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年贺词的三重维度解析
——以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2024年新年贺词为考察文本
2024-05-30韩海冬
韩海冬,陈 宝
(1.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2.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
习近平新年贺词(以下也简称“贺词”)是习近平在辞旧迎新的特定时刻,通过权威媒体和互联网平台面向全国、全世界人民公开发表的礼仪性讲话。2023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公开发表了2024 年新年贺词。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连续发表的第11次新年贺词。贺词的内容虽然言简意赅、短小精干,但饱含深情、意涵丰富,字里行间彰显了习近平的思想伟力、传递了治国理政理念,是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彩篇章。然而,当前学界对贺词的解读或是多集中于新闻媒体的转载评论,抑或是从新闻传播学视角透视其具备的价值所在,对贺词的总体特征、话语风格和价值旨趣给予的关注和分析仍然不够,无法更好地通过贺词透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此,分析习近平历年贺词内容,有助于更好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人民群众维护权威、维护核心的高度自觉性和政治坚定性。
一、习近平新年贺词的总体特征
国家领导人的新年贺词,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刻面向受众传达思想、增进情感的有效方式。自2014 年至今,习近平每逢新年之际都会发表贺词,并依托权威媒体和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贺词意到即止、亮点纷呈,是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素材,并在思想内容、文风形式上形成了特有风格,呈现出了鲜明的特征。
(一)回顾大事小情:“高度”与“温度”兼顾
回顾总结一年来发生的大事小情,不仅是习近平新年贺词的重点,也是其鲜明的特点。在岁序交替、辞旧迎新的时间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不仅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总结经验、寄托希望的重要时刻,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着眼现实、策划未来和增强信心的必要环节。正所谓“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开辟未来”[1],从而把握好当下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向度。通览历年贺词,其中不乏丰富的回顾性、总结性内容,但由于贺词本身的篇幅短小、文字精练,故无法在有限的篇幅中将表达内容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因而只能拣重点、挑亮点地回顾总结。由此,习近平时常会在历年贺词中,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民生、军事、科技等方面着手,对一年来发生的“标志性”大事件作一总结盘点,并借助贺词短小精悍的呈现方式,形成了讲重点、晒亮点、报大账、列数据和举实例的特点,提升了贺词的内涵与高度。另外,在习近平看来,关注人民身边发生的小事更能流露真情、体现责任。在贺词中,习近平除了总结盘点关乎国民生计的大事件,还时常着眼人民群众关心的细微之处,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基于此,习近平新年贺词从整体上呈现出了宏观微观兼顾、大事小情融合的鲜明特点。这不仅使新年贺词更接地气、亲民众,而且其蕴含的人民情怀,也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明确的价值指引和奋斗指向,展现了贺词既有高度又具温度的强大魅力。
(二)紧扣时代发展:“主题”与“主线”贯穿
习近平新年贺词既侧重不同的年份特点,又贯穿不变的主题主线。在紧扣时代脉搏、回应人民关切的基础上,诠释了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是“国之大者”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58为人民造福、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向来是习近平思考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一词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的高频词汇。而在贺词中,“人民”同样是其一以贯之的主题和高频用词,共被提到了89 次。其中,在2015 年贺词中,“人民”一词使用了16 次,成为历年贺词之最;在2018 年贺词中,习近平更是以“人民”开篇和落脚,通篇贺词以“人民”立题,“人民”一词贯穿全文并出现了14次;而在2024 年贺词中,习近平聚焦人民快节奏的生活现状,提到“要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创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让大家心情愉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3]。这体现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伟大情怀,彰显了党对人民的责任担当。更重要的是,贺词还赋予“人民”丰富的内涵。“人民”在贺词中不仅是实践者、付出者、奋斗者和创造者,同时也是完成者、收获者和共享者;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的同时,也成为共享丰厚发展成果的受益对象。而由“人民”主题词所延伸出的扶贫、脱贫和民生等话题,也在历年贺词中有所涉及,成为习近平的无限牵挂。可以说,贺词既有不变的主题,又有不同侧重和表述。在“人民”主题词下,改革、发展和反腐等虽然都成为关键词频繁出现在贺词中,但贯穿不变的主线则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了习近平朴素的人民情怀。
(三)依托权威媒介:“金句”与“热词”频出
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发展及媒介融合趋势的强化,信息传播手段和途径也发生了变化。借助权威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习近平新年贺词公开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了习近平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和新闻执政能力,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好评。特别是2017 年以来,贺词利用互联网平台广泛开展交互式传播,这使习近平时尚而接地气、质朴而不缺美感的语言瞬间刷屏,其思想情感广为传播,金句热词频繁出现,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教化和导向作用。可以说,“习近平新年贺词年年有新话,篇篇有金句”[4]。如2017 年贺词,他号召“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2018年贺词,他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019年贺词,他感触道“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2020 年贺词,他勉励大家“只争朝夕,不负韶华”;2021年贺词,他提到“征途漫漫,惟有奋斗”;2022 年贺词,他鼓励人们“一起向未来”;2023 年贺词,他寄语青年“不负时代,不负华年”;2024 年贺词,他指出“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等。这些金句因蕴含习近平对人民的真挚情感和殷切期望而极具穿透力和说服力,意指个人的幸福、理想应在实践奋斗中追寻和实现,赋予个体生命在有限时空维度上以现实意义,给生命发展提供了无限向度和可能,能激励人民群众不畏困难、顽强拼搏,进而走好人生道路,实现自我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在贺词中还时常运用一些网络热词,如“点赞”“蛮拼的”“朋友圈”等。这些正能量的网络词语使贺词更具时代性和亲和感,拉近了国家领导人与人民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人民对贺词的关注度和理解力。总之,贺词中的金句热词具有强烈的语言感染力和思想穿透力,充满了对人民的勉励与鼓舞,能促使人民不懈奋斗、砥砺前行,因而备受人民欢迎。
