家在运用资本的过程中不断陷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却一次又一次地粉碎诸如“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从而社会主义由于没有解决好党的领导和运用资本的关系,使得苏联时期的政治制度被资本所驾驭和裹挟,从而放弃党的领导,导致自身沦为被资本逻辑把控的特权阶级与利益代言人,最终走向亡党亡国的命运。面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坚持在运用资本的过程中驾驭资本,不断加强党的领导。面对国外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污蔑与否定,我们需要在学理上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政治经济学密码,需要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党对资本的驾驭能力。
二是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驾驭资本和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是中国共产党治理能力的显著体现。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资本既可以应用于市场经济也可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使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无序扩张,导致资本不断走向反面进而反噬自身。与之相对,在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运用资本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驾驭资本,既能发挥出市场在资本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引导资本为社会主义服务,建构出了“党—政府—市场”的三维结构。市场经济不存在固定的模型,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也未曾按照其所理想设定的标准去运行。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经验来看,加强党的领导是坚定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然前提。中国共产党对资本的驾驭与治理,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视野,是对人类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一次重大突破。
三是中国共产党在驾驭资本的同时,也在运用资本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证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强调的自由放任市场只是一个理想的模型,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是“有形的手”,市场是“无形的手”,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主要依靠“无形的手”,要求政府不干预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打破了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虚假想象,原本由“无形的手”推动的市场经济并没有走向持久性的繁荣,而是不断地出现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未能真正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其过分强调市场的作用,最终导致资本逻辑的不断反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出了一条由“党—政府—市场”有机结合的新路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政府与市场双向互动的“亲清政商关系”,有效破除了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神话,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进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与中国道路。
驾驭资本体现了党的政治主体性,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从来都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页。。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政党都未曾超出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突破了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藩篱,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致力于驾驭资本,强调资本的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同享用,其根本目的在于防止在资本的操纵下形成少数人统治大多数人的局面。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具备超出资本逻辑的政治主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展现出社会长期稳定、经济长期发展的“两大奇迹”。与社会主义中国不同,“以资本为中心”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特征,其通过以资本增殖为核心的发展方式把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还原为财富数字的增加,导致“唯发展论”“唯GDP论”的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发展并不同时意味着贫富差距的减小和社会公平的提升,反而出现了经济越发展两极分化越严重的怪象。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导致其只能按照资本的本性运行,而无法超出资本逻辑去反思资本二重性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发展的目的已然从资本的自我增殖转向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扭转了以往过度依赖资本而未能及时驾驭资本的现实问题,将绿水青山也当作金山银山,防范资本的无序扩张对人们群众根本利益的侵害,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与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的总体性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吸取资本主义国家被资本裹挟的历史教训,成功地走出驾驭资本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规训资本的精神能力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是中国共产党试图规训资本的强大精神能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全体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提出驾驭资本的命题,目的在于防止资本的过度扩张侵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试图在驾驭资本的过程中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立场。正是由于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的行动标准,中国共产党才有底气和能力去驾驭资本,在价值立场上致力于规训资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75—676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贯穿于驯服资本、驾驭资本以及规训资本的全过程,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利用资本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对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文明现代化逻辑在价值立场上的超越。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人民群众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相较于以资本增殖为中心的生产方式,以人民为中心的生产方式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性进程中,坚持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共产主义理想,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为两大历史任务,始终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一最高目标。以中国共产党为根本领导力量、以中国人民为社会力量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尊重和保障“人的尊严”,凸显和实现“人的价值”,揭示和发挥“人的力量”,提升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的人民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这彰显了鲜明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民情怀;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把人民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评价标准,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进一步表现出为实现“人的尊严”不断创造条件的人民情怀;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景,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对“人的尊严”、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保障,对“人的价值”“人的力量”的遵从和发挥,实现了对人民性的一贯高扬和彻底践行。坚持人民主体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时期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民族复兴和强国目标的根本所在。历经百余年的不断摸索,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种关切人的生存、生活、发展、需要与诉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这一现代化模式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同时创造了高度彰显人民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样态,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历史超越。
第一,规训资本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主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倡在价值立场上对资本的规训,并不是拒斥资本、否定资本,而是要转变为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方式。以资本为中心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推动经济发展,但是资本的无序扩张却会导致资本逻辑的自我崩溃,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受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动和新趋势,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定位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目标,开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出发,准确把握了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建设中出现的短板和不足之处,将发展的目标从片面追求GDP数据,转为实现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出代表的五位一体现代化发展,对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战略性部署,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多重维度出发解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第二,从价值立场的维度出发提出规训资本的命题,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越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53页。现代化不存在现成的模板和标准,资本主义文明的现代化也是根据自身特点形成的既定样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其与资本主义文明现代化的差异就在于,它能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现代化建设。资本主义文明的现代化虽然最先开辟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是现代化的经典模式,但其本质是为资本服务,在资本逻辑达到顶峰之后便走向了自身的衰落与崩溃,人的异化便是资本主义文明只注重物的积累而忽视人的发展所引发的现代性危机。在资本主义文明中,人越是劳动,就越是无法获得劳动解放;与之相反,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人作为劳动主体与劳动解放的价值主体的统一。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人民群众在劳动的过程中享有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日益趋近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将为人民服务当作自身的宗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服务人民”的执政为民理念。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持续获得胜利的法宝。近代以来,面对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状况,地主阶级、农民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相继提出了现代化主张,但是由于他们的现代化方案既缺乏科学纲领指导,又脱离人民群众,最终都无可避免地走向失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促使中国在“全盘西化派”和“文化守旧派”之外找到了诉诸马克思主义以救中国的现代化新路。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使得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探索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逐渐形成超越古今中西之变的现代化方案。面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周期律问题,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通过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律,其目的就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把自我革命的斗争精神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式现代化已然具备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人民群众交往关系的边界,在个体劳动过程中实现了个人的劳动解放,显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走出资本主义的文明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对资本逻辑的根本性超越。唯物史观揭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由人民群众所主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尊重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主张高扬人民的主体性,发挥人民的创造性意识。资本主义文明中的现代化模式追求的是资本的无限增殖,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超越了资本逻辑,将发展目的与价值归属重新回归到人本身。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悖论归根结底是资本逻辑的二律背反,其强调人的主体性,但又不断造成人的异化,消解人赖以生存的价值世界。资本的无限制扩张最终导致资本逻辑的反噬,形成资本主义文明中物对人的统治以及人生存的虚无状态。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既在价值立场上强调对资本的规训,又在实践维度上维护和保障人民的普遍利益。如果说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的特征是“见物不见人”,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则体现为既要“见物”,也要“见人”,而且更加注重“见人”。中国始终坚持走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在价值立场上着重强调人民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享用者;在实践向度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保持对资本的限制与规训,避免资本逻辑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操控。价值立场上对人的关注与强调,具体实践中对人的主体性的现实发挥,共同展现出内蕴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