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跃文《家山》中的生态美学意蕴

2024-05-30杨彩荷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王跃文沙湾生态

杨彩荷

(宁夏大学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王跃文一直致力于乡土小说的创作,他相继发表过《漫水》《我的堂兄》《望发老汉的家事》等乡土小说,其中《漫水》获得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家山》是其乡土小说中的又一力作。《家山》以作者的家乡溆浦为原型,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蕴含自然生态美和社会生态美的诗意家园。王跃文借助乡土社会的生态美,表明了自己对传统乡村社会逝去的隐痛,呼唤人们重新找回温情的乡土家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态。 王跃文在《家山》中营造的乡土生态图景,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一、生态美的具体体现

生态美学的核心是生态整体主义,它的审美对象是多元的,不仅关注了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还将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状态纳入其中,追求三者间的协调统一。 王跃文具有强烈的生态审美意识,他在《家山》中将文学与生态结合起来,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重维度来展现自己故乡的生态美,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生态图景,激发人们对诗意家园的审美沉思。 王跃文在呈现沙湾村原生态自然美的基础上,关照了人的生态本源性,展现了沙湾村人的自性之美。 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然对人的心灵有抚慰作用,因此在沙湾村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濡染下,沙湾村的乡民们具有最本真的人性美,他们构建的人与自然共生的精神家园,折射出作者对理想生态环境的追求,努力实现诗意地栖居。

(一)自然生态美

自然生态美是自然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成的,自然中的一切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和谐共处,形成了自然固有的生态美。 曾永成认为:“自然的生态之美,不仅是活力美,更是整体上的和合与生成之美。”[1]自然的生态美是由自然界自然演化生成的,在整体上呈现一种相互依存的生存状态。 王跃文对大自然怀着崇高的敬畏之情,在《家山》中对沙湾村的自然风貌和地理景观进行了细致描绘,展现了沙湾村独特的自然生态美。 沙湾村的青山绿水、一草一木都具有灵性,宛如一幅田园风光画。

在中国这片广袤大地上具有各种各样的自然风貌,存在着形态各异的青山绿水。 青山绿水对人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是人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良好环境。 从古至今,山水也是文人作品中的重点表现对象,是文人抒情达意的重要载体。 所以,山水不仅具有地理特征,还具有人文特色。 王跃文对自己土生土长的乡村无比熟悉,他在小说中大量描绘了自己故乡的山水景物。 在王跃文笔下,沙湾村特有的山水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构成了一幅幅画卷般的山水画面,让人赏心悦目。 《家山》中作者用简朴的笔调刻画了山的形象,小说开篇写道:“东边齐天界不远不近,隔着万溪江,山重着山,起起落落,没入云天。 南边的山越远越高,万溪江是从南边山里流下来的。 北边的山在更远的地方,人在沙湾只望得见远村的树。”[2]16王跃文以山的一个横切面,窥探了沙湾村山高水低的整体自然风貌。 沙湾村的山重着山,起起落落,意味着这里的山峰多而险峻,山像屏障一样包围着村庄,避免村庄遭到外来人的破坏。 沙湾村因受家山的垂佑,在盗匪横行和战乱不断的时期,也一直没有遭到攻击。 人在沙湾村只能看见北边山上的树,说明山上的树层层叠叠,郁郁葱葱。 密密实实的古树点缀着层峦叠翠的大山,绘制成一幅动态山野图。 沙湾村的山奇秀而不失威严,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物,把沙湾村的自然生态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家山》中,水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描写对象。 龙王溪是沙湾村最重要的一条河流,滋养着沙湾村的人民。“沙湾陈家祠堂背后有条龙王溪,绕着村子包了半个圈,往北流到舒家坪,再流到万溪江里去。 龙王溪两岸长满樟树、枫树、槐树、榆树,尽是齐天高的。龙王溪对岸过去,有五六里宽的沙地和河滩,连着万溪江。”[2]19水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与人们生死相连,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沙湾村人依靠龙王溪而活,龙王溪也见证着村民们的生活点滴。 龙王溪无声地流淌着,为沙湾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浇灌着沙湾村的沙地和河滩,让沙湾村人拥有肥沃的土地,保证粮食充足。 河流也是沙湾村人重要的出行媒介,它为人们的往来提供了便利,人们要坐船才能到河街上的铺门购买物资。 龙王溪还润泽着两岸的古树,两岸的枫树、樟树、槐树、榆树等树木,红的红,绿的绿,色彩斑斓,展现了沙湾村静谧和谐的生态图景,给人美的愉悦感。