二、习近平新年贺词的话语风格
话语是思想的符号,而表达方式(话语风格)则是情感的符号。话语风格的差异不仅会影响语言的穿透力和说服力,还会对受众产生不同的效果。习近平新年贺词的话语表达因思想而有灵魂,因情感而更具风格,富有极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彰显了习近平的思想魅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政治话语:权威阐释传达政治理念
政治话语既是政治理念传达的符号载体,也是关于政治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政党价值观和政策方针的话语表达,通过宣传等方式教育和引导民众,是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和传播的重要形式[5]。习近平具有很强的政治话语表达意识和能力,形成了鲜明的政治话语风格。在贺词中,习近平时常借助政治话语对过去“如何看”、今后“怎样干”进行权威阐释,成为展现政治理念、释放政策信号和描绘政治蓝图的重要方式,深受人民期待和关注。贺词借助准确凝练、立场鲜明的政治话语,既诠释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国立场、观点和态度,又总结了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向全国人民表达鼓励、寄予期望,是一种权威的话语传达与引导范式。通览历年贺词,其中不乏许多经典表述。如“中国梦”“新常态”“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等。其语言用词生动、政治意涵丰富,高度凝练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体现了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尤其是习近平通过贺词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内容的诠释,进一步向人民阐明了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人民所理解和掌握提供了有效途径。可以说,贺词使用的政治话语体现出习近平不忘初心、求真务实和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彰显了大国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和雄才大略的政治魄力,能教育引导人民理解、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从这个意义上讲,贺词不仅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前行的灯塔,也是人民群众的言行遵循,具有权威性和引领性。
(二)群众话语:通俗易懂回应人民关切
群众话语是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平实浅显的语言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形式,它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因而极富生命力和传播力,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和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领导艺术。毛泽东指出,要想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6]。中国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善于学习运用群众语言,其思想、理念一旦采取了群众化的表达,就极易被人民理解和掌握。正如列宁强调:“对人民讲话不要故作高深,要通俗易懂。”[7]习近平继承发扬了老一辈领导人的语言艺术,时常会在话语表达中使用大量通俗易懂的群众话语,用人民听得懂、记得牢和传得开的大白话、大实话传递思想关怀,给人民群众直抵人心的力量。可以说,群众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情感,更是对人民实际生活的贴近与关切,因而充满亲和力和感召力。贺词在呼应人民切实所需中,展现了习近平心怀人民的浓浓深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真实情怀。在贺词中,习近平总是以质朴的话语,表达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心。特别是在新年来临之际,他尤其牵挂困难群众,惦记“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8]8,让人民群众倍感亲切和温暖。同时,习近平还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和环境等方面着手,时刻将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关心的实际问题的同时,他还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提出要求,强调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8]5。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在贺词中还时常以“我们”作为称谓主体回应人民关切,这使得话语表达更加亲民,无形之中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情感,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赢得了人民广泛拥戴。可以说,群众话语用情朴实、关怀备至,具有巨大影响力,能激发人民群众的生活热情。
(三)情理话语:叙述感人引发情感共鸣
