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国藩对晚清翻译活动的影响
——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为例

2024-05-30曾宇钧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西学曾国藩江南

曾宇钧

(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一、晚清翻译活动简介

晚清民国时期翻译活动继承了东汉到宋代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学翻译的传统,这一时期翻译活动开创了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局面,促进了中国文学、思想、语言等方面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发展起到了添砖加瓦的助力作用。 晚清政府办洋务的目的是抵抗外敌、平定内患、挽救封建统治。洋务运动借助翻译通过西学东渐创办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工矿业及交通运输业,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科技人员,开拓了近代中国人的眼界,为中国社会及文化转型写下序曲。 这个时期的翻译活动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下面从经历阶段及特点对晚清时期的翻译活动进行分析。

(一)晚清翻译活动的几个阶段

晚清时期的翻译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语言层面翻译阶段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出现并开始发展起来。 翻译让人们了解新的科学技术,带来了海量新词汇,也因此动摇了文言文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因为出现了新的翻译词汇,很多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认识到了语言翻译对开通民智的重要作用,希望借助翻译改造语言从而改造民众、改造社会。 此阶段翻译活动关注的焦点是关于翻译方法的问题,出现了“直译”和“意译”之争,这属于语言层面的翻译活动。

2.文化层面翻译阶段

晚清时期,清政府在经历了西学东渐、白话文运动和“新文体”的磨砺之后,想通过翻译活动革新语言从而改造民众及社会的想法破灭。 有志之士认为文化很可能是导致中国落后的关键原因,认为翻译是文化的利剑,渴望通过翻译活动将改革的精神食粮带到国人心中,重新书写新文化,改变国人文化心态从而实现社会变革。 因此,此阶段的翻译活动大多聚焦于文化层面,大量的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成中文,为之后的思想文化重建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改变了国人不通西文的局面,成为西学翻译的主力军,其中以严复、林纾和梁启超的翻译影响最大。

(二)晚清翻译活动的特点

晚清是翻译的大盛时代,它也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境下开展翻译活动的:清政府屡战屡败,被迫向西方学习以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那时候的国人一方面沉溺于自己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却不得不向外国人学习。 这种矛盾的心态使翻译也成了一种矛盾的行为。 一方面人们希望通过翻译来冲击传统文化以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另一方面翻译又要谨小慎微,避免造成过激的后果导致社会强力反制。 因此,此阶段的翻译活动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其特点具体表现为:政治性、实用性和融合性。

1.政治性

在漫长的翻译历史中,政治有着非常明显的介入痕迹。 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必然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制约,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政治因素。 政治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利益所采取的策略、行为、手段和组织形式。 对统治者而言,政治就是维护政权和管理国家。 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活动是与一定的历史现实相关联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因为要关照某一特定社会群体的利益而对原文进行改写和阐释的行为,其本质就是文化政治的实践[1]28。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行为,也是译入语社会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 比如晚清的翻译政策是以官方为主、自上而下地提出的,它是“国家政府或政府机构所提出或制定的与翻译活动有关的各种规定性的要求”[2],所以政治性是晚清时期翻译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 它从意识形态、政策制度及组织手段等方面对翻译活动实现影响和操控,同时,其指导下产生的翻译作品对政治因素又能形成一种反作用力,直接或间接帮助晚清统治者实现政治意图。

2.实用性

晚清时期的翻译活动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国际交流的实用性需求。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来自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和影响。 为了与外界进行有效交流,翻译活动变得尤为重要。 晚清政府和学者们意识到翻译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帮助他们了解西方的科技、政治、文化等方面知识,从而更好地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二是翻译内容的实用性选择。 晚清时期的翻译活动更加注重实用性,翻译的内容更多涉及科学、技术、法律、经济等实用领域。 当时洋务派的西学传播机构主要有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天津机器局、天津武备学堂等,出于“求强求富”这一目标的考量,这一时期的翻译内容选择的实用性特征尤为明显。从江南制造局的译书书目来看,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机械工程类、工艺制造类、兵器制造类在所有译书中约占三分之二,这反映了当时翻译主要聚焦于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期对列强“有以抵制之”的现学现用、急功近利的特点。 晚清时期的翻译活动不仅限于学术领域,还广泛存在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这些翻译活动在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3.融合性

中西学融合是晚清时期翻译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这种融合使翻译作品更贴近中国读者,提高了其实用性和可接受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当时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中学”是指中国传统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洋务派希望“西学”能为“中体”服务,“中体西用”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清扫了障碍。 虽则中学为体,然西学已为我所用,也就理所当然地进入传统体系,得到认可,从而迅速打破国民排斥外来事物的心理障碍。 通过“用”的合理性,西学得以大量涌入。据史料记载,1896 年的江南制造总局平均每3 天翻译一种西文书籍,数量及种类皆众。 随着西学传播,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等西方重要的政治理论在被翻译后带入中国,与中国文化融合,由此产生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两者互相融合为晚清时期翻译活动的一大特点。