生物的多样性是自然生态良好的重要体现。沙湾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滋养着这里的花草树木,养育着各种动物,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自然图景。王跃文对自然中的生物观察细微,在他笔下,沙湾村的生物都具有灵动气息,《家山》中出现的动物就活泼调皮且富有生机。 沙湾村西边有一个豹子岭,凡是叫得出名字的野物豹子岭上都有,如狼、熊、狐狸、松鼠、野兔等,这些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山林中:沙湾村大塘坎边的树上落满喜鹊,叽叽喳喳很是欢快;五颜六色的蝴蝶在山坡上飞来飞去;麻雀成群地在稻田里起起落落;天上盘旋着几十只岩鹰,一会儿冲到田里,一会儿又腾空而起;稻田里有董鸡、禾鸡、秧鸡等,小孩子们喜欢追赶它们。 除了自然界孕育的这些动物外,沙湾村各户人家都会养动物。 狗是每户人家不可缺少的成员,当人们疲惫了一天回到家时,自家的大黄狗会在门前摇着尾巴,舔着裤脚迎接自己,为人们带来一丝温暖;鸡也是每户人家都有的动物,人们会根据雄鸡的叫声来判断时间;一些人家还养着鸭子,鸭子长到半大时,人们会把它们放到青禾田里吃虫子。 还有傍晚时分,萤火虫四处飞,人们听着满田垄的蛙声入睡。 这些动物构成沙湾村多样的动物图景,凸显了沙湾村的活力之美。 自然界的生机美,不仅表现在动物上,还鲜明地体现在具有生命力的植物上。 沙湾村的花草树木都蓬勃生长,尽显生机。 沙湾村“水塘四周长着高高的树,有松树、柳树、乌桕树、桂花树、梓木树”[2]27,这些树木都是齐天高的,焕发着茁壮的生命力,给人带来朝气之感。 除了密密实实的古树之外,沙湾村还有名目繁多的花草。佑德公屋后的园子里,长着十几棵大茶花树,这些都是八十多年的老树,开花的时候墙外都能看得见满树红,他园子里还种着月季,开花时节艳红嫩黄,耀人眼目。 四跛子的屋后有一片菜园,体现了其日常生活中的烟火气。 修根家的围墙上爬满着丝瓜、南瓜、冬瓜、蛾眉豆,每天清晨在露水下散着清香,人看到后心情无比愉悦。 不管是姹紫嫣红的花草,还是秀丽挺拔的树木,它们都生机勃勃,努力展示着自己的生命活力。 这不仅仅是自然本身的美感,同时也是自然生物在与人的相处中产生的一种共生美感。

(二)社会生态美

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一个总和。 “社会系统的生态美依存于人际生态活动与生态关系。”[3]社会生态美关注的是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沙湾村的乡民们都遵守着乡村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对自然具有与生俱来的崇敬与热爱。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老者长者,还是少男少女,都承载着世间一切美好的品德,包括动人的亲情、真挚的友情和相濡以沫的爱情,这些无一不显示着沙湾村的社会生态美。 王跃文在他的小说中,通过古朴的风情民俗、美好的自然人性以及和睦的人际交往营造着理想的社会生态美,展现着动人的美好画面,用爱和美陶冶着人心。

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风俗习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固定了下来,代表着一个地方的风土民情,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态价值。 王跃文是湖南溆浦人,溆浦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境地,楚国的巫楚文化对湘西境内的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湘西独特的民间习俗。 沙湾村古朴的民俗承载着大量的湘西风情,展示了沙湾村多彩的社会生态文化。 王跃文在《家山》中重点描述了沙湾村的年俗文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而沙湾村的年俗文化带有浓郁的湘西特色。 进入腊月,沙湾人就开始打糍粑,宰五禽六畜,“溆浦乡下人家家养猪,过年是必杀年猪的……年猪尽量早杀,为的是熏成腊肉……”[4]大年三十,人们早早贴喜挂灯,把提前熏好的猪头炖着吃,这叫做吃财头肉,意味着来年财运亨通。 财头肉煮好后,先放在茶盘里托着去土地庙烧香,再回到屋里于神龛前烧香作揖。 除夕夜,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人们早上醒来会听外面的鸟叫,“听到第一声鸟叫是喜鹊叫,就是吉年;听到第一声鸟叫是麻雀叫,就是荒年;听到第一声鸟叫是乌鸦叫,就是灾年”[2]120。 沙湾村家里没有新故老人的,忌讳在初一和初二这两日拜年。 舞龙灯是溆浦过年最重要的一项活动,龙灯舞得越热闹越好,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 初三开始出灯,一直到正月十三结束。 龙灯是按照顺序家家户户都要舞的,每舞到一户人家,家里的主人都要递上茶钱。 初四起,沙湾村祠堂里就开始唱辰河高腔目连戏。 这些沙湾村的年俗文化,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具有烟火气息的乡村社会。