情理话语是用情与说理有机融合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话语生命力的生动体现。作为话语主体表达思想、传播观点的重要方式,话语本身不是苍白的、抽象的,而是合乎情感与事理,能打动受众的理智与心灵,引发普遍的情感共鸣。在贺词中,话语表达所内含的情与理相互交融、彼此支撑,做到了语言情理兼备、理中带情和寓情于理,给受众以情深言质之感,能够充分引发受众广泛共情。贺词作为一种情理兼备的话语叙事,是习近平真挚情感和深邃思想的呈现,形成了一种极富真情实理的话语风格。习近平对情理话语的运用能使贺词富含的思想,以情理并茂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让贺词在言语谆谆、浸润人心中更添款款情深,进而增强了贺词的感染力和亲和感,使话语受众在感受习近平丰富情感的同时,也能增进对内含事理的理解,并自觉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实际行动。可以说,贺词到处都充满情理兼具的话语表达,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等。这些平中见奇的情理话语使习近平对日常生活的真实体验以及对国家政事的深刻理解,能通过极富生命力和厚实感的话语表达转化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朴素道理,避免了“高高在上的‘训导’式说教和缺乏个性魅力的空话、套话”[9],起到了鼓励引导的作用,拉近了与人民的情感距离。值得强调的是,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还时常使用一些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理话语。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天道酬勤,日新月异”“冬至阳生,岁回律转”等。这些情理话语的巧妙运用,使新年贺词更具内涵、更富底蕴和更显深厚,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文明、坚定了文化自信,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传递了更加深远持久的精神力量。
(四)修辞话语:生动形象生成深刻印象
修辞话语是巧妙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方法表达思想的形式,它能赋予话语本身极强的亲和力、深刻性和接受度,使话语主体所讲事理更加生动具体,容易被话语受众接纳和理解。习近平非常善于运用修辞话语使所讲事理具体化、形象化。在贺词中,他多次运用比喻修辞讲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使晦涩难懂的政治语言瞬间变得简单明了。如在谈及改革和法治的关系时,习近平强调:“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8]16在巧用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将抽象的关系具象化的同时,也突显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体前行、协同发展,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使人民群众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基础上,成为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在谈到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时,习近平指出:“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8]13“朋友圈”被喻为好朋友、好伙伴共同构成的平等、友好和合作的关系圈。习近平以此为喻,意涵中国将站在人类整体高度审视国家间的关系,推动新型国际秩序建设,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彰显了习近平的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此外,习近平还时常在贺词中运用对偶修辞增强话语表现力,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用“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8]13倡议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摒弃对抗冲突,营造和平合作的发展环境;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10]勉励人们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和水滴石穿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化梦想为现实。可以说,修辞方法的运用使贺词所内含的事理能借助生动形象、朗朗上口的话语,极富表现力和亲切感地表达出来,从而更容易入脑入心,使人民群众学习起来效果更佳。
三、习近平新年贺词的价值旨趣
习近平新年贺词属于典型的官方话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政治文本,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和鲜明的价值旨趣[11]。贺词立意深远、内容丰富,发挥着宣传执政理念、维系民族情感、关心民生福祉、寄托殷切期望和彰显大国形象的重要作用。学习研究贺词对了解习近平高超的领导智慧和工作方法、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有益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进而更好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健康发展。
(一)宣传执政理念:促使党的执政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呈现出的基本伦理观念、价值取向和是非标准,是区分不同性质政党的主要依据。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明确了“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12],标志着党对执政宗旨和使命的认识达到了理性高度。然而,要想使党的执政理念转化为人民对党的忠实拥护,就需要党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合适的宣传使党的执政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贺词就在宣传党的执政理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即贺词突显了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着力解决好人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实质,蕴含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对党的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因此,对接收群体而言,贺词起到了执政理念宣传作用。贺词不仅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关怀,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良好形象,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党爱国之情。可以说,爱党爱国理应成为人民群众的核心价值理念,使人民群众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服务祖国、奉献社会中,自觉将爱党爱国情感转化为许党报国之行,彰显个体小我与集体大我和谐互动、共生共荣的辩证之“道”。就影响效果而言,贺词借助权威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以独特优势助力党的执政理念宣传收到实效。在新媒体时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贺词会被众多媒体争相报道,引起国内外公众普遍关注。由此,贺词的价值意义就不仅限于贺词本身,而是成为传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党的执政理念的载体。这一载体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宗旨,摒弃了晦涩抽象的语言形式,形成了易于理解的话语特点,因而能深化人民对党的执政理念的理解,激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启愿景、顽强拼搏,自觉投入奋斗新时代的前进洪流中,助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总之,贺词在生动阐发中能将党的执政理念具象化,深化了人民对党的性质宗旨认识,增进了对党的信任与拥护,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二)维系民族情感:提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是一个饱含生活情感的现实联合体。