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质量提升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

2024-05-30易达扬易显飞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理工类课程思政研究生

易达扬,易显飞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课程思政”是当前“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背景下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同时又是各类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毕竟,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但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拓展正确认识。 这种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思政课必须是两者相结合。 2022 年7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此方案的出台拓宽了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为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更新了理念,打开了视野,提供了遵循。 然而,部分高校将“课程思政”的重心放在本科生教学之中,致使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仍然成为当前“课程思政”整体布局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

一、新时代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质量提升的价值意蕴

理工类研究生作为国家未来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未来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0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关注到理工类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需要在扎实推进研究生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统筹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科学揭示在新时代促进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质量提升的价值意蕴,引导理工类研究生将理论化为方法,将知识践于德行,从而成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理工类研究生。

(一)有利于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检验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新时代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质量提升深入推进,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双一流”建设发展目标指引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任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逐渐成为价值共识。 而“时代新人”落实在理工类研究生层面,不仅要求其学识丰富、技能过硬,还要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行业理想、科学精神等优秀品质,由此可见,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标准和育人目标耦合了“时代新人”所应具备的特质属性。 在当前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网络文化纷繁复杂,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意识形态安全存在一定风险。 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带来的一些无法回避的伦理问题,诸如医学伦理问题、网络伦理问题、生态伦理问题等。 这些都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面临更多的现实挑战,从而构成了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背景和动因,客观上需要在教育目标制定、教育方针实施、教育质量评价等全面育人体系设计中进行考量。 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面向基础理论、科研实践和行业背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帮助理工类研究生直面市场最新科技、直观感受行业前沿,进一步培养其对本专业领域的认同度和行业情怀。

(二)有利于系统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和体系

推动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新时代工科高校大思政课全新育人模式,是构建思政化育、专业化育、实践化育多位一体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必然要求[4]。 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从育人力量上涵盖了导师、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工、研工、科研等校内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校外实践基地、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政府、家庭等相关人员;从育人内容上广泛涉及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科专业价值规范、专业实践技能、专业实验和调研等方面,是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内在规律的科学把握[5]。 理工类研究生的“课程思政”不同于本科生,它要求充分开放和调动相关学科专业的硬软性科研资源,需要从包含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在内的“大课堂”中锤炼研究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热爱劳动、勇于创新的能力品格,由此形成“课程思政”的支撑式育人资源优势。 “课程思政”汇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方面和层次的育人力量,通过形式多样的课程育人方式率先实现育人主体的现代化,打破了传统育人主体相对独立甚至彼此割裂的现象,以整体设计、系统谋划的全新育人方式保障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培养体系的特色与成效。

(三)有利于培育理工类研究生“负责任创新”意识

立足于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推动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质量提升,旨在深入挖掘理工类研究生在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对其价值引领、满足其自身发展的价值诉求。 “课程思政”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中的价值引导和实践应用的发展困境,尤其是“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手段,能够较好地弥合理工类研究生知识体系构建的缝隙。具体来说,就是“课程思政”在传统事实性知识和方法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还通过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职业标准规范和科技伦理道德等教育内容,有效补充了理工类研究生完整知识体系构建所需的规范性和价值性知识。 由此,“课程思政”可以充分发挥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教育的价值引领禀赋优势,启发他们自觉自发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思考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践问题,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学科发展前沿和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树立正确的“负责任创新”发展理念,同时,通过研究生的学习自驱力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嵌入,引发理工类研究生对相关科研创新实践及其应用创新效果的价值反思,使理工类研究生培养成更加符合科技发展规律、更加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6]。

二、推动新时代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质量提升的现实困境

当前,理工类研究生在“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过程中,从教育主体上看,仍然存在“二元悖论”现象;从教育客体上看,此类研究生具有鲜明的工具理性张扬特征;从教育教学方式上看,仍然停留在“课堂思政”阶段;从考核评价上看,尚未有效建立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研究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一)理工类研究生教育主体“二元悖论”更为突出