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翻译

(一)翻译馆的诞生及其译书地位

方兴未艾的洋务运动倡导“求强”“求富”,既要西学有益于中国,又不想放弃中国传统语言文字,能选择的路就只有建立新的学堂或研习所进行翻译活动。 外洋叩关带来的危机意识、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有识之士的促成和当时上海作为西学传播前沿阵地等原因促使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产生。 同治六年四月,徐寿向两江总督曾国藩条陈四事,开煤炼铁、制造大炮、操练水师及翻译西书。 此四事得到了曾国藩首肯及力挺。 自此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开始大量招聘国内外翻译人才,翻译馆工作也从此正式开始。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开设目的很清楚,那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制造西式舰船利炮。 它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译书机构之一,其译书数量、存续时间、完备的书籍体系都是其他同类机构无法比肩的。 它出现的意义远远超出其作为书籍翻译平台本身,它的创办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影响。 它所出版的译著,代表了当时国人能知晓的最高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水平,也直接对中国近代工业产生了深刻影响,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起步及发展。

(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翻译活动

在官方图书翻译机构中,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存续时间最长、图书最丰富、影响最大的翻译机构。这个翻译馆是1868 年6 月曾国藩支持创办的。 从史料中可以得知当时翻译馆雇佣的译者包括中外学者,有资料记载的59 人,外国学者有9 人,中国学者有50 人,包括徐寿、华蘅芳、舒高第、赵元益、徐建寅等。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翻译活动,就内容上而言,起初主要侧重于科学应用方面。 一开始,徐寿打算翻译《大英百科全书》,这本书已经在英国出版了8 次,影响力显而易见,但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迫切需要,他们不得不放弃翻译百科全书转为翻译“急需图书”。 根据《江南制造局翻译大纲》的统计资料,从1868 年到1908 年江南制造局翻译图书的总类别为158 类,其中包括18 类历史、法律、教育图书,32 类军事图书,8 类商业图书,90 类科学技术图书,10 类附录图书,除汇编西方近年事件每年4 卷外,其余仍为科技图书。 可以看出,它与改革者的需要和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官方主要关注应用科学、战术知识、过程和自然科学理论,尤其是数学、物理和化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亦有外国历史、地理和国际关系方面的书籍受到赞助人的关注。 主观上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服务于西化群体以中国为基础、以西方为补充的指导思想[3],客观上,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以更加全面的方式向中国引进了许多新兴学科,特别是在促进自然科学技术发展、提高中国人认识世界的能力方面发挥了开拓性作用。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图书,不仅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而且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翻译活动,就翻译方法而言,西译中述是当时翻译的主要方式,中西方译者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西儒口译华儒笔录,双方当面共同推敲成文后定稿,或者事后华儒单独整理成文。 徐光启贴切地称前者为“对译”,双方面对面坐着,西儒搜肠刮肚,反复设譬,竭力把西学的意思表达清楚;华儒边记边问,盘根究底,在觉得真正把握了对方意思后,冥思苦索,寻求中文贴切的表述。不同国籍的学者如此严谨、独特而又成功的文化交流形式,在世界历史上也属罕见[4]。

三、曾国藩对晚清翻译活动的影响

曾国藩是晚清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评价褒贬不一。 撇开阶级属性,他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容否定。 在洋务运动倡导的翻译活动中,曾国藩扮演了翻译赞助人的角色,对晚清翻译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

翻译就是对原文的重写,它是译者为了某一特定目的对原文进行的某种操控。 换言之,译者在翻译时会对原著作出各种各样的修正、改写以及整理,希望这种有很大改写成分的译文能达到他原来设定的目标。 由于译者和他的译文所面对的是译入语文化和译文读者,所以设定的目标、改写和操控都是针对译入语进行的。 赞助人对翻译活动的实施者和受施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赞助人”是指那些“足以促进或窒碍文学的阅读、书写或重写的力量(包括人和机构)”[1]13-15。 他(它)们可以是个人、宗教团体、政党、社会阶层、朝廷、出版商以及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等。 他们会借助他们所参与确立的建制如教育机制、学院、评审制度、评论性刊物等影响译者的地位、收入和取向,从而推动或阻挠翻译活动。 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在当时的翻译活动中充当了赞助者角色,他对当时的翻译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翻译文本、译者和翻译策略的操控上。

(一)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

所有的翻译都意味着出于某种目的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5]。 译者翻译什么样的文本,文本是否被允许翻译,都受到当时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控制。 对目的语系统的价值而言,外来文化意味着破坏甚至颠覆。 在这种情况下,赞助人会利用他们的话语权进行干预,这种干预主要反映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上,曾国藩对翻译活动的干预即是如此。在他的授意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翻译内容包括了象纬、地图、格致、奇杰、军事战略战术、医学等。到清末,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中的翻译人员翻译了约200 种西方图书。 其中大部分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特别是科学和工程应用方面的图书,以满足当时对火药、火炮、汽轮机等实用知识的迫切需要,主要代表作有《海防论》《行军志要》《火药制作方法》等,对当时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江南制造局长期编纂的《西国近况》,自1873 年至1899 年,共出版108 种书籍。 它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除了翻译军事科技知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还翻译其他领域的书籍,如地理、经济、政治、历史、化学、物理、数学、医学等。 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清政府对西方社会先进知识的迫切需要。