民族情感的维系是连通各族人民共同感情和心理感受,巩固民族团结、统一民族意志和提振民族精神的前提。中华民族的情感维系有益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从而汇聚整个民族全体成员的力量,整体划一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然而,任何民族情感的维系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以便更好地引发情感共鸣,强化共有价值认知。习近平新年贺词就在维系我国各族人民情感,促进各民族心与心相通、情与情交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情感基础上凝聚起强大共识。一方面,贺词有助于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贺词中,习近平回顾党领导各族人民的奋斗历程、总结伟大成就,将全体中华儿女置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体进程中,宣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崛起的雄心壮志。其情感真挚、催人奋进,激发了各民族的爱国情和自豪感,使各族人民能以爱国主义情感为纽带,自觉聚合为一个整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贺词有利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激励中华民族携手奋进。习近平在贺词中总结辉煌成就、明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敏锐察觉到了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面对风险挑战,习近平不仅通过贺词鼓励各族人民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而且不忘对各族人民的辛勤付出给予高度肯定。习近平指出:“我们共同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成绩来之不易,凝聚了大家的心血和汗水。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8]19其语言情真意切、质朴动人,使各族人民能产生共鸣、鼓舞精神,用情感纽带拉近了各族人民的关系,使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能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了智慧和力量。
(三)关心民生福祉:激励人民依靠奋斗实现共同富裕
关心民生福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关注民生福祉,注重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他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3]由此,贺词不仅擘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也体现了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惦念之情。一方面,贺词体现了习近平对民生所需的高度关注。在习近平看来,人民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实现共同富裕不可忽视人民的现实需求,它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基础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2]142这一论述阐释了共同富裕的内容,明确了共同富裕的对象范围即全体人民,意指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而非平均主义。于此,习近平在贺词中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8]8,传达出他将民生福祉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位置,以坚定信念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决心。这不仅为人民的实践奋斗明确了目标,而且也具备凝聚效能,使人民能主动将自身发展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相结合,积极投身建设伟大祖国的事业中,以实际行动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美好未来。另一方面,贺词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责任担当。在习近平看来,共同富裕既是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党的奋斗指南。习近平时常在贺词中从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出发,强调“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13]。党在领导人民实现未来的宏伟图景中,不仅要坚持为了人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切入点,同时也要相信“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14],将人民视为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积极从人民中获取力量、获得智慧,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体现了习近平的人民情怀,诠释了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担当。可以说,贺词到处都流露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的赤子之情,给人民脱贫致富注入了强心剂,确证了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不能少的承诺,展现了党领导下的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稳步迈进的决心。这无疑会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奋发有为,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智慧,自觉投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伟力。
(四)寄托殷切期望:鼓励青年要为国家发展挺膺担当