理工类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他们是国家在各自专门领域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他们所接受的知识已经从本科阶段的“通识”转为更接近专业行业的“专精”,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甚至要进入学科专业的“无人区”。 这就对开展“课程思政”的师资队伍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然而,当前理工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尤为突出,相关“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缺乏协同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育人合力,“二元悖论”的现象相比其他群体更为显著。一方面,理工类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相应的专业学科背景和实践经历,难以有效结合研究生学科专业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情境化教学案例,从而导致沦为一般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如果过度倚重伦理学和价值论等人文批判性的规约,强行套上“课程思政”的帽子,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显得形式生硬、内容空洞,导致研究生在接受专业教育与专业伦理教育中产生思想冲突,难以激发深厚的专业情感与专业认同。 另一方面,理工类研究生专业课教师基本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科技伦理、工程伦理、教育学等相关人文学科背景,甚至难以真正认识到“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 即便部分专业课教师能够适时适当补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论的相关储备,但面对理工类研究生课程相对专精的特点,同样也会存在难以有效挖掘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难以有效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困境。

(二)理工类研究生具有工具理性张扬的群体性特征

理工类研究生相对来说,已经是社会的精英群体,更是社会未来技术研发和理论创新的主体,他们的心智趋于成熟、价值观相对稳定,由于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差异,理工类研究生具有鲜明独特的群体性特征。 理工类研究生已经从本科阶段的概论式学习,转为对自然科学技术的专精尖学习。 因此,一方面,理工类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对此类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实操能力要求,他们自然而然也会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置于自身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提升等。 而且,大部分理工类研究生都面临紧张的科研实验和数据资料处理等任务,可能衍生出“科研结果主义”的倾向,忽视了自我价值的塑造,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虚的”,没有实用价值。 另一方面,由于的课程设置中数理训练、逻辑推理较多,极少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又缺乏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 因此,理工类研究生在思维方式上往往呈现出严谨但略显机械,理性但缺乏人文温度等特点。理工类研究生受简化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潮和过度工具理性思维的影响,很容易产生急功近利、人浮于事的情绪状态和价值取向。 在科研实践过程中,他们也会出现思维严谨性不够、缺乏“反思”意识等问题,可能出现不按照规范操作而应付了事,忽视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出现不重视实验精确性、伪造实验数据等行为。

(三)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不能“一刀切”停留在课堂

理工类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结构设置与本科生差异较大,在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只设置了半年至一年的课堂教学。 然而,这一点并未被当前从事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者们充分认识。 因此,他们往往停留在狭义的“课堂思政”之中,只着眼于某门具体课堂式的课程建设,没有将“课程思政”的实施贯穿于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7]。 而且,理工类研究生课程学习中主要涉及自然科学知识,具有高深知识的专业性、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创新知识的前沿性等特点,而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传授倾向于相对成熟的基础理论,且科研实践活动中更多涉及前沿创新的问题,这就势必导致知识构成的普遍性标准与思政教育的价值性引领之间存在冲突[8]。 我国研究生普遍采用导师责任制,大多数理工类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就加入导师的科研团队之中,开展理论学习和科研实践活动。 不管是导师、专任教师还是研究生本人,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将研究生课程与本人科研实践活动相分离或相对独立的倾向,既没有从学位课程中汲取基础理论辅助自身科研目标的实现,也没有从科研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更没有将科研实践和课程学习中的学术问题迁移到科技伦理问题或社会价值问题等更高层次的人文思考之中。

(四)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不能简单等同于本科教学体系中的“课程思政”,必须深刻认识到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独特内涵,尤其是理工类研究生课程的特殊性,把“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贯穿于研究生实验、讲座、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 理工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特征较为显著,且其“课程思政”的有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同时,理工类研究生学业内容更具前沿性、理论性和交叉性,产生的价值问题和伦理争议更为深刻、晦涩和复杂,导致相关课程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容和过程难以指标化。 随之而来的就是“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效果等难以准确评价,教师在该方面的投入无法量化,导致对相关课程教师的激励机制也难以有效制定和实施[9]。 与此同时,检验对理工类研究生开展“课程思政”的效果以及研究生的真实获得感也存在难度,简单使用试卷考试的传统方式显然不适用于理工类研究生。 对理工类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缺失,也会导致他们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不利于理工类研究生在思想政治观点、精神价值元素等方面的发掘和培育[10]。