西方知识的强大冲击和赞助人积极引进西方知识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技术的布局和结构。 据张增益统计,江南兵工厂翻译中心翻译的西方图书中,自然科学占23.5% ,应用科学占63.0%[6]。 因此,翻译馆的工作基本符合曾国藩建设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宗旨,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在选择翻译文本及出版译本时,曾国藩会对相关内容进行评估。 只有获得许可,方可翻译出版[7]。

(二)对译者的影响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他们总是受到赞助人等若干因素的影响。 如果译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出版被认可,他们往往没有太多的选择自由。 在翻译重要的文本时,当局总是觉得他们需要一些可以足够信任的人来执行翻译任务,他们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译者”[8]。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中国政治著作都是由中国翻译者翻译成其他语言的原因,而中国译者显然不是这种外语的母语人士,所以中国机构会聘请一些外国专家来完善他们的翻译,条件是这些外国专家对中国政府和人民友好。 从这个层面而言,赞助者也因此实现了对译者选择的操控。

此外,赞助人还可以通过提供一定的官职和工资来操纵译者。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他用政府的钱雇用大批中外学者参与翻译工作。 一般来说,这些外籍翻译是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签订合同的。 译者傅兰雅档案中的合同内容如下:

机器制造总局聘请傅兰雅先生翻书合约

聘书以三年为期……照西日每月送规平银二百五十两,均连伙食、油烛、房租等项并计在内……二、延请三年期满之后,如系续请……如不续请,即以三年期满截止……三、功课午前九点钟起,十二点钟止;午后一点钟起,四点钟止……四、除译西国格致制器等书之外,局中不可另有他事……五、在局应用器具,无分中外,可以备用者,局为置备。 六、以上章程,彼此均无更改,如有更改,定行辞馆。[9]

从合约来看,翻译馆,或者更具体说是作为翻译馆的创办者也是赞助人的曾国藩为译者提供资金,帮助他们出版译作,但也对译者有相应的约束和要求。 译者接受了赞助人的支持,就得接受赞助者对他们翻译工作的制约和约束,并服从赞助人的地位和权威[1]18。 因此,当译者与赞助人之间观点出现分歧时,译者就需要做出调整或让步。 曾国藩作为赞助者,支持翻译活动的动机是为迅速强大清朝的制造业以强大清政府国力。 作为接受者的译者亦会有意识地在翻译过程中满足赞助者的要求。比如徐寿放弃翻译《英国百科全书》转而翻译制造武器的急需书籍也是这个道理。

为了鼓励译者投身于翻译事业,曾国藩还给予译者较高的名声和社会地位。 在投入曾幕之前,徐寿只是“起自田间”的一介“布衣”,华蘅芳也不过是监生出身。 曾诚恳延聘,并始终“以宾师相待”[10]17。 曾国藩曾奏保华蘅芳为县丞选用,清军攻克金陵后,再次奏保为知县选用,并加同知衔。以后在江南制造局任上时,又“奏保充选知县以同知选用,俟选缺后以知府升用并加运同衔”[10]17。李善兰由曾国藩、郭嵩焘保荐,被擢为总理衙门章京,授户部郎中,官至三品。 有资料记载说,徐寿在制造局专设翻译馆,进行大量翻译工作,不过数年成书数百种,徐寿以此声名远播,被曾国藩保荐为县丞。 由此看来,赞助人在给予译者职位、提升译者名声甚至改善译者经济状况等方面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实现对译者的多重操控。

(三)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翻译的目的直接决定了译者将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 虽然“赞助人大多在文本系统之外操作”[1]15,但他们可以通过概述译者应遵循的规范将自己的意图强加给译者。 在分配翻译任务时,赞助人会向译者简要说明翻译的要求,如动机、意图和主要观点。 晚清时期,为了满足赞助人也就是清政府制造急需武器的需要,大量科技书籍由当时的译者翻译出来。 由于科技图书语言具有客观性和功能性的特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使用多种翻译策略。 但当时外国译者不精通汉语,中国译者不够熟悉外语,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结合利用了中外译者的优势,即由外国译者翻译材料,中国译者根据外国译者的翻译调整译文,再根据当时翻译赞助者的动机和意图采用最为有效的翻译策略,以达到翻译的最终目的。 这样曾国藩在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也实现了一定的有效操控。

四、结论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主要支持者和践行者之一。 他支持创建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组建了翻译团队,亲自选拔和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选拔和培训以确保翻译水准。他根据当时清政府的现实需要和国家利益,确定了翻译的方向和重点。 曾国藩还将翻译成果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通过出版、教育等渠道将翻译著作传播给更多的人。 作为晚清翻译活动的赞助者,曾国藩在翻译文本、译者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都起着操控作用。 曾国藩对晚清翻译活动的支持为中国引进了一些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思想,对推动中国的科学、军事和政治改革起到了较为有力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西学曾国藩江南
跟曾国藩学修身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孤本《性原广嗣》与西学之影响
西学大家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