婚丧嫁娶是社会生活民俗中的一部分,每个地方的婚丧仪式因地域文化而异。 沙湾村人在结婚前,父母会请人合双方的八字,只有两人的八字合适,才能成亲。 成亲之日,女方这边会给新娘开脸,开脸时要说一些吉祥话,寄托着对新娘婚后生活的祝福。 男方这边会抬着花轿去女方家迎亲,接到新娘后便返回。 依着沙湾村老规矩,新娘进门时不能和自己的阿婆见面,因为见了面,日后两人会多嘴多舌。 花轿到男方家门口后,太婆会撑着红油纸伞,罩着新妇娘的头顶,迎着她往中堂屋走去。 中堂屋门前会放一盆炭火,新娘要从火盆上跨过去。成亲之时,新婚夫妇要先给祖宗牌位敬香,然后拜天地和爷娘。 而丧葬仪式具有厚重感和神秘感,“在民间观念中,死对于活着的人是悲痛的,但对死者却意味着与尘世的解脱。 所以在举办丧事的指导思想上,越热闹越好”[5],沙湾村的丧事也是办得越热闹越吉祥。 沙湾村的人过世后,家里人要先请道士做法事,然后安置灵堂,灵棺要在家里停放三日。 停放期间,唢呐声不断,家里的长子率领着孝男孝女们跟着道士绕棺转灯。 家家户户都来给逝者烧香跪拜,女人跪拜之后还要抚棺哭灵。 如逸公老儿的灵棺停放期间,通往沙湾村的火把接着火把,都是赶来给逸公老儿烧香的。 烧香的人越多,意味着逝者平日积的功德越多。 停放三日后,便要择吉时安葬。 送葬时,必须由孝子举着引路幡,逸公老儿的丧事在大家的张罗下办得极其热闹体面。

民俗信仰,是民众自发产生的一种神灵崇拜观。 沙湾村的民间信仰主要表现在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上。 祖先信仰是后人将已故亲长像神仙一般供奉,表现出对祖先的敬仰。 沙湾村祠堂神龛上供着两尊祖宗雕像,一位为文官光神,是沙湾陈家的始祖明勋公;另一位为武官光神,是沙湾陈家的显祖敬远公。 沙湾村每户人家在其中堂屋都有自家的祖宗牌位,每遇吉凶祸福时,人们会向祖宗牌位烧香祷告。 神灵崇拜是人们心理的避难所,他们希望得到神灵的护佑。 沙湾村豹子岭脚下有一座五云寺,寺里供着西方诸佛,也供着黑水公公。 人们头痛脑热或五禽六畜发瘟犯灾时,都会去黑水公公那讨水喝。 沙湾村不到半年就有四人去世,乡民认为是自己冲犯了神灵,族上的老人们便喊慧净师父和道士修根一起来做法事消灾解厄,祈求神灵保佑沙湾村太平。 这些信仰构成了沙湾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是人们的精神慰藉,体现着底层人民的纯朴精神。

(三)精神生态美

精神生态是人内部的自然,关注着精神主体的心理状态、品质性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等。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精神需求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导致人们产生了精神危机,处于迷茫空虚的状态,找不到精神的家园。 王跃文根据自己记忆中家乡的各种人物,在小说中精心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乡土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虽然不完美,但人物形象却异常鲜明生动,其大部分原因就是这些人物身上都具有最真实的人性美,让人为之动容。 “最朴素的乡下人,懂得最基本的是非。 眼花缭乱的幌子,心思简单的乡下人一眼就能看穿。”[6]沙湾村的人们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他们追求自然朴实的生活,保持着原始的天然人性,是真善美的化身。 作者通过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纯真与善良构建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抚慰着人们的心灵,唤醒人们的社会道德。