期望是影响青年行为的重要因素,是激励青年勇于追求理想的动力,能促使青年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实现自我价值。对青年寄托殷切期望,是期望主体对青年的关心、信任和激励,它会促使青年采取积极行动,依照期望所指方向奋斗并使其现实化。贺词是习近平寄托殷切期望的介质,是鼓励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的精神力量。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不仅是青年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更事关国家强盛、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中国青年始终与时代同发展、共进步,是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在国家、社会和民族进步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2]14可以说,对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而言,重视青年群体、勉励青年奋斗和寄予青年希望都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关注青年群体、重视青年工作,始终站在确保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的高度,亲切关怀青年成长成才,时常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表达对青年的殷切期望。在叮嘱青年根植爱国之情、树立强国之志和承担报国之责的同时,习近平还要求“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5]。贺词作为习近平在特定时刻传递思想的重要载体,自然没有忽视对广大青年的关心、勉励和嘱托。尤其在2023 年贺词中,习近平更是首次以专门的段落寄语青年。他指出,“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10]。寄语思想感情丰富,目标导向明确,既表达了国家对青年的深切期望,又号召青年为国家发展挺膺担当,能引导青年将青春之我与国家大我相融合,并在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中,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和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进而实现人生理想,抒写美好青春篇章。可以说,习近平新年贺词充满对青年的关怀与信任,为青年成长成才明确了目标、激发了斗志、赋予了责任。
(五)彰显大国形象:倡导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国形象与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承担的责任和作出的贡献相关,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基本面貌和政治声誉。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自成立以来就有担当国际道义、为人类社会作贡献的真挚意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是将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梦想相联系,倡导国际社会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美好世界,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心愿和价值追求。事实上,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对美好世界充满向往。“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16]。在中华文化的延续浸润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仅融入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更赋予中国共产党崇高的使命,使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想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并能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将天下为公的真挚情怀与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使命相结合,进而使党的理论创新呈现出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怀。贺词集中体现了中国秉持的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怀,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一方面,贺词传达了中国声音,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有责任、愿担当。贺词在聚焦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基本理念、演变趋势和未来方向基础上,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略高度出发,真诚呼吁国际社会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共同的美好家园,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可以说,贺词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8]9,传递出中国将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让世人感受到大国应有的善意与真诚。另一方面,贺词展现了中国作为,确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行动、有作为。中国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倡者,在国际事务中能坚决摒弃强权政治、结盟对抗等陈旧思维;消除文明隔阂、文明优越等沉疴顽疾;防范自然灾害、传染疾病等风险挑战;应对由发展失衡、治理困境和公平赤字等引发的逆全球化思潮[17]。同时,中国也始终能以实际行动维护国际秩序、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和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走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说,贺词是习近平对外呈现中国行动、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名片。习近平通过贺词不仅展现了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智慧和力量,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宽阔胸襟和责任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
习近平新年贺词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既是风向标和宣言书,又是动员令和出征号。贺词以特有的深邃思想、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激发了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凝聚了齐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形象,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形成了集权威性与亲和性、学理性与通俗性、回顾性与前瞻性、民族性与国际性于一体的完备表达。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能忽视对习近平新年贺词的学习,而是要以此为契机,探析贺词的总体特征、话语风格和价值旨趣,发挥其思想宣传的积极作用,引导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形成团结奋斗的新局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