三、推动新时代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对理工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实发展困境也亟待高校充分把握理工类研究生这一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以及理工类研究生课程内容本身的复杂性。 为此,需要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内容创新、优化教学方式、加强质量评价等途径,才能实现“课程思政”质量的整体性提升。

(一)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长效机制

一方面,需要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机制[11]。 结合理工类研究生教学与科研的特殊性,构建由高校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课程思政”领导小组,由高校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坚持和加强党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统一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置在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通过专项议事机构的方式协同科研、教务、财务、学工、团委、心理等职能部门。 另一方面,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科学制定“课程思政”中长期发展规划。 结合理工类研究生在不同学段的思维动态和价值观,在高校“五年发展规划”中专设研究生“课程思政”发展建设规划模块,从研究生师资培训、研究生课程思政研讨会、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研究生教研实训平台、研究生课程思政融媒资源库等六个板块联动发力,分项分条确定各自的建设标准、教学目标、方式方法和预期目标,不断夯实高校理工类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长效机制。

(二)注重内容创新,凸显“课程思政”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定向供给

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取和嵌入设计上,要从时代面貌、时代特点、时代精神等方面增强针对性,深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将年度重大历史事件、形势与政策、时事热点、社会焦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聚焦研究生“课程思政”及其教材编写,联合校内外思政理论课教学专家和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师,组织编写具有特定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的精品教材向学生发放,提升学生认知时代特色、把握时代主题、认识时代责任的敏锐性和解决时代问题的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结合理工类研究生以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的特点,联合相关专业对口的重点企业,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行业专家、管理人员等参与“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将企业、行业最新基础科学理论、最新前沿技术内容等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并将最新行业标准规范和相关产业“负责任创新”案例嵌入教学内容,遵循思想政治价值理念创造性开展实践教学和案例研究[12]。

(三)优化教学方式,打造学科交叉高效融合的“大课程思政”课堂

首先,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这“二元主体”联合备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师资培训,而专业课程教师反过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相关专业行业的科学普及,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行业文化、社会责任、负责任创新等价值理念,全方位嵌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其次,针对理工类研究生科研实验和实践活动较多的客观实际,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团队学习教学法,将专业课程知识的讲授迁移到实验室或室外实践基地,并且加大学校相关学科实验室平台、仪器、设备等科研资源的开放共享力度,培育理工类研究生“大科学观”和“科研学术共同体”意识。 最后,通过深入相关专业行业生产一线开展现场教学和生产实习,邀请企业导师、行业工匠等业界专家为研究生现身说法,结合行业发展前沿和社会时事热点,将行业实践资源有机补充到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充分理解专业知识和行业责任。

(四)加强质量评价,构建多元化立体式“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要根据学校“课程思政”发展规划制定每个学科每门课程的建设任务详细清单,组建“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团定期督查建设进展。 在一个建设周期结束之后,对照任务清单和时间节点评估建设成效。 并且,结合理工类研究生学科属性,考核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纳入理工类研究生专业课程教材讲义、教学大纲及课堂讲授环节的程度。 其次,按照科学分配分值的方式,对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各种教学方式分别进行效果评估,诸如课堂评价、实验情况、实践实习情况等都需包括在内。 最后,结合理工类研究生注重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和科技伦理教育的特点,采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对“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作出综合性评价。

四、结语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推进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是结合理工类研究生群体特征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内在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尊重理工类研究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实践。 针对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质量提升存在教育主体“二元悖论”的现象突出、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有必要通过路径的优化与创新,才能实现“课程思政”质量的整体性提升。 这些路径增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回应了如何引导理工类研究生树立“负责任创新”价值观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在研究生层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新探索。

猜你喜欢

理工类课程思政研究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理工类院校韩国语专业转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大学理工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