沙湾村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孕育了人们,使人们具有自然的美好品格。 佑德公是沙湾村远近闻名的乡贤,乐善好施,人人尊敬。 佑德公凡事为沙湾村着想,所想所做都是为了沙湾村的乡民。 沙湾村办国民小学时,他把五十亩田的收成全捐出来办学堂,又捐赠木料为孩子做课桌。 当县政府要杀红军家属时,他连夜挨家挨户喊人,把沙湾村十一户投红家属秘密送上凉水界,风声过去后,佑德公才让他们下山。 下山之后,佑德公又给每家赠送了两升米,还让村长免了他们的赋税。 自卫总队放火烧死有强的老娘和儿子时,佑德公交代修根将他们好好收尸发丧,并把自己的寿木拿去给逝者用。 抗日战争期间,他把一年的新谷全部交作军粮。 佑德公洋溢着一种自然的本源之美,沙湾村人都对他感激不尽,这是伟大而崇高的生命之诗。 扬卿是逸公老儿的三儿子,曾留学日本学水利。 回到沙湾村后,在县长李明达的劝说下,他开始规划全县水利。 扬卿经常在外面进行地质勘测,但他坚决不拿政府薪资。 扬卿打算在红花溪修建水库,水库建成后,竹园村和相邻四个村的田土都可自流灌溉,沙湾村从此也可永绝水患。 修建红花溪水库期间,扬卿每天都去水库工地监测,向各位修建人员细细叮嘱技术关键和安全要点,经过大家三年的齐心协力,红花溪水库最终成功建成。 扬卿还大力动员沙湾村民办国民小学,他把家里租谷的三分之一都捐给了学堂。 为了让村民们送孩子去读书,扬卿挨家挨户去劝说,他对每个孩子都尽心尽力。 每日大早,他立在祠堂门口,一个一个把学生迎进去,只要进祠堂上课,他都穿得整整齐齐。 扬卿教孩子学习国语、英语和日语,希望他们以后可以走向世界,他为沙湾村的水利和教育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有喜是一个敏而好学、诚朴勤奋和知恩重义的人,有喜八岁那年成了孤儿,佑德公收养了他,教他认字和算账。有喜知事,他在家事事都做,从不要佑德公喊。 屋里大大小小的事,他心中都有数。 下雨的时候,他主动去田上查看,防止雨水冲坏田地。 他看佑德公胃口不好,主动去大塘捉佑德公喜欢吃的鱼。 佑德公为他置田买地时,他坚持到外面去置,因为他不想看到沙湾村有人家败落。 有喜在竹园成家后,放心不下佑德公和福娘娘,每过四五日就会到沙湾村来,帮屋里做点事再回去。 有喜还大力支持扬卿修建水库,他把自己水库两边的山和冲里的地全部贡献出来。 有喜为了保证修建水库的进度和安全,隆日隆夜守着工地。 有喜虽未读书,但他用自己的智慧为村民们做了许多好事,村中老少无不称其贤。

王跃文在小说中不仅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深刻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沙湾村的人们坚守着传统乡村的伦理道德,不管是家人之间还是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沙湾村人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都真挚诚恳,不掺杂任何利益。人们的每一段人际关系,都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坦诚相待,体现了人际生态的和谐。 亲情,是亲人之间的羁绊,正如佑德公对自己儿女劭夫和贞一的关心和爱护一样。 劭夫常年在外打仗,贞一在外读书,佑德公时时刻刻都在担心他们的安危。 他每日到祠堂读报,希望从报纸上知晓战况。 每次读过报纸,他也不在家人面前提起前方战事,省得家人担心。 佑德公内心无比盼望收到儿女的来信,每次收到信,他都欣喜若狂。 有信去参军抗日,给家里写信,他的父亲齐凤不识字,便请求扬卿把信多读几遍。 扬卿读信时,齐凤听得眼睛都不眨。 当扬卿把信交给齐凤时,他双手接着信,好像捧着个很重的东西。 父爱如山,这是一个父亲对自己儿女深沉的爱。 孩子对父母的爱,同样感人肺腑。 四跛子清明时节在路上捡了一块腊肉,桃香做好后,四跛子给孩子夹肉,他们都拿手把碗封着不要,让爸爸多吃一些,因为他平日干活太辛苦。 扬卿的母亲因为生病只能躺在床上休养,扬卿便每日守在母亲床边端茶倒水,听她讲了上百回的往事,且扬卿都像头回听见一样,一直回应母亲,把母亲侍奉得非常好。百善孝为先,沙湾村人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传承和发扬着中华几千年的传统美德。 爱情就是在平淡岁月中,两人心意相通,相互扶持。 史瑞萍是沙湾小学的音乐老师。 史瑞萍每回上音乐课,扬卿都远远地立在她背后听她唱歌。 他看到瑞萍每次上课全靠清唱太辛苦,便自己花钱买了一架脚踏风琴。扬卿确定自己喜欢瑞萍后,用《诗经·采葛》里的句子向瑞萍表达自己的心意,瑞萍也用《诗经·风雨》的句子回应了他。 当扬卿知道瑞萍的悲苦身世后,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对待她。 暑假期间,瑞萍回长沙准备自己的嫁妆,扬卿每日思念瑞萍,甚至在溪边水里都望得见瑞萍的影子。 瑞萍怀孕后,他整个暑假没有出门,天天在屋里守着瑞萍。沙湾村发大水时,扬卿把瑞萍写给他的信拿油纸包好放进牛皮箱,又把牛皮箱放在书柜顶上。 瑞萍也支持扬卿做的所有决定,两人之间非常默契。 扬卿和瑞萍在婚姻生活中相互理解,扬卿对妻子的珍视和体贴,瑞萍对丈夫的支持和尊重,为现代夫妻的婚姻生活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生态美的价值意蕴

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人曾繁仁先生认为:“生态审美观是20 世纪70 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崭新形态的审美观念,是在资本主义极度膨胀导致人与自然矛盾极其尖锐的形势下,人类反思历史的结果。”[7]王跃文在小说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描写得十分和谐,这间接表明了他朴素的生态审美观。 王跃文在小说中对自然人性的呼唤,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倡导,是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对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哲学的基础命题,“生态审美也不同于自然审美,因为它把审美的目光始终凝聚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相互关系上”[8]。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9]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人类消耗的资源越来越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这种关系带来的后果就是人类对自然的大肆破坏,最终导致了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自然生态失衡的后果,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沙湾村的人对自然持有一种原始的敬畏之情,在他们心目中,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具有与人类同等的地位。 对自然界中的生物,沙湾村人从来不会去人为干预它们,而是任其自由生长。 动植物是沙湾村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沙湾村禁止人们砍伐树木,坟山青松界和柴山上面寸草都不准动。 沙湾村人对待动物也是无比呵护,燕子进的是旺家门,因此人们每年期盼燕子进自己家。 沙湾村松林里飞着各种鸟,叽叽喳喳好热闹,人们每晚伴随着鸟的叫声入睡。 当县政府征用了佑德公的马时,他嘱咐县政府的人好好照顾马,但县政府的人归还马时,马肚子瘦得像梳子一样,腿上的白毛都成了灰色。 看到这一幕,佑德公顿时流了泪水。 佑德公让有喜把马牵回去好好养着,牵着马回竹园时,有喜自己扛着马鞍,一路上都舍不得骑马。 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就会获得自然的馈赠。 沙湾村优美的生存环境是自然给予他们最好的礼物。沙湾村如世外桃源,这里的天空万里无云,晚上抬头望去满是星星,有时还有流星划过。 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里来回穿梭。 打过禾的田里立满稻草捆子,还没打禾的稻田金黄一片,水牛三三两两在田里吃草。 沙湾村的人们感恩自然给予的一切,过着知足常乐的生活。 农忙时节,人们在田里干活,小孩子提着鱼篓或罐子,低头在半干的田里捉泥鳅。 夏季傍晚时分,一家人吃过晚饭,坐在大樟树底下乘凉。 农闲时节,人们上山担柴,准备过冬的柴火。 沙湾村的一切是那么的宁静美好。 自然养育着人,人在性情上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沙湾村人民的生活状态,这些人的生活仿佛同自然相融合。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资源,才能保持生态的平衡发展。 王跃文笔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为当今社会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相处的理想模式。 沙湾村人古朴的劳作方式,对动物的一视同仁,对自然的爱护,有利于当今人们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注意维护生物多样性,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温情人性的自然回归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今社会急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跟不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导致了人们的物欲无限膨胀,人性开始扭曲和异化。 现代化浪潮对相对封闭的乡村,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乡村现代性仿佛永远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永远在天堂与地狱的两极之中摇摆徘徊。”[10]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文明一方面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另一方面,现代化的发展使乡土社会脱离了原有的生活秩序,以亲情为基础的宗法礼制走向衰落,乡土社会中的温情正在渐渐消逝。

王跃文意识到了现代文明对乡土社会的冲击,面对当下温情乡村的凋落,他只能借助文字呼唤人们对诗意乡村的重建。 在《家山》中,作者创建了一个至情至性的乡村社会。 每遇家国急难大事,沙湾村的乡亭叔侄都慷慨踊跃。 抗日战争时期,沙湾村的人们都愿意出谷劳军。 齐峰组织人民解放自卫队时,村上的年轻人都积极参加。 村里的人纷纷给自卫队筹粮筹钱筹饷,粮多的人家出粮,钱多的人家出钱。 瑞萍把自己结婚时打的首饰都捐了出去,有喜把自己的马交给齐峰去打仗。 面对外人欺压时,大家团结一致。 乡公所为了逼人们缴纳赋税,捉走了沙湾村的保长和甲长,家家户户的男丁都去乡公所要人。 明德尚义是沙湾村人的传统。沙湾村办学堂时,村里凡有田业的人家都有捐输。家旺和金娥听说沙湾村涨大洪水,两人从凉水界下来,带来了满满一担山货,分给沙湾村乡民。 人们没有粮食吃,佑德公、有喜和修根都让人们去他们家里担谷。 瑞萍为了不让人们染病,去城里买了药上门发给沙湾村得病的人吃。 伍家旺管理着佑德公凉水界山庄上的产业,因佑德公常年不上去住,伍家旺便每年送五千斤谷下来。 一年冬天,一个要饭的女叫花子冻得快死时,梆老倌收留了她。 县政府烧死有强娘儿俩后,村里每个人都帮忙办丧事。作者笔下的沙湾村人个个都拥有美好的品格,温暖着他人。

社会的剧烈变动和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其工业品对乡村自然经济的侵蚀,乡土社会原始性质的纯朴民俗、单一的宗教信仰、文化心理结构都受到了侵蚀和破坏,乡民所葆有的自然人性也随着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堕落”而渐渐销蚀[11]。 现代文明浸染着乡村社会,人们已经丧失了原始的美好人性。王跃文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人道主义情怀,在小说中表达着自身对乡土诗意的称赞,展现了乡土人物最本真善良的一面,讴歌人性的纯洁善良,激发人性中善的回归,引发现代人关于人性的思索和重塑。

(三)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缺一不可的元素。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一项伟大成就。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以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来促进社会进步,要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立美好家园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王跃文笔下的乡土世界,是一切美好健康生命体的集合,可为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借鉴。 现在的乡村已不再是小说中具有原始生态美的家园,现代化摧毁着传统的乡村秩序。 所以,人们需要加强对原始乡村的维护,共同努力建设美丽的乡土社会,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王跃文笔下的沙湾村远离尘世喧嚣,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人们每天伴随着鸡叫声起来,男人在田地里耕作。 打禾时,田垄上都是青壮年男子的嘿呦声,在劳动中体会着生活的乐趣;家中的妇人坐在地场坪上晒着日头纳鞋底或坐在门槛上补衣服,赶着在地场坪上闲逛的鸡和麻雀;小男孩在江边打水漂,女孩子在一起跳绳。 夜晚,院子里安安静静的,满耳都是墙外的蛤蟆叫声。 老人坐在天井对角扇着蒲扇乘凉;男人坐在大天井,就着月亮打草鞋;女人点着桐油灯纺纱织布;小孩子坐在父母身边,抬头数星星,人们在琐碎的劳作中感受着生活的充实。 节日期间,老小十几口围着一张大圆桌吃饭,坐的坐,立的立,边吃边讲笑话,无比热闹。吃过团圆饭,一屋老小围坐着守岁。 孩子们玩游戏,女人们拉家常,一家人其乐融融。 王跃文通过沙湾村来勾起人们对美丽乡村的回忆与向往,进而打造更多沙湾村这样的美丽乡土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12]立足于美丽乡土社会的建设,从而促进美丽中国的发展。 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顺应了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其次,我们要坚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从而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猜你喜欢

王跃文沙湾生态
王跃文:他从山中来
王跃文:他从山中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陌生人的承诺
番禺沙湾古镇保护更新的分析与研究
生态
多源多相复杂储集层预测——以春风油田新近系沙湾组一段1砂组为例
小沙湾黄河特大桥针对高低塔